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园林墙大观

 和顺W 2019-02-01

              -王啟摄影印象之

北京是一座历史古城,汇聚了许多经典园林,北海、景山、天坛、玉渊潭、圆明园、颐和园、故宫、紫竹院----数不胜数。

在游览这些胜景,流连忘返、穿越其间时,我们往往会忽略一道道墙的存在,它们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厚或薄;或大或小;随地势、随需求、随想象、随思绪、弯曲蜿蜒,艺术地美化了园林景色,默默地奉献,甘心当陪衬;它很普通;它很随意;它很俗气;然而,普通中隐含着伟大;随意中带出威严;俗气中蕴藏幽雅。

我喜好摄影,经常到处拍照,好奇中就爱畅想,产生拍墙的系列照片的愿望。踏入其中,展开一看,豁然开朗,原来墙的世界是那样深遂、广阔……。

这其中就有园林的墙,更具特色,值得圈点、关注。园林的墙指皇家御苑和花园、各王公、亲贵、富豪历代所建,现留存的花园、庭院的墙。这类墙南北东西各有特色,有严格的不同的等级区别,有大有小;有的粗旷、简洁;有的精致、典雅;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小巧玲珑;是领地的标志又是财富的体现;是装饰又是艺术,多姿多彩,争奇斗巧,五彩缤纷,很有意境。尤以北京园林的墙特具代表性。

-1

谈北京园林的墙大观,就要深入到一个个园林,要下马看花,细细品味。

首说颐和园,是现今留存、维护最好的皇家园林,摄影者拍下无数的照片,在思考中,我从墙的角度拍下一些另类照片,感受到新的体验,显现了这座皇家园林亦梦亦幻的境界,别有一番情趣。

颐和园的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虎皮石围园墙,他在高大、厚重、威严中又展现了美观大方。在圆明园、香山等许多园林围墙中也都有虎皮石围墙的影子,圆明园的围墙相对颐和园围墙要矮一些,据说这是慈禧老佛爷的杰作,由于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惊吓,就高筑墙,于是就有了高大的颐和园的虎皮石围墙,在原有基础上又加了一块,我细寻过,却不曾找到许多痕迹,可能年代久远,在历年修缮中大部磨去了吧!但是,对比中,我们可感到乾隆时的潇洒悠闲和咸丰、光绪时的惶恐不安。

-2

颐和园的院墙有一些是随山就势而成,在小苏州街东至万寿山坡西侧之间和乐寿堂及李莲英住所北边各有一段弯曲蜿蜒的墙,非常有特点。墙基为虎皮石裙,可防雨水侵蚀,主体抹白膏泥,墙头砖碼沿夹瓦拼花,膏泥压弧形顶,受岁月侵蚀,画出各种流水图案,留下深刻印痕。类似的墙还有画中游、耕织图新建墙等。

颐和园居所乐寿堂、清华轩、霁清轩、蔚翠园、无尽意轩等处的墙有共同点又有区别,他们都以虎皮石裙为墙基,抹白膏泥或磨砖对缝为墙的主体,墙头为细筒瓦砌砖脊,主体镶嵌各种花果形、方圆形通窗,有的镶了玻璃,画各种秀丽水彩图案,韵味十足。

-3

佛香阁和后山佛教四大部州景区富丽堂皇、庄严威宏,是政要核心活动和礼佛场所,墙是朱红墙体,较厚,粗筒瓦砌砖脊或黄琉璃筒瓦砌脊,有一种权威性的蕴涵。

特别引人关注的应是颐和园的残墙,这是饱含屈辱印痕,见证历史的遗迹。像:味闲斋遗址残墙、前山写秋轩下来东侧砖格飾墙、后山西侧的绮望轩遗址残墙等,深深印刻着历史的印像,烟火的洗礼掩不住昔日的壮观、透过残墙遗迹使人浮想联翩,能悟出很多很多-----

-4

颐和园的残墙才能体现乾隆皇帝弘历经十余年土木之功,建成的清漪园原汁原味的遗迹印痕,与光绪时重建的景点有不相同的韵味。更能看到被英法联军焚毁;八国联军的野蛮抢掠和破坏的印记,时时记住因盲目自大、科技落后而留下的伤痛。

颐和园的残墙有一种残缺的美,象西方断臂的维纳斯一样,颐和园的残墙是东方园林艺术的遗宝。在后山西坡,苏州河西南岸边,拾阶而上见一片空地,几段残破的墙,和青山石堆就的假山、山洞,虽然是残留,仍不失皇家气派,勾勒出原清漪园建筑艺术的宏雅、清秀,特别是依坡而建的砖格花饰墙,随坡而湾曲,火烧痕迹明显,更具历史印记。

