索福克勒斯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他根据他的理想来塑造人物形象,即使处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和埃斯库罗斯不同,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雅典人,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年轻时就表现出了杰出的音乐才能。公元前440年,当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进入雅典的最高层。当时,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同斯巴达为首的同盟正在进行战争,他曾经与伯利克里一起指挥雅典海军镇压过企图脱离提洛同盟的萨摩斯人。公元前413年,他进入雅典的“十人委员会”。索福克勒斯在希腊各城邦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死时,正逢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期间,斯巴达将军闻讯,下令停止战争,让索福克勒斯的遗体归葬故里。据说,在索福克勒斯的坟头上,立了一个善于唱歌的人头鸟雕像。
索福克利斯出生于雅典西北郊的克罗诺斯,父亲是兵器作坊主,早年曾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音乐、体育及舞蹈,这极大的影响了童年时代的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80年,希腊人于萨拉米斯海战中击败波斯人后,年轻的索福克勒斯曾因貌美和音乐天赋而被选为庆祝胜利的朗诵队领队少年。后来索福克勒斯进入政界。他于前443年出任以雅典为盟主的“德利亚联盟”的财政总管,后来又两次担任重要的将军职务。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翌年雅典流行瘟疫,他曾担任祭司一职。总体来说,在政治上索福克勒斯是个温和的民主派。他的一生大抵是平静而成功的。阿里斯托芬曾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
索福克勒斯生活时期适值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因此他的剧本反映的也是雅典民主制繁荣时期的思想意识。他拥护民主制度,主张公民平等,法律治邦。他赞扬人的自由意志,赞扬人在同恶运斗争中的坚韧精神。他的宗教观念偏于保守,主张维护传统的宗教观念。他善于刻画人物,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明有力。他使剧中演员增加到3个,从而增加了对话的作用,但歌队仍然是剧情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索福克勒斯早年就盛名远扬,在戏剧竞赛中总能获得胜利,自从公元前468年在戏剧比赛中赢了埃斯库罗斯,到72岁后败给欧里庇得斯,其间罕有人能与之匹敌。
索福克利斯最初以埃斯库罗斯为样板,但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首先引进了第三个演员,便于更充分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冲突。在他的悲剧中,合唱队的重要性大大减低,戏剧对话和动作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对话成了戏剧中第一位的东西,成了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他把许多可怕的剧景引介到剧场,比如埃阿斯当众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眼后再度登台等等。
索福克勒斯在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123部悲剧和滑稽剧。但其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7部,即《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特拉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其中,《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最能反映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才能。 《安提戈涅》 内容简介:安提戈涅的两位兄长波吕涅克斯和厄忒俄克勒斯彼此不和,为争夺王位发生激战,结果同归于尽。克瑞翁以舅父身份继承王位,他宣布曾流亡国外并借助外国力量来争夺王位的波吕涅克斯为叛徒,因而不准任何人埋葬其尸骨。按照古希腊神律,一个人死后如不下葬,他的阴魂便不能进入冥土,而露尸不葬,也会触犯神灵,殃及城邦。安提戈涅义无反顾地进了亲人应尽的义务。悲剧的结局很惨:安提戈涅在牢中自缢,其未婚夫,克瑞翁的儿子海蒙殉情自杀,克瑞翁的妻子愤而自尽,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在那里叹息。
