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甄道元:从程高序言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新用户2698dTT8 2020-12-09

 【 提 要】曹雪芹在完成百二十回《 红楼梦 》后,又将之改写为了 《 石头记》。程伟元搜罗到了多套《石头记》前八十回部分和一套 《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部分。人们今天见到 的《 红楼梦 》 ,是 曹 雪 芹 《 石 头 记》前八十回 与“旧稿 ”《红楼梦 》后四十回的拼接之物 。 该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旧稿 ”《红楼梦》到《石头记》,再由程高经过拼接而成的“程本”《红楼梦》的过程 。 

【 关键词 】曹雪芹《红楼梦》《石头记》成书过程序言 


程高序言中包含着诸多有关《 红楼梦》的成书信息。笔者认为, 这些信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有助于我们对《 红楼梦》成书过程的 理解,是十分宝贵的史料 。本文基于对《程甲本红楼梦》程伟元《序》(简称《序》)和《程乙本红楼梦》程、高引言(简称《引言》)值得信任,这样一种假设的基础上,来分析《红楼梦》的成书问题。

一 、 对序言的解读 

( 一 )对程伟元《 序》的解读 

程《序》的全文是 :

《 红楼梦》小说 ,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 ,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次。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 。数年以来,仅积有廿馀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馀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 ,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 。 凡我同人 , 或亦先睹为快者欤 ? ——小泉程伟元识。 

 程《序》中:“《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 ”,应言程高在 “ 刷印 ”《红楼梦》时,自认为手中的底本, 本名为《石头记》 。

其“ 《红楼梦》小说, 本名《石头记 》 … … 然原目一百廿卷 , 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 ”,应指手中的 “ 八十卷 ”底本,本名为《石头记》 。

其“ 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 ”,似言世存不只一种版 本:有“ 称 ”百廿卷者,也有“不称 ”是百廿回者。而“称有全部者 ” 其内容也只有“八十卷 ”。 

其“ 读者颇 以为憾 ”,应指 “ 八十卷 ” 后 的 “ 四 十卷 ” 十分罕见,人们多未见 到过 “ 后 四十卷 ” 。

其“ 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 ? ”言即使称有 “ 百廿卷 ”者 ,其实存,也只“ 八十卷 ”内容和“百廿卷”回目,而并无“ 后四十卷”内容。

 其“ 数年以来,仅积有廿馀卷 。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馀卷 ”, 从 前后文来看,应非指“ 八十卷 ”, 而是指 “ 后 四 十卷” 。 其 “ 数年 以来, 仅积有廿馀卷 ”, 不 排除非一 次性获得“ 廿余卷 ”,而为数年 的零星积累 ; 且非重复的有效积累卷数 , 为 “ 廿馀卷 ” ; 也不排除有不 相连贯的散 卷;还不排除存在着个别章回或散页的重复,甚至内容上存在出入的章回 ;还不排除存在与此 “ 廿馀卷 ” 同一 版本的前八十 回 部分章回 。 但在所欲搜集的 “ 后 四 十 卷 ” 中 , 已得有效卷数为 “ 廿馀卷” 。 

其 “ 一 日 ,偶于鼓担上得十馀卷 ”,应视为与数年所积的 “ 廿馀卷 ” 不相重复的有效章回 (鼓担上实际所得,未必仅是“十馀卷 ”) 。 由此 ,“ 廿馀卷 ”与此 “ 十馀卷 ”,有效构成了几四 十卷。

其“ 尚属 接筍 ” , 应指这后 “ 四十卷 ” 与手中 “ 八十卷” 在情节内容上基本能 够衔接 ; “ 廿馀卷”与“ 十馀卷 ”基本能够衔接 。 

其“ 八十卷 ”,系指前八十回 ; 其“ 廿馀卷 ”与“ 十馀卷 ” , 系指后四十回 。

其“ 漶漫殆不可收拾 ”, 指“ 后四 十 回 ” 而非指“ 前八十回 ” 部分。 即“ 后 四 十回 ”品相不佳,存在破损现象 。并还应理解为,是形容其内容有损失,整理起来有困难,而非绝对不可整理。

其“ 细加厘剔 , 截长补短 ” , 也是指 “ 后 四 十回 ” 。 这后 四 十回中, 因有破损而造成某一 回 文字数量上的“ 短少 ”,而将前一回 的结尾或后一 回的开头之一部分,移至本回 ,以实现章回文字数量上的 相对均衡。所幸, 经“ 细加厘剔 ”,能够“ 抄成全部 ” 。

其 “ 抄成全部 ”的 “ 抄 ” 字 , 应 理 解为 “ 誊 抄 ” “ 转 录 ” , 而不 是 “ 创 作 ” “ 改写 ” 。 

( 二 ) 对高鹗 《 叙》 的 解读

 高《 叙》较短,信息量与 程《 序 》相比 , 也不大。 全文如下 :

