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有“执照”的家长

 明悟好学 2019-02-01
做一个有“执照”的家长
尊敬的各位家长:
    教育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福祉是教育关注的共同焦点。我们的教育应该促进家长和教师成为朋友,促进家庭和幼儿园的良好沟通,促进孩子能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和发展。现在关注您的孩子的成长是很及时的,如果再等一二年,那就显得有点迟了,到小学、初中、高中再去关心那就来不及了。因此,学校安排我与大家就家庭教育的问题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 
    一、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目前我们家庭教育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教育。突出表现为家庭教育小学化问题严重,家长认为对孩子只有过早地进行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等,亲朋好友聚会时好让孩子有展露才艺的机会,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只重视眼前智力的培养发展;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生活中一味的迁就孩子、保护孩子,必然导致幼儿片面地发展。也可能是性格执拗孤僻。
    许多家长不能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质量取决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未来社会情商重于智商。马云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不会玩的孩子,30年后工作都找不到。”
    2、重视特长教育的培养,忽视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少家长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就是通过一些社会上开办的培训中心、活动中心对孩子进行体育、舞蹈、或琴棋书画方面的专门训练,使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于是不管孩子兴趣如何,一味地奔忙于幼儿园、家庭和培训中心之间,盲目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弄得孩子疲惫不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不可否认的。父母是否合格,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此,芬兰(全球教育第一),男女在结婚之前,首先就要学习怎样教育孩子,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合格了发给合格证,然后才发给结婚证。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3、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每天早晨、晚上放学站在园门听很多家长,诉说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1)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每天送幼儿园都又哭又闹; 
    (2)孩子胆小,怕生,不爱跟同学玩,不爱说话,没自信; 
    (3)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 
    (4)孩子被爷爷奶奶惯了一身坏毛病,说破了嘴就是不改; 
    (5)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就讨价还价; 
    (6)孩子总是拖拉疲沓、丢三落四,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 
    (7)孩子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没有目标,没有时间观念,磨磨蹭蹭; 
    ......
    赏识教育过了头,孩子变得虚荣,自尊心极强,只能听表扬和好话,听不得半点批评,容不得说半句不好,受不得一丝挫折......
    孩子变得“不听话、叛逆;贪玩;不爱学习;撒谎......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 
    回想一下,几年前,当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内心是多么喜悦和骄傲啊,可是,为什么仅仅几年之后,心头肉就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甚至感觉生不如死!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30多年,我想大声告诉各位家长的一个真相和事实就是:做父母也需要“资格证”! 
    有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和选择挣钱的时候,选择了挣钱,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但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
    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实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父母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家长改变,孩子就会进步,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我们的家长十分勤劳,一心都扑在“挣钱”上,钱是要挣的,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在挣钱的同时,花一些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吧! 
    作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是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今天我们家长的付出。其实,我们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然而,您很多的付出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回报和响应。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很多家长缺少家庭教育的智慧,缺少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二、首先要幼儿学会做人 
    1、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现在有太多的人,无论夫妻,还是亲子之间,他们是真的爱着对方,却缺乏爱的能力,别人很难感受到他们的爱,甚至误解了他们。被他们爱着,却一点儿也不幸福。怎样培养一个具备“爱的能力”的孩子,成了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爱的培养却还是要从爱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言传身教,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要对孩子说爱他,不要认为这是无聊的表白,这恰恰是爱的能力的一种表现。 
    有的孩子在妈妈回家之后就各种撒娇粘着妈妈,而平时爷爷奶奶带着却很乖。其实,他们觉得妈妈是无条件爱着自己的,真实的表现自我,妈妈不如在回家之后就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孩子妈妈也想他了,妈妈很爱她,这样宝宝就能感受到妈妈的爱,自己也会更好的表现了。  
    2、培养孩子学会做人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教育子女更难。有孩子不教,会怎么样呢?