评价:该剧反映了国法与神律、人情之间的冲突。后来的柏克、黑格尔等人都将其归结为为不同类型正义准则的冲突。不过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克瑞翁是个僭主,以自己的意志为城邦的意志,把城邦的法律置于神律之上,刚愎自用,残暴凶狠,最后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俄狄浦斯王》 内容简介:一向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到了厄运,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不定,全城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众人,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俄狄浦斯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由于多年前一个人所犯的杀死前王拉伊科斯的罪孽,城邦才遭此劫难。只有严惩凶手,才能拯救城邦。
剧情围绕着寻找凶手而进行。全剧共有两个线索。其一是,忒拜牧人曾说拉伊俄斯死在三岔口,其妻子伊俄卡斯特曾提到拉伊俄斯的相貌、年龄、侍从人数以及被杀的时间。这一切证明俄狄浦斯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但俄狄浦斯仍未想到那人是他的父亲。另一线索是:科任托斯牧人告诉俄狄浦斯,他并非波吕波斯的儿子。当这两个牧人相遇时,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真相也就大白了。该剧通过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一步步地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悲剧气氛也随之趋于顶点:伊俄卡斯特自杀,俄狄浦斯自刺双目后离开忒拜城,行乞涤罪。
评价:《俄狄浦斯王》最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中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希腊人笃信命运,这在悲剧中也有所反映。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斯》被看作是命运剧,《俄狄浦斯王》更是命运剧的代表。但是,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这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俄底浦斯王在科洛诺斯》是一部难以理解的戏剧,即使对于有知识的读者也是如此。与《俄底浦斯王》不同,该剧的情节编织不甚完善,但它的有趣之处并不在情节方面。也许该剧应被视为一部奇迹剧或者神秘剧,旨在探讨一个人背负了过多的罪恶感和知识而变得失常,他的一生最终被众神和典雅市民所拥戴,并给予了新的意义。最后,俄底浦斯王成了一个超越人类的英雄,就像亚瑟王(King Arthur)一样,同时也像亚瑟王一样,最终不知所终。 索福克勒斯去世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火再起,诗人的遗体因此无法归葬故里。斯巴达将军闻讯后特别下令停战,让雅典人放心地将其安葬。
索福克勒斯一生身居高位,他对于埃斯库罗斯较为原始的技巧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发展;他寿命很长,而且有迹象显示一生很快乐;他是伯里克利时代 (Periclean Age)为世界增添光彩的伟人之一。他共写了超过一百二十部优秀的作品,使他跻身于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的行列之中。 索福克勒斯作品评价 18世纪德国占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京福克勒斯继埃斯库洛斯之后处理得最好的主要矛盾都是城邦政权所体现的带有精神方面普遍意义的伦理生活家庭所体现的自然伦理生活这两方之间的矛盾。城邦和家庭是悲剧所描述的两种员纯粹的力量,因为这两方面之间的和谐和在实际生活中协调一致的行动就构成员完满的伦理生活的现实。我只须提到埃斯库洛斯的《复仇的女神们》,特别是索褐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安提戈涅尊重家庭骨肉关系和阴营地府的神.而克瑞翁却只尊重天神密斯,城邦公众生活和社会宰相的统治力量。” 黑倍尔还认为“国王克瑞翁,作为国家的首领,下令严禁成了祖国敌人进攻式拜的俄狄浦斯的儿子受到安葬的典礼。这个禁令在本质上是有道理的,它要照顾到全国的幸福。但是安提戈涅也同样地受到一种伦理力量的鼓舞,站对弟兄的爱也是神圣的,她不能让他棵尸不葬.任蛰乌去吞食。她如果不完成安葬他的职责.那就违反了骨肉至亲的情谊,所以她悍然抗拒克瑞翁的禁令。”