 予 闻 《 红楼梦》 脍 炙人口 者 ,几廿余年。 然无 全璧 ,无 定本 。 向 曾 从友人 借观 , 窃以染指尝鼎为 憾 。今年春 ,友人程子小泉过予 ,以 其所购 全书 见示 。 且 曰 : “ 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 , 将付 剞劂 , 公同好 。子闲且惫矣 ,盘 分任之 ? ” 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 然尚不谬于名教, 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 宝为幸 ,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 阅 者 。—— 时乾隆辛亥冬至 后五 曰 铁岭高 鹗叙并 书 。

高《 叙》 言 : “ 予闻 《 红楼梦》 脍炙人口 者 ,几廿余年 ” , 指 听说名为《 红楼梦》 的 一书脍炙人口 , 已有20多年 。也应理解为 , 20多年前就有以 “ 红楼梦 ” 为名的书 。

 其 “ 无全璧 ” “ 向 曾 从友人借观 , 窃以染指 尝鼎为憾 ” ,言高鹗未看到 、也未听说身边 熟知 的人中存有 百廿回全套《红楼梦 》 。他是从朋友那里借来才读到的 ,其并无家藏 。 但 因 不能 看到 “ 全璧 ” , 而十分遗憾 。他所看到 的 ,当 指 “ 前八十 回 ” ; 而未能看到的 ,当指 “ 后 四十 回 ” 。 此也表明 “ 后四十 回 ” 十分罕见难得,与程伟元所述一 致。

其 “ 无 定本 ” ,应是其亲睹 或听说确有不同 的 “ 八十卷 ” 版本 ,即有多个版本 。但不知何者为最终本 。

其 “ 今年春 ,友人程子小泉过予 ,以 其所购全书见示 ” “ 盍分任之 ” “ 欣然拜 诺 ” 以 及落款 “ 乾隆辛亥冬至后 五 日 ” , 所含之意 : 一 乃程伟元将 “ 全璧 ” 示给高 鹗看 ,并相约与之分担整理 , 以付 “ 刷 印 ” ,高鹗欣然答应 ;二乃其答应的原因是: “ 虽稗官野史之流 , 然尚不谬于名教 ” , 即之中并无明显的 “ 碍语 ” ;三乃从乾隆辛亥年 (1791 )春季开始 ,至同 年 “ 冬至后 五 日 ” 即 农历十二月 初四 日 ( 1791年12 月28日 ) ,历时不足一年时间 ,与程伟元共同完成了程甲本的编辑、 校对、 排版 、印 刷工作 。

 ( 三 ) 对程高 《 引 言 》 的 解读

程 、高《 引言 》全文如下 :

 “ 一是书前八十回 , 藏书家抄录传 阅 几三十年矣 ,今得后 四十回合成完 壁 。缘友人借抄 ,争睹者甚夥 ,抄 录固难 ,刊板亦需时日 , 姑 集活 字刷 印 。 因 急欲公诸 同 好, 故初印 时 不及细校, 间 有纰 繆。 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 阅 , 改 订无讹 , 惟识者谅之。

 一 书中前八十回抄本 ,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 , 斟情 酌 理,补遗订讹 。 其 间 或有增 损数字处 , 意在便于披览 , 非敢争胜 前人也。 

一 是 书 沿 传 既久 , 坊 间 缮本及诸家 所藏秘稿 , 繁简 歧出 , 前后 错见。 即 如 六 十七 回 , 此有彼 无 , 题 同 文异 , 燕 石 莫辨 。 茲 惟择其情理较协者 , 取 为 定 本 。 

一 书 中后四十 回 , 系 就历 年所 得, 集腋成裘 , 更无他本可考 。 惟按其前后 关 照者 , 略 为 修辑 , 使 其有应 接 而 无 矛 盾 。 至 其原 文 , 未敢臆 改, 俟再得善 本 , 更为厘定, 且不欲尽掩其本来 面 目 也 。

 一 是书 词 意 新雅 , 久为 名 公 鉅 卿 赏鉴 , 但创 始 刷 印 ,卷帙较多 ,工 力 浩 繁 , 故未加评点 。 其 中 用 笔呑吐, 虚实 掩映之妙 ,识者 当 自 得之 。

 一 向来奇书小说 , 题序署名 ,多出名 家 。是书开卷略志 数语 ,非云弁首 , 实 因 残缺有年 , 一 旦颠末毕俱,大快人心 ,欣然题名 ,聊以记成 书之幸 。 

一 是书刷 印 ,原为 同好传玩起见,后因坊间 再四乞兑 ,爰公议定值 , 以备 工料之 费 , 非 谓 奇货 可居也。 __ 壬 子花朝后 一 日 , 小 泉 兰 墅 又识。 ” 

 《 引 言 》中的 “ 是书 ” ,应是笼统泛泛而言的反映同 一内 容含 “ 前八十回 ” 与 “ 后四 十回 ” 的 “ 该套书 ” 。而联系上下文和《 序》与《 叙 》 , 此处具体应指藏书家的 “ 前八十 回 ” 本 。 因为程高并无 “ 后四 十 回 ” 关于藏家 、 抄录等更多 的 信息 。 