    增广贤文里说,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其实,养猪养大了还可以卖钱呢,养孩子养大了养成坏人,是什么状态?虎毒不食子,人毒不堪亲,他会六亲不认。
    大家看看这些新闻,这个16岁的少女,因为不满意妈妈,花500块钱让自己的同学杀掉妈妈;这个20岁的男孩,不但杀掉妈妈,而且做了极端可怕的事情,请问这个妈妈,或者请问这个孩子的老师,你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干什么?
    我们要谴责这个杀人的,但是最应该检讨的是没有对他们进行良好教育的父母亲,老师们,在他小的时候为什么不教他好好做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长大了杀自己的父母,你养他干什么? 
    这种事情很多,我们很多家长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神童,很优秀,考试很好,这也是一个典型,2岁上学,4岁上小学,12岁上高中,14岁上大学,这个是神童,可是在上大学之前自杀了,因为小小的困难,自杀了。所以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真的太可怕了,而这种可怕的现象现在比比皆是。
    我们再看那些所谓的高考状元,现在有一个调查表,说历年的高考状元,全军覆没,所有的高考状元都没有成为杰出的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没有一个,所以我们拼命的让孩子读书,就算读成了状元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整个教育系统都为了分数在奋斗,这是极端错误的,所以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做人,我们一定要懂得孩子没有教育好的这种可怕性。 
    三、改变家长观念可成就孩子一生 
    “有效教育方法,教您轻松做父母”,分四步,第一步:挖掘孩子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第二步: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第三步:引导教育孩子的重点;第四步,清晰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目标。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中宝,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吗?
    尊重和理解孩子,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孩子的独立和自信首先来源于父母的培养,当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是否真正理解孩子想要什么?孩子缺少的是真正懂他的人。
    有家长常说我很爱我的宝宝,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去懂他、去教育他……
    如何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成就孩子。 
    家长应该给予3周岁内的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在1-3岁是自主意识最强的时期,会出现反抗,家长应该了解到这一时期的儿童特点,避免伤害。
    4岁之后的孩子主动性更强,家长要注重孩子做事情的经过而非结果…… 
    四、孩子需要安全感 
    很多人生了娃娃以后,为了工作,为了养家,无奈之下就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有的家庭请保姆或月嫂带,真正能自己一手一脚带大的少之又少。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年轻的妈妈下了班回家后却发现自己上班时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的娃娃,抱也不让抱,碰也不准碰,甚至看到自己就把嘴巴瘪圆了,哭得梨花带雨的,心理那个难受。 
    孩子在三岁之前需要安全感,这个安全感是由身边的人给予,第一人选是爸爸妈妈,但有些妈妈不能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就会把对母亲的感情转接,变成特别黏每天陪着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母亲要慢慢的改变现状,每天回到家都要和宝宝玩,每天陪着宝宝睡觉,让宝宝能感受到妈妈在身边,妈妈是爱自己的,争取自己带孩子,陪着孩子成长,给孩子安全感。 
    五、孩子要学习如何学习 
    孩子在幼儿园中主要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学习某些特定的知识。在幼儿园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培养学习能力,比如说孩子一分钟会穿5个珠子,会画一条直线,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的算数能力。比如培养幼儿的某种德行,或者培养幼儿某种能力,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学习,家长也要关注幼儿某种能力的培养。 
    就孩子入园年龄的问题,李老师说宝宝的状态与家庭的状态决定的,并不能单纯的以年龄界定,有的孩子2岁就可以入园。 
    宝宝入园以后面临的成人是他以前不认识的,跟这样的成人他怎么交往?孩子渴了、饿了、想上厕所敢不敢说?这些都涉及到入园适应问题,如果宝宝遇到这些问题都能很好的表达并且有很好的独立性,宝宝就可以入园了。 
    六、真诚的鼓励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力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案例《水瓶破碎之后》。 
    玲玲和苗苗都读二年级,俩个孩子的表现和成绩都很优秀,深得老师的喜欢。在品德课上,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现在大家都是二年级了,在家里要学会帮爸爸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学会体贴父母。俩个孩子都暗暗下定决心,回家一定要帮妈妈干些家务,给父母一个惊喜。 
    玲玲回到家准备洗自己的袜子,于是放好了冷水,然后拿起水瓶,准备倒些开水,谁知她从三脚架上拿起水瓶转身时,碰到了客厅里的方桌,“碰”的一声,水瓶破了。玲玲吓得大哭起来。哭声把妈妈喊回来了。
    玲玲妈妈走进家门,看见客厅里的水,明白了玲玲打碎了水瓶。她也吓坏了,急忙来到玲玲身边,抱起玲玲焦急地问,孩子烫着没有?不哭,不哭啊,我们赶紧去医院。
    玲玲见妈妈没有责怪,连忙停止了哭声,对妈妈说,我没有烫着。
    这时妈妈和蔼地问玲玲怎么回事?