很显然.黑格尔在上述论述中,明确地指出了《安提戈涅》的戏剧冲突是城邦政权与宗教传统、家庭伦理之间的冲突。在这对矛盾冲突中,黑格尔认为矛盾的双方都有对的一面,克瑞翁“要照顾到全国的幸福”,安提戈涅不愿违反骨肉至亲的情谊。黑格尔又认为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也都有不对的地方,“安提戈涅生活在克瑞翁政权之下,自己就是一个公主.而且是克瑞筋的儿子海蒙的未婚妻,所以她本应服从国王的命令。另一方面克瑞翁也是父亲和丈夫.他也本应尊重家庭骨肉关系的神圣性,不应下违反骨肉恩情的命令,所以这两个人物所耍互相反对和毁坏的东西正是他们在各自生活范围以内所固有的东西。安提戈涅还没有欢庆自己的婚礼就道到死亡,而克瑞翁则丧失了自己的儿子和妻子.儿子因为未婚妻的死而自杀.妻子又为儿子的死而自杀。”
与黑格尔同时代的德国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歌德对《安提戈涅》的矛盾冲突的分析与黑格尔迥异。歌德认为.黑格尔关于克瑞翁的行为所说的话是站不住脚的。歌撼说:“那些话是没有人会相信的。克瑞翁的行为并不是从政治道褐出发,而是从对死者的仇恨出发。波吕涅刻斯在他的家族继承权被人用暴力剥夺去之后,设法把它夺回来,这不是什么反对国家的滔天罪行,以致死还不足赎罪,还要惩罚无彰的死尸。”歌德还说;。一种违反一股道德的行动决不能敝政治道熄。克瑞翁禁止收葬波吕捏刻斯,不仅使腐化的死尸污染空气,而巳让鹰犬之类把尸体上撕下来的骨肉碎片衔看到处跑,以致污染祭坛。这样一种入神共嫉的行动决不是—种政治德行,而是一种政治罪行。不仅如此,剧中每个人物都是反对克瑞翁的:组成合唱队的国中父老、‘般人民、星相家、乃至他自己的全家人都反对他。但是他都不听.顽固到底,宜至毁灭了全家人,而他自己也终于只成了—。个阴影。”
在我国研究者中,对克瑞翁与安提戈涅的矛盾冲突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罗念生同志批判了黑格尔的矛盾双方都有对纳一面,也都有错的一面的“辩证法”。罗念生同志认为“正义只能在安提戈涅这方面,不可能同时又在克瑞翁那方面”,“安提戈涅违反禁葬令.埋葬她哥哥波目涅刻斯是一件正当的行为”。但罗念生同志又认为“克瑞翁的禁葬令,主观动机是好的,是为了维护城邦.但客观效果是不好的,其实他是在危害城邦;克瑞翁维持社会秩序的原则是正确的,但是他所采取的手段是错误的”。
从《俄狄浦斯》看悲剧的本质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不朽名作,堪称“一部完美的悲剧”。它的完美,从审美角度分析看来,主要得益于能够很好并很完整地反映出悲剧的本质,引起世界上一代代读者的深深共鸣。 我们知道,审美意义上的悲剧主要指的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也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欣赏者的悲壮之情,使之从前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俄狄浦斯王》一剧的出色之处在于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典型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构造出一系列紧凑而扣人心弦的悲剧矛盾、冲突,营造出浓郁强烈的悲剧效果,可以说是很完美地体现了悲剧本质的三个主要因素,给人以深刻永恒的思考。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俄狄浦斯王》,看看作者是怎样以出色的悲剧技巧为我们展示一部堪称完美的悲剧的。 首先,该剧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是个正直坚强、敢于面对事实并勇于自我惩处的英雄。他出生不久就因为“弑父娶母”的可怕预言而遭到双亲的抛弃,后被另国国王收养,长大后因不忍应验那个恶毒的预言而毅然选择远离敬爱的“双亲”(其实是他的养父母)的做法。路上,他勇敢地冒着生命危险,与妖怪斗智斗勇,终于取得胜利,救下了饱受危害的忒拜国国民。
在他被拥护成为新的忒拜国国王后,为了摆脱可怕的瘟疫,他坚决按照神的指示追查杀害前国王的凶手。在不断发现这个凶手可能是自己的时候,他没有退缩,坚决维护正义,就连王后(其实正是他的生母)苦苦规劝也未曾动摇他的初衷。结果,他查出了该受惩罚的人正是自己!这时,他没有食言更没有逃避,以自剜双目、终身流浪、孤独漂泊来赎罪,其行为确实十分悲壮、凄美。
这样,该剧成功地造就了俄狄浦斯王这一典型的悲剧主人公形象——一个因为有着坚持正义品格,却由于其积极进取而不幸与现实环境发生激烈矛盾冲突,最终身心饱受摧残的“英雄”。尽管他受到了无情的打击和毁灭,但身体力行地捍卫了人间正义,所以,他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得到了世人的认同和敬仰。 第二,该剧构造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紧凑激烈的矛盾、冲突,让种种苦难频繁降临到主人公俄狄浦斯王身上,使其始终困绕在一种悲剧性环境中,深刻地反映出“悲”的内涵。这样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是在他还没出生时便已经注定了,命运于他,确实有欠公允。
他还未曾出生就被“弑父娶母”的狠毒预言袭击,以致生下来不久就被父母弃之如敝履,两个脚跟还惨被凿穿并用绳子捆穿一起——天!他仅仅是个小婴儿,何罪之有?他被另国国王收养后,那个预言并未让他过上太多快乐的日子,迫使他放弃太子不做,远离故土和亲人。在远离的路上,他错手杀死了劝他不要与妖怪斗争的老人——正是乔装在外的忒拜国王、他的亲生父亲!