其是书 “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 ” ,与高《叙》中言 “ 几廿余年 ” 对看,应是程伟元言辞。透露出程伟元对《 红楼梦 》的了解 ,较高鹗更多 。 此 《 引 言 》也或为程伟元主笔 。

 其 “ 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 ” 中的 “ 藏书 家 ” , 当非道听途说泛泛的 “ 予 闻 ” 之语 ,而应是有 明 确 指 向 的 程伟元所得底本的藏书家。 否 则 ,不通 。因若理解为泛泛而言而无明确指向 ,则 “ 藏书家 ” 三字 , 为虚无之谈 ,于文中无法成立 ,而只能使用 “ 予闻 ” 之类 。

 结合 “ 今得后四十回 ” 句 ,其主语与 “藏书家 ” 句是同一主语, 此不排除萃文书屋的主人程伟元也是藏书 家之一 。其 “ 抄录传 阅 几三 十年矣 ” , 应为该 “ 藏书家 ”( 或为藏 书 家 们 )三十多年前抄录而来或开始被人抄录 。结合 “ 缘友人借抄… … ” 以及《序》 中 “ 好事者每传抄 … … ” 句 ,此处应指藏书家被友人开始抄录 。《 引言》的落款 “ 壬子花朝 ” ,即乾隆五十七年农历二月十五 日(1792年3月8日), 表明传抄流传开来的 大致时 间 ,为1762年前后 。此关乎到曹雪 芹小说的成书 时间 。

 其 “ 前八十 回抄本 , 各家互异 ” “ 题同文异 ” “ 坊 间 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 , 繁 简 歧出 ” 等语 , 并不排除 真正 未有相 同 者存在 , 而是再次表 明 程高所见到 的 , 并非一个而是多个版本。

 其 “ 今复聚 集各 原本详加 校 阅 ” 中 的 “ 聚 ” 字, 再结 合 “ 广集核勘 ” “ 择其情 理较协者 , 取为定本 ” 等语一 同 考虑 , 进一 步坐实手 中 己有多 个 “ 八十卷 ” 版本, 并可将 《 程 甲 本》 ( 前八十 回 ) 定性为 “ 汇校本 ” 。 其 中 的 “ 复聚集 各原 本 ” , 既 可理解为手中 有所抄 “ 副本 ” , 且 “ 又 ” 从各藏书家手 中再次借来 “ 原 本 ” , 摊在 案头; 也不排 除程伟元 自 己就是藏书家之一 , 藏有其 中 之一 或多 个版本 。 无论何种 情况, 均可理解为 “ 手 中有 ” 多 个版本 。

 其 “ 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 ” ,应视为程高在众多版本中择 一 自 认为 “ 较优者 ” 为底本 ,进行校对、刷印 。

 其 “ 补遗订讹 ” 中 的 “ 遗 ” 字, 再结合 “ 择其情理较协者 , 取为定 本 ” “ 今复 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 ” “ 广集核勘 ” 一 起来理解, 应视为程 、 高以心目中认为较优的 “ 优选者 ” 为定本 ,即底本 ,再补上 ( 或订正 )该 “ 优选者 ” 中缺少(或错误 )而其他 “次优选 ” 或 “ 再次优选 ” 本中却拥 有 ( 或正确 ) 的文字 。 另外 ,句中的 “ 补遗订讹 ” ,也不带有再创作之意 。

 其 “ 其间 或有增 损 数字处 , 意在便于披览, 非敢争胜前人也 ” , 系 指 前八十 回 “ 补遗订讹 ” 的 工作量 , 只 是 “ 增损 数字 ” 。 或言 , 汇校中 只 是针对损 坏处和 误抄 处 的 个别 文字 。 其 “ 增损数字 ” 的 目 的 , 在于 “ 便于披 览 ” ; 其把 握 的 分寸, 是 “ 非敢争胜前人 ” , 即 他们对认为的 不 当 之处和 文字 , 既不更改作意 , 也不帮 作者 替 换他们认为更为合适 、 更胜 一 筹 的 词 汇和表述方 式, 也即 未进行再创作。

 除第六十七 回之外 , 程高对前八十 回 所做工作的 性质 、 目 的 、 工作量和把握的 原 则 、 策略 , 基本上可 以作上述理解 。

 含有 “ 第六十七回 ” 文字 的 一 段56字,可分为两部分: “ 是书沿传既久 ,坊间 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 , 繁简歧出 ,前后错见 。 ” 和 “ 即 如六十七 回 ,此有彼无,题同文异 ,燕石莫辨 。 茲惟择其情理较协者, 取为定本 。 ” 