-5

这遗存的绮望轩遗址院墙很有特色,墙基是毛石,却不同于前边所说虎皮石裙墙基,多了些原始的粗旷;大青砖基线上是残余的抹白膏泥主体,已没有了墙头,正像西方的维纳斯断了胳膊,墙体的白色已被自然风雨遮护和人为刻画轻度破坏,体现了不同的素质风格。

后山还有清可轩、味闲斋遗址残墙,的确韵味十足,在古松映衬下古朴、典雅、考究,俞感当年品味闲情的意境。前山东侧砖格飾墙严格讲并不残,因为它的主体是通体砖烧格飾,年代久远,于众不同,也应算原汁原味的残留之一吧。

-6

颐和园的许多墙中,还有一些原汁原味的残留可寻,如:画中游石牌楼磨砖对缝配墙、坎墙和蔚翠园万寿无疆矮墙等等,都有深厚文化内涵、寓意,难道不值得圈点、关注吗?

再说从墙的角度看北海公园,是更具渊源历史的皇家气派和清秀、典雅风格。北海公园是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城御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源于中国古代神话“蓬莱仙境、琼楼玉宇”而建。其深厚的寓意、构想、巧妙安置,潜藏于琼华岛并波及四周,她东含景山、故宫;南通中南海;西依国学府;北上什刹海、西海。像明珠镶嵌其中,光芒四射,蕴涵神圣佛典、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7

我在做墙的专题系列中,依居住北京得天独厚之便,从墙的角度细细地观赏、品味了北海,多次游历其间,琼岛仙山、环岸美境、视野所及、镜头尽收;不同时间、季节,逐条大道、小径,犄角旮旯、寻踪觅迹,感受颇有不同;各处景色在不同位置、角度,显现不同意境,同一景色在不同季节,显现不同韵味,春有春的生机,夏有夏的绿意,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境界。

走马观花看不到北海的真实构想和寓意,从墙的角度串起每一处景观,就是一幅百观不透的名画,每次细品,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收获。

-8

北海的墙在风格、内涵上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历史更久远,它的记录了各个不同历史时代的印记,杂糅了元、明、清的园林建筑风格。从园墙看东西南北各不相同,东园墙厚重感很强,有游牧民族彪悍之风,东园墙原很破旧,却保留了原味,但近年进行了修整,修整使很多老墙变了味,面貌皆非了,我保留了照片;北园墙是高大的青砖墙;西园墙为普通近代青砖墙;南园墙多种组合,这种不同拼合结构组成的园墙,正反映了历史久远、变迁的组合见证。

-9

以白塔为主体的琼岛的墙和园林中院墙,大多为青砖墙基,主体抹白膏泥,墙头砖碼沿夹瓦拼花,膏泥压微弧形平顶、脊顶或有不同。这些白墙很长、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或圆或曲、美观雅致,形成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在北海的墙中,也有年代久远的老墙,除东园墙显老外,在北岸静心斋一段院墙和颐和园前山东侧砖格飾墙有一比,只是号码不同,算是它的小弟吧。它的青砖墙基和砖格饰都比颐和园前山东侧砖格飾墙小了一号,显得单薄,后期修整痕迹较重。

在北海中星罗棋布着寺庙和宫殿建筑,也以只可皇家御用的、与等级相适的红墙黄、绿琉璃瓦墙来连接;一些如:白塔下院、快雪堂、亩鉴室等院落的墙,则是规整的磨砖对缝为主体的墙,筒瓦砌砖脊墙头,主体墙镶嵌各种花果形、方圆形通窗,并镶了水彩图案玻璃,有内廊的可见廊脊和雕梁画栋,更具观赏价值。

北海东侧画舫斋的院墙,有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它的主体也是抹白膏泥墙,但一通到底,较厚、墙头象个小屋脊,有一段随山坡而建,形成弓形,又随院成圆弧,很有艺术风格,确有画家之风,潇洒飘逸。

北京园林的墙,还有许多,细品都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无穷的蕴涵。从墙的角度去看园林,更有趣味,更有历史感、链接感、继承感,可感受到园林的深层次的记忆。

试想园林中如拆去所有的墙,会是什么样?看历史大灾难、大祸火过后,留存下的往往是断壁残垣的墙,可见墙的坚强、不凡。

 

 

    王啟20105月作于北京寓所


姓名:王啟   笔名:读石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甲一号2007

邮编:100054

E-maildushixiansheng@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