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他被无情命运愚弄了,杀死了自己的生父而全不知情。然而,这根本不是灾难的结束,反而恰恰是往后一切灾难的开端,他正悲惨地往一个预设的悲剧中走去。他因为民除害而被拥戴为王,还顺利成章地迎娶了旧王后(他的生母),得到无比幸福的生活,事实上他确实有资格如此!但实际呢?他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和最亲近的人可耻地生活在一起,却看不见自己的灾难”。要知道,他已经陷入了乱伦的可怕悲剧当中,可悲的是他自己浑然不觉!
所以,那看似幸福与安宁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巨大的痛苦,一切不过是“海市蜃楼式的‘乌托邦’”而已。 接着,命运与现实终究没有放过他,灾难昭昭于世,他遭到了最恶毒的人也不应当受到的最大的痛苦和惩罚:
他为了国中瘟疫尽快消失,挽救无辜的国民,毅然按照神的指示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即使越来越发现要惩罚的真凶可能是自己时仍毫不退缩。作为君主,他爱国民,保护国民,责无旁贷。可惜正是由于这样的使命感,他没有理会王后的哀求,执着彻查到底并公布了真相。结果,国民得救了,王后却在羞愧悲痛的情况下自杀了,他也在极度自责、悲痛绝望的处境下刺瞎双目,离开皇宫,浪迹天涯,以补偿一切罪过。
此时此刻的他,还能怎么样?正如剧中人所言:“你最好死去,胜过瞎着双眼活着!”可是,他能死么?不!他不能!他很清楚自己的困境,就如他的内心独白:“假如我到冥土的时候还能看得见,不知当用什么样的眼神去面对我惨死的父亲和不幸的母亲,因为我曾对他们做出如此死有余辜的罪行!” 看!这就是俄狄浦斯王一生的苦难,生不如死的苦难,叫人不忍目睹,艰于听闻。这也正是该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力量所在。那重重的矛盾、冲突无时无刻不在扣打着读者们的心灵,叫人无法不为之扼腕叹息。
他何罪之有?他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坚持正义,积极进取,都是值得我们肯定和称赞的。当然,这要除去他错手杀害亲父的那段。但那个责任也不应该让他全部承担,毕竟纯属意外,是他在命运的捉弄下无意识地暴躁冲动造成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错失,足以掀起日后的连串悲剧,正如我国的一句民间俗语“一失足成千古恨”,多么教人痛惜。这就是真正的悲剧,主人公往往就是因为自身的正直勇敢、积极进取而不幸与周围环境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感性生命因而受到摧残,乃至毁灭,既让人唏嘘又让人无奈。或许这样的无奈和惋惜,正是悲剧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此外,该剧还很好地营造出极其凄美、悲壮的气氛,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逐渐摆脱“痛感”,慢慢地产生“快感”,让从前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我们知道,真正的悲剧不仅仅是让人伤心流泪,郁结难解的,更重要的是使人由悲剧本身引起悲悯与畏惧心情,进而产生“快感”,汲取到新的力量。
诚然,当我们猛然感受到俄狄浦斯王的悲惨境遇时,心情会很悲痛压抑,但当我们仔细地欣赏了这部悲剧并努力地把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时,就会隐约感受到他那种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精神的无穷威力,体会到其生命和意志的永恒不朽,领悟到其无比正义的力量所在。 于是,我们有了了然之悦和会心微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这么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是的,这个悲剧尽管把俄狄浦斯王的身心摧残了,更把他正直纯朴的人性之美给毁灭了,但同时又让他以无比的勇气面对一切并活了下去,更用终身漂泊孤独为自己的过失赎罪,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他那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意义,强调了他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震撼,让我们幡然梦醒,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起承担更大的风浪与打击,有更足够的心理准备去经受人世的沧桑,并怀有更敬谨的心去回忆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因此说,该剧很好地营造了悲剧的效果,让人敢于正视世界现状、领悟矛盾冲突,在悲壮凄美中对人生大彻大悟,心灵得到净化,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王》一剧以其沉重、雄浑、震撼人心的风格表现了人性的意志与不可抗力的拼夺和战败。