其前段文字为共性 , 指向全书 ,即适用于前八十回 。 整体上的 策略仍然是 “ 择其情理较协者 ” 。 而后段文字是性 , 是将 “ 第六十七回 ” 作为一个极端的例证而出现 的 。其意思是,第六十七回 各版本出入较大 , 存在着有的情节内容,在此版本中有 ,而在彼版本中无的状况; 其 “ 繁简歧出 ,前后错见 ” 状况 , 较其他章回更为严重 。 即便如此, 程髙所采 取的策略 ,仍是 “ 茲惟择其情理较协者 ” 。其 “ 惟 ” 字 ,体现出的是无奈、仍然、只得。 也即 ,即便是第六十七 回如此之境况,仍然没有对之进行二次创作,而是照旧 “ 择其情理较协者 ” 。

 其 “ 历年所得, 集腋成裘 ” , 系指 “ 后四十回 ” , 进一步肯定 《 序》中所言 。 其 “ 更无他本可考 ” , 指拼凑起来的 “ 后四十回 ” 也只能勉强为 一 套 , 已为孤本 。 即便偶有个别 章 回或散页的重复 , 也无法凑成 “ 次优选 ” 的 一 套, 无法系统地进行校对 。

 对 “ 后 四 十 回 ” , 所把握 的 分寸是 “ 略 为修辑 ” ; 所依据 的 是 “ 按其 前后关 照 ” ; 目 的在于 “ 应接而无矛盾 ” ; 掌握的 原 则 是 “ 未敢臆改 ” “ 不欲尽掩其本来 面 目 ” ; 策略是 “ 俟再得善本 , 更为厘 定 ” , 即 等待 再有 “ 后 四 十 回 ” 的 本子出 现, 再予 以修订 。 由 于 后四 十 回 “ 漶漫殆 不可收拾 ” 的 状况 , 其所做 的 具体工作, 除 与前八十回 所做的 对于个别 文字方面 的 “ 补遗订讹 ” 外 , 还需 “ 截长补短 ” “ 略 为修辑 ” 。 其 “ 略为修辑 ” 结 合 “ 未敢臆改 ” “ 不欲尽掩其本来面 目 ” 一 同 思 考, 应指文字上的 位置移动或修辑 , 即 编辑工作, 仍非属 创 作。

 其 “ 未加 评点 ” , 系 针对 百廿 回全书 。 对此 , 历来有两种解析: 一 是认为将书 中 原 有 的 评 点删去 了 , 没有将之 “ 加 ” 进来 与 正文 一 起刷 印 , 而 只 留 下 了 正 文付 印 ; 二是认为程高 自 己 没有来得及 “ 作 ” 评 点 。 从整 理此书的 工作 量、 程高的 时 间 、 刷 印 中 的 工序与 难度、 书 中 被误认为正文而留 下来 的批语来看, 笔者认为前者 更具有合理性 。 对此 ,已有多位学者对之进行过探讨,本文不予讨论 , 略之 。 

其后 “ 题序署名 , 多 出名 家 。 是书 开卷略志 数语, 非云弁首 。 实因 残缺有年, 一 旦颠末毕俱 , 大快人心 , 欣然题名 , 聊 以 记成书之幸 ” 等数语, 均系 谦辞。 意 思 是程、 高二人 自 言 本无资历为人写 序, 《 序》 《 叙 》 《 引 言 》 草草数语 也称不上像样 的 “ 序言 ” , 实在是 因 为久不 能见到 完 璧 , 拟制 不住 心 中 的 兴奋 , 欣然而题, 云 云 。 

二 、《 序》《 叙》《引言》的归纳 、质疑与成书过程的推测 

( 一 ) 对《序》《叙 》《引言》的归纳

 综合程《序》 、 高《叙》及程高《 引言》 , 其包含的主要信息 , 有如下几个方 面 。

 其一 ,《序》为程伟元所写 ,《叙》为高鹗所写 ,《引言》为程高共同所写 。然通过《序》与《 叙》所涉实质性内容来看 ,《 序》明显 比《叙》更为翔实 ,句句言之有物 。即《序》和《叙》的重心在《序》 , 而不在《 叙 》,主角是程伟元而不是高鹗 。 笔者推 测 , 《 引 言 》 主要反映的 或许 也是程伟元的思 想 。 即 《 序 》 《 叙 》 《 引 言 》 的 主体, 应在程伟元, 而高鹗只是程伟元 的助手 。

 另 外 , 该书高鹗 并无家藏 。 其闻 此书 也只 “ 几廿余年 ” , 且从未见到 过 “ 后 四 十 回 ” ; 而程伟元手 中 则有数个版本 的 “ 八十 回本 ” 和 几成孤本的 后 四 十回 。 且, 闻此书 “ 几三十年 ” 者 , 也应指 向 的 是程伟元 。 即 程伟元对此书 的 了 解, 较高鹗更 为深入 , 高鹗对该书 的 发言权 , 远不及程伟元 , 其续书 的可能 性, 也会较小 。