    玲玲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听后很是感动,抱着玲玲说,你真是好孩子,你也慢慢长大了,学会了自己做事了。水瓶打碎了没关系,一会儿妈妈就去买一个,只是以后你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伤害到自己。
    玲玲听了妈妈宽恕的话后,很是开心,对妈妈说,我以后一定会小心的。
    从此以后,玲玲学会了洗衣服、烧饭、整理房间,邻居都夸奖玲玲很能干。 
    苗苗放学回到家准备给妈妈泡一杯热茶,好让妈妈下班回家能喝上一杯茶解解渴。苗苗一不小心,水瓶掉到了地上,“碰”的一声水瓶碎了,开水流了一地,幸好没有烫着。
    但是苗苗吓坏了,担心妈妈回家骂她。她急忙拿起扫帚准备打扫时,妈妈下班了。
    妈妈一进门看到地上的水和碎片,随即大骂起来: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谁叫你碰水瓶,一个水瓶要10几块钱呢,你这个败家子,以后你不要再给我败东西了。说完还给了苗苗一个耳光,一边打一边大吼,你听到了吧?
    苗苗委屈的哭了起来。
    从此以后,苗苗再也不敢碰水瓶了,有时想帮妈妈洗碗,但是担心万一没注意将碗打碎了,又会惹妈妈不开心甚至挨打,只好不干任何家务了。
    妈妈还经常对他人说,苗苗就是学习成绩还好,其他的就很差,不会干家务,比玲玲差多了。 
    听了这个案例,我想大家肯定有很多感慨。家长如果深爱自己的孩子,就多多鼓励他吧!鼓励孩子是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也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现。能够真诚鼓励孩子的家长一定是很好地接纳孩子的家长。
    有的家长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好,如何出色。家长本想用此来“激励”孩子进步,却没有想到越这样“激励”,就越让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自然也谈不上进步了。真诚的鼓励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力。 
    《妈妈的赏识》,有这样一位妈妈,幼儿园老师告诉她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她却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小学老师告诉她孩子智力上可能有些障碍,然而,她回到家里,却告诉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初中老师告诉她“你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对儿子说,你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只要你努力,就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学校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当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她悲喜交加,“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的”。 
    故事中的孩子,在妈妈的赏识中一点点进步,一步步成长,最后考上了清华。试想假如故事中的妈妈从一开始听了老师对孩子否定的话,对孩子喋喋不休,甚至体罚,孩子的未来那会是什么情况,可想而知啊! 
    赏识孩子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深入学习的理论;对孩子的夸赞,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如何在生活中夸赞孩子,又让我陷入了沉思...... 
    赞赏使孩子自信。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
    孩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赏识孩子的优点是一种美德,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是点燃激情的火种,是陶冶情操的催化剂。对孩子对多一份赞美、多一份赏识,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七、我们都欣赏那位妈妈的智慧
    那么今天我们怎样来改变自己呢? 