我们在看见英雄血泪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不可磨灭的精神意志,并从中汲取到奋发前进的力量。这仿似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找到了指引之光。由此可见,《俄狄浦斯王》一剧确实是一部“堪称完美”的悲剧,它将一如既往地在世界文坛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与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索福克勒斯名言 Think not that thy word and thine alone must be right.
切莫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 Death is not the worst evil, but rather
when we wish to die and cannot.
最大的不幸并非死亡,而是想死却不能死。
There is an ancient saying, famous among men, that thou shouldst not judge fully of a man’s life before he dieth, whether it should be called blest or wretched.
古训:无论一个人的生命该被认作是幸福还是悲惨,在他死去之前,你不能评价他的一生。
In a just cause the weak o’ercome the strong.
有了正当的缘由,弱者也能战胜强者。
Nobody loves life like an old man.
没人想像老人一样活着。
Do nothing secretly; for Time sees and hears all things, and discloses all.
莫做见不得人之事,时间知道一切,也会揭露一切。
It is better not to live at all than to live disgraced.
苟活不如一死。
If it were possible to heal sorrow by weeping and to raise the dead with tears, gold were less prized than grief.
如果哭泣可使伤痛痊愈,逝者复生,那悲痛就比黄金更加稀有。(世上再没有悲痛了)
The truth is always the strongest argument.
真理总是最有力的论据。
Fortune is not on the side of the faint-hearted.
缺乏勇气的人,运气永远不会站在他这一边。
No oath too binding for a lover.
爱人眼中没有苛刻的誓言。
houghts are mightier than strength of hand.
思想比武力更有力量。
If I am Sophocles, I am not mad; and if I am mad, I am not Sophocles.
倘若我还是我,我就没有发疯;倘若我已疯了,我就不再是我。 狄奥尼索斯剧场
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剧场位于雅典卫城南侧,是有两个半圆形的剧场,由门廊相连,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艺术的热爱。西侧的Odium of Herodes Attius剧场现在仍然作为夏季露天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的场所,东侧的酒神剧场作为景点向游客开放。该剧场建于公元前5世纪,最早是向酒神祈祷的地方。 历史及规模:狄奥尼索斯剧场建于公元前6世纪,是最古老的露天剧场。在这足以容纳17000人的剧场里曾经上演过无数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及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剧场依山坡而建,大得惊人,似凝结了天地大美之气。 由于希腊戏剧都是在白天演出,所以从观众席上能看到乡村的壮丽景象,但戏剧本身的波荡起伏使观众的注意力无法离开主题而转向背景。希腊人认为看戏,意谓着某种“激情般的快乐”,在2500多年后的今日,剧场上座位和舞台还大致完整,古剧的演出和雅典艺术界的颁奖依然在这里举行—古文化的花朵仍然芬芳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