 其二 ,该书的总回数, 传闻为 “百廿回 ” 。

但所能见到者 ,也只 “ 前八十 回 ” 的内容和 百廿回的回目 ,并无 “ 后四十回 ” 的内容 。 程伟 元经数年搜罗 , 积累 了 “ 后 四 十 回 ” 的 一 部分 ,约廿余卷;之后又从鼓担上得到十余卷, 终于 凑齐 了 百 二 十卷 “ 全璧 ” 。 而高鹗只 是向 友人借 阅 过 “ 八十 回本 ” , 并未见到过后四 十 回 , 并 一 直为无缘见到 后四 十 回而遗憾 。 在高鹗对该书 尚无整体认知 的 情况下 , 其续书之 可能性 , 也就更微乎其微 。 

其三 , 该书有多个不 同版本 , 即 所谓 “ 各家互异 ”。

程伟元手中搜罗到了数个 “八十回 本 ” 的抄本 ,不排除程伟元自 己也是藏书家之一 ,自己也藏有一个或几个原本 ,即所谓 “ 复聚集各原本 ” 。 但程高难 以 判断何者为 “ 定本 ” 。 而这些不 同 的 版本 , 为之提供 了 “ 择优 ” 和互校的可能。

其四 ,他们在不知何者为定本的情况下 ,从多 个 “八十回 本 ” 中 , 选择了 他们 认为 的 “ 较协者 ” , 也就是自认为的 “ 优选者 ” ,作为了 “ 定本 ” ,也就是 “ 底本 ” ,于1791年刷 印 。我们通过其他文献还可得知 ,这个本子被后人称为 《 程甲本红楼梦》 ( 简称 《 程甲本》) 。 另据文献载 ,《 程甲本 》刷印 、 公之同 好后, 又有藏书家主动 提供 了 手中所藏,以示之。 以 常 理, 这些同 好所出示者, 应与《程甲本》有别 ,否则便无出示之必要 。《 程甲本 》问世两个多月后 , 程高又摆印 了《程乙本》 。《程甲本 》刷印于1791年 12月28日 ,《 程乙 本》刷 印 于1792年3月5日 ,二者相距68天。 

其五 , 程高对于 “ 八十回 本 ” 整理 的思路是 , 以 自 认为的 “ 优选者 ” 作为 “ 定 本 ”, 参照 其他 “ 次优 ” “ 再次 ” 本 , 实施汇校 、 镌板 、 刷 印 ; 所做工作 的 性质 是, “ 补 遗订讹 ” ; 其工作量为 “ 增 损数字 ” ; 其 目 的 “ 意在便于披览 ” 。 换句 话 说, 程高 自 作主张者 , 乃 “ 增 损 数字 ” ; 所涉及到 的 “ 增损 ” 对象, 是 比 照于 各本 之间 “ 遗 ” “ 讹 ” , 而非二次创 作。 其所把握 的 原 则是 , “ 非敢争胜前人” , 即 既 不更改作意 , 也不帮 作者替换他们认为更为合适、 更胜 一 筹 的 词 汇和表述, 也 即 未 进行再创 作。 第六十七 回 , 虽 问 题严重 , 程高将之作为 了 典型 单独提 出 , 但所采取 的 策略和 把握 的 原则 , 仍与 “ 前八十 回 ” 相 同 。 

其六 , “ 后 四十 回 ” 并非 一 次性获得的 , 而是数年积累 的 “ 廿余卷 ” 与鼓担上 一 次性所得 的 “ 十余卷 ” 。 这些 虽然 能够拼凑成 四 十 回 , 但 不能排 除 非 同 一 个版 本, 也 不能排 除存在着个别章 回 或散页 的 重复 。 这 “ 后 四十 回 ” 需要处理的 问 题, 大致可分三类 : 其 一 , 底本固 有和传抄 中 形成 的 “ 纰缪 ” “ 遗 ” “ 讹 ” ; 其二 , 因 “ 漶漫殆 不可收拾 ” 而形成新 的 个别 文字的 “ 损 ” “ 遗 ” ; 其三, 因 “ 漶漫殆不可 收拾 ” 和 脱页而造成 的 章 回上 的 不均 。 针对前二者的 工作, 其性质大致如 同 前八十 回 , 需要 “ 补遗订讹 ” “ 增损 数字 ” ; 而针对后者, 则 需要 “ 截长补短 ” , 并 “ 略 为修辑 ” , 以 使之衔接 。 因 “ 无他本可考 ” , 基本不存在 互校 工作 ; 也因 此 , 在 “ 补遗订讹 ” “ 略为修辑 ” 和 “ 增损 ” 过程 中 , 会有主观上 的 因 素。 但总 的来讲, 其原文 “ 未敢臆改 ” , 保持了 其 “ 本来面 目 ” 。 即 并未帮作者更换他们认为更为合 适、 更胜一 筹 的 词汇和 表述 。 

( 二 ) 对《序》《叙 》《引言》的质疑与分析 

高《 叙》极为简单 ,也为明了 ,几无质疑的问题。 所言之意 , 他对该书掌握远没有程伟元更多 ;程伟元请其分担部分编纂整理任务 , 其认为此书虽属闲情野史之列 ,但并非有悖于当下礼教,于是欣然接受。 其协助者的角色 , 昭然自明 ; 其坦坦然毫无名利相 争之语,彰明较著 。 笔者谨就程伟元《 序 》和 程高《引 言 》 , 提 出 如下四个疑问 。 