    1、改变“自己强于孩子”的观念。 
    “孩子非常有主见,我说的话他总有理由反驳,有时候气得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交流?” 
    “我的孩子时间观念太弱了,每天早上都要催着他起床,还老是迟到,做事情也特别慢,好言相劝也没用,打骂威胁也没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经常听到家长这么讲。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不听话”是在场家长控诉频率最高的一项“罪状”。问题根源在哪儿? 
    想方设法改变孩子的家长们,首先要改变“自己一定强于孩子,优于孩子”的观念,要相信孩子一定有比成人更好的地方!家长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那么就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会绝对一致,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造就了世界的奇妙可贵。 
    家长说什么其实不重要,孩子听到什么才重要。父母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教育、宣讲,但是孩子的反应往往非常冷淡,原因在于我们没能真正地进入孩子的内心。调皮、叛逆是孩子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探寻世界,我们必须给予他在尝试中成长的机会。 
    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接受他的想法,孩子才会平心静气地聆听、接受家长的看法。在改变孩子之前,家长要先改变!改变旧有的观念,平等对话、用心交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2、一对一温和对话,不要当面指责。 
    孩子的成长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指令。沟通时让孩子站在对面,一开始就造成了两代的对立,不自觉地让孩子产生对抗情绪。 
    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让孩子坐在自己身旁,温和对话。为什么要一对一?
    强调一对一沟通,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交流对话变成批判大会,父母同在,或者有其他成员参与的情况下,孩子不容易打开心房,沟通的效果容易受影响。在交流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轻轻搂搂孩子,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缓和紧张的气氛。 
    3、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他。
    “我像儿子的闹钟,每天催促他做这、做那,他迟到、作业没做完,我比他还着急。”有一位家长对我这么说。
    像这样替孩子着急、代孩子成长情况普遍存在。然而,存在即是合理吗?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过度依赖家长、缺乏自信、缺乏责任感。与其千遍百遍的念说,不如让孩子自己去经历一次挫折、去承担应负的责任,自己成长。 
    太依赖父母的孩子往往只会对父母抱怨、挑剔,父母为孩子做本该孩子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
    因此建议这样的家长每个月给孩子三次提醒他机会,超过三次以后,迟到也好、忘带作业也好,后果都让孩子自己承担。我在班上实施的就是“三次机会”的管理原则。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好的动机只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原动力,好的方式方法才能推动孩子走得更远。要让孩子成长,父母先做改变。 
    4、多与老师沟通,家校和谐共育。
    5、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家长的表现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除了有意识地关心和教育孩子之外,家长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对孩子的作用。因为,家长的日常行为表现比对孩子的语言指导更具有教育意义。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可是自己做事情常常虎头蛇尾,马马虎虎。这样对孩子提出要求往往不能被孩子接受。
    因此,家长应当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身教胜于言教,尤其在一些关于品德行为方面的问题,家长更应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6、不能体罚,但必要的惩罚不可少。
    最好不要惩罚孩子。即使在不得已要惩罚孩子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要让孩子明白,不是因为他让你不高兴才惩罚他,而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对自身有危害和不良影响,才通过必要的方式让他记住这个教训。要让孩子在“大爱”的环境中接受惩罚! 
    7、按顺序找数字训练孩子注意力。  
    我国年轻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小时候都曾采用快速做习题的办法,严格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
    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见下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
    研究表明:7-8岁儿童按顺序导找每张图表上的数字的时间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
    可以自己多制做几张这样的训练表,每天训练一遍,相信注意力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 
    21、12、 7、 1、20 
     6、15、17、 3、18 
    19、 4、 8、25、13 
    24、 2、22、10、 5 
     9、14、11、23、16 
    今天我讲的内容,不少内容是个人观点,有讲得不对的地方,不圆满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今天我的演讲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博主注:该文作者罗砚平系西流河实验幼儿园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