第 一 , 一般而言 ,小说是由第一回开始写的 。在时间上 ,前面 章回的撰成时间 ,要早于后面的章回 。从古籍收藏来看,前面卷册的品相 ,常常不及后者 。但程高并未提及过前八十回本 “ 漶漫殆不可收拾 ” 。这就有 一 个 问 题, 为什么反而是后 面的 四 十 回本 品 相更差 ? 这种情况的 出 现, 其可能 的 原 因应有如 下几个: 一 是 “ 后 四十 回 ” 笔墨落下 的 时 间 , 早于 “ 前八十回 ” 。 二是程高手 中 的 “ 前八十回 ” 本, 全部是新誊抄 的 本子 。 然, 这第二个原 因似难成立 。 因 为, 程高手中 有多个 “ 前八 十 回 ” 的 版本 , 即 便全部都是新誊抄 的 , 其藏家 的 底 本, 已 “ 抄录 传 阅 几三十年 矣 ” , 也未提及 “ 漶漫殆 不可收拾 ” 。 三是 “ 后四 十 回 ” 本遭受到 了 藏书家极不妥 当 的 保管 。 但这一 理 由 也 不能成立, 参见第二个 问题 。

 第二 , 为什么 “ 后 四 十回 ” 要 比 “ 前八十 回 ” 更为难得? 

其可能 的 原 因 应有如 下 几个 : 一 是前文所假设后 四 十 回 受到 了 “ 极不 妥当 的 保管 ” 而至遗失或 “ 漶漫殆 不可收拾 ” 。 但这是难 以 成立 的 。 因 为 , 保管不 善的 个案是会存在 的 , 但不可能 所 有的 藏书家都 只 妥善保管 “ 前八十回 ” , 而单单对 “ 后 四十 回 ” 另 眼相 待。 二 是时 间 因 素导 致其遗失或 “ 漶漫殆 不可收拾 ” 。 三是这 “ 后 四十 回 ” 的 艺 术水平和 文笔 功力较低 , 从而导致传抄者不 多 、 流传不广、 收藏者也不多 。 综上 , 笔者认为 , “ 后四 十 回 ” 艺 术水平较低、 笔墨落下 的时 间 比 该 “ 前八十 回 ” 更早这两个 因素 , 应是导 致 “ 后 四 十回 ” 如 此状况 的可能 原 因 。 换句话说 , 此 “ 后 四 十 回 ” 落笔时 间 是 比 “ 前八十 回 ” 更早 的 本子 。

 第三 ,程《序》言 : “ 《 红楼梦》小说, 本名《 石头记 》 ” , 未提及 “ 后 四 十 回 ” 的 书名 , 但为何在 “ 前八十 回 ” 《 石头记》 与 “ 后 四十 回 ” 拼接起来 “ 合成全璧 ” 之后 ,却名为《 红楼梦》 ?对此命名 , 笔者推测 ,极大 的可能是因 为 “ 后四十回 ” 的 书 名 就 叫 作 《 红楼梦》 ; 加 之人 们 “ 惯称 ” 的 因 素 , “ 前 八十 回 ” 《 石头 记》 的 书名 , 俯就了 “ 后四 十 回 ” 之名 。 除此之外 , 其他解释 , 均缺乏 力度 。 

第 四 , 在 1 7 9 1 年 1 2 月 2 8 日 , 《 程 甲 本》 问 世之后 , 程高为何在 1 7 9 2 年 3 月 8 日 相 距 6 8 天 的 时 间 里, 又推 出 《 程 乙 本》 ? 其可能 的 原 因 只 能是 : 要么 , 初印 供不应 求, 需要再印 ; 要么 ,《程甲本 》有误 ,需校订 、 再版 ; 要么 ,推 出 的 是另 一 种不 同 的本子 。

而以程高自己所 言 ,其理由是 “ 初 印时不及细校, 间有纰缪 。 今复聚 集各原 本 详加校 阅 ,改订无讹 ” 。 此似说得很明白 ,状况是 “ 间 有纰缪 ” ,原因是 “ 不及细 校 ” ,目的是实现 “ 无讹 ” ,途经是 “ 复聚集各原本 ” ,措施是 “ 详加 校阅 ” “ 改 订 ” 。 但细宄之 , “ 纰缪 ” “ 讹 ” 本身 的 含义是模糊 的 , 它 包括着 几重可 能 的 意 思 。

 其 一 , 因 排版校对 中 的 疏忽 , 而 出 现的 与底本不符 的 情况 , 可 以理解为对照底 本对 “ 纰缪 ” “ 讹 ” 所进行的 “ 校对 ” “ 校准 ” , 并不涉及底本的 变更 。 然细考现 状, 《 程 乙 本》 对 《 程 甲 本》 所进行 的 , 似并非仅仅是校对、 校准 。 

其二 , 因 底本中 固 有的 “ 纰缪 ” “ 讹 ” , 依据可靠资 料或史实或主题的 应然, 对 “ 底本 ” 进行 “ 校订 ” “ 校勘 ” “ 修订” 。 也 就是程高所说 的 “ 改订 ” 。 然细考 之, 《 程 乙 本》 对 《 程 甲 本》 所做者 , 也并非仅此 。

 以程高所言 的 原则 : “ 至其原 文, 未敢臆改 ” “ 不欲尽掩其本来面 目 ” “ 非敢 争胜前人” 来看 , 《 程 乙 本》 对 《 程 甲 本 》 既 非 “ 校对 ” “ 校准 ” , 且 也不能 简 单 理解为 “ 校订 ” “ 校勘 ” “ 修订 ” 。 换句话说 , 程高所做 的 是另 一 种含 义上的 工 作 。 更为贴切地表述 , 当 属 版本 的 选择 一一 反 映着整句 、 整段文字以及情节的不同 。进而言之 , 程高对手中的 “ 前八十 回 ” 数个版本 , 进行 了 排序 , 在其心 目 中 形 成 了 “ 优选者 ” “ 次优选 ” 以 及 “ 不选作底本 的 ” 这样 一 个优劣 顺序 。 而 《 程 甲 本》 成为了 他们起初的 “ 优选者 ” , 《 程 乙 本》 或可是他们弃之可惜 、 揉之不进的 “ 次优选 ” ( 因 为他们 的 策 略本来就是 “ 择其较协者 ” , 而不是做 各本的 “ 大融 合 ” 。 即 , 他们本来就不想 “ 融合 ” ) 。 正 是 由 于他们对 《 程 乙 本》 弃之可惜 的 原 因 , 而 作 出 了 另 出 版 一 个 版 本 的 抉 择 。 一一 《 程 乙 本 》 的 出 现 , 既 不是 “ 校 对 ” “ 校准 ” , 也不是 “ 校订 ” “ 校勘 ” “ 修订 ” 所能 解释清楚的 。 固 然, 在 《 程 乙 本 》 的 摆 印 过 程 中 ,他们也注意到  《 程 甲 本 》 中出现的文字上的 “ 纰缪 ” “ 讹 ” ,也得机一并校对 、 校订之 。

至于是否存在另 一 种可能 : 《 程 甲 本》 问 世之后 , 人们 又送来了 “ 更优者 ” , 笔者认 为几无可能 。 因 为, 《 程 甲 本 》 发行后 , 被同 好购得并 阅读 , 进而发现家藏 本与之有异, 再进而 出 示与程高 , 然后 程高进行 比较并做出 优劣 的 判断 , 而后再排 版刷 印 , 这个过程无论如 何也 不可能在 6 8 天 的 时 间 内 实现 。 那么是否 还有 一 种可 能: 是 出 于发行策略上 的 思考 , 以便于销售。 笔者认为其理 由 难 以采信 。 此 已 有学 者从经济角度进行了 分析, 不再赘述 。 活字印 刷 的 成本是很大 的 , 印 能 也是极为有 限的 , 重新摆 印 是与 盈利相悖离 的 。 概而言之 , 他们之所 以不将 《 程 甲 本》 与 《 程 乙本 》 进行大融合, 应是为了 尽可能地保存下 曹雪芹更多有价值的 原 有文字 。 

( 三 )成书过程的推测与分析

 综上 ,通过对《 序》《 叙》《引言 》 的解读 、分析与归 纳 , 笔者做出了这样的判 断:

 《 红楼梦》后四十回 , 其底本极可能就 叫 做 《 红楼梦》 ; 在 《 石头记》 之前 , 曹 雪 芹完成了 百二十 回 本的 《 红楼梦》 ; 由 于 该 《 红楼梦 》 艺 术水平等方面 的 原 因 , 并未广泛流传开来, 传抄、 收藏者也极少 , 且至程 高之时 已十分罕见并 “ 漶漫殆 不 可收拾 ” ; 曹雪 芹将 《 红楼梦 》 进行改 写 , 并增删五次 , 脂砚斋建议其名为 《 石头 记》 ; 程伟元搜罗 到 了 曹雪 芹修改过 的 《 石头记》 “ 前八十 回 ” 的 多个不 同 修改 阶 段 的 版本 , 以 及 《 红楼梦》 的 “ 后 四 十 回 ” , 也不排 除所搜罗 到 的 也包括 《 红楼 梦》 前八十回 部分残本章 回 , 但因 艺术水平 问 题, 程高 以 《 石头记 》 的 某 一 时期的 版本作为底本 , 与 《 红楼梦 》 后 四 十 回 进行 了 对接 , 形成了 今 天人 们见到的 程本《 红楼梦》 ,而将曹雪芹《 红 楼梦》前八十 回 , 以《 石头记》替换掉 了 。 即 , 程本《 红楼梦》 是 《 石头记》 前八十 回 与 《 红楼梦》后四十回拼接 的 产物 ,其 “ 前八十 回 ” 也 是脂本《 石头记》 。

以 往 ,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了程高由 《 石头记》 向 《 红楼梦 》 的演变 , 较少 注意 到 曹雪 芹在此之前 由 旧 稿 《 红楼梦》 向 《 石头记》 的 演变。 学界早已 注意 到写 “ 风 月 ” 之事 的 《 风月 宝鉴》 为曹雪 芹的 早期的 作 品 , 这符合青年时 期关注的 话题 , 有 着极大 的 合理性 。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 被世人称为天才的文学家 、 思 想 家,当之无愧 。但他理应也与常人一样 , 经历过童年 、青年 、 成年与晚年,经历过牙牙学语和瞒跚学步。《 石头记》 并非曹雪 芹生来就可 以 为之 ,并 一 蹴而就 的 。 至 其 中 年时 期 , 将其早期 作 品 结 合上 自 己 的 家事 、身世 ,改写为结构宏大的《 红楼梦》 , 以 “ 舒愤懑 , 遣悲 怀 ” ,也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 。 而为规避文字狱 、 提升作 品 的 艺 术性,后来又将此 《 红楼梦》再改写为更能体现 “ 隐 ” 的艺术和效果 、 更为高妙的《石头记》 ,也符合创作过程中的路线 。

书 中 第二十二回 脂砚斋有批 : “ 看此一 曲 , 试思作者当 日 发愿不作此书 ,却立意要作传奇的念头,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 矣 。 ” 此应 当反映了作者在《 红楼梦》 基 础上改写的意向 一一 发誓不再继续 “ 小 说 ” 题材,而要改写为 “ 传奇 ”题材 。从动机上分析 ,由于《 红楼梦》并未广泛流传,且当时的小说地位很低 ,小说作者也为 世人所 不屑 , 而产生将 “ 小说 ” 题材改写为诸如《 牡丹 亭 》《 西厢记 》 等可以搬上舞台的戏曲 “ 传奇 ” 题材的念头,也符合文人的追求 。 至于曹雪 芹后来又放弃 了 改 写传奇而仍 以小 说题材进行提炼 , 或许脂砚斋起到 了 某种作用 。 脂砚斋怂恿曹雪 芹 放弃改写 “ 传奇 ” 题材 的念头 ,并主动请缨为之作评 的 动机应 当在于 , 此书也 能够 融进 自己悲惨的身世 , 抒 己之愤 ; 脂砚斋的策略在于 ,戏曲传奇题材的信息容量极为有限 , 难以承载 “ 影射时政 ”的海量信息 , 且表达意 境、 思 想的 直观性太强 , 难 以 实现 “ 真事 隐 ” 和规避文字狱 ,唯有小说题材更为适 合 。 曹雪芹能够为之所动摇 , 或许他自己也正处于摇摆之 中 。《 石头记》 应当 是在这样 一 种背 景下 , 着手改 写 的 。 脂砚斋也可能是在这个 时候介入 了 曹雪 芹的 创作 的 。 脂砚斋的 介入, 应当 是 看到 过 旧 稿 《 红楼梦 》 并在 阅 读 时就作过 随笔评批 , 而至 《 石 头记 》 时 期, 则 谓 “ 重评 ” 。 脂本 《 石头 记》 中 现存的 批语, 也不排 除保留 着 一 部分旧 稿 《 红楼梦》 时 期脂砚斋 的 一 些令人费解 的 批语 。 还不排 除 , 《 石头记》 “ 增删五 次 ” 过程 中的初期 , 仍使用 过 “ 红楼梦 ” 的 名 字。 “ 脂本 ” 《 石头记》 与 旧 稿 《 红楼梦》 相 比 , 在构 思 、 结构、 设伏、 暗示 、 修 辞、 炼字 以及诗 、 词 、 曲 、 赋 、 灯谜 、 植物、 饮食等方面, 均得到 了 极大的 改观, 正 如裕瑞所言 , 以 “ 人情言语 , 夹写而润 色之 ” , 并成为了 他生命最后十数年 的 一 项浩大工程和 堪称绝伦 的 一 部作 品 。 相 对于脂砚斋, 程高的 功绩在于保 留 下 了 “ 旧 稿 ” 《 红楼梦》 后 四 十 回 ; 所带来的遗憾是 , 由于 “ 旧稿 ” 《 红楼梦》 前八十 回 被替 换为 《 石头记》 , 而导 致该书 前八十 回 与其青年时期 的作 品 《 风月 宝鉴》 一 样,不再为人重视而失传 。 这个意 义上讲 , 过分追求 “ 旧 时 真本 ” 也就变得并非想象 中 的 那样大 的 意义 , 因 为那极有 可能是一 部与 “ 后四 十 回 ” 水平一 样 的 淘汰本 。 

三 、 有关旁证及程高的信度 

( 一 )有证据表明 “ 红楼梦 ” 一书之名在《 程甲本》甚至在 《 石头记》之前就已存在

 除高《叙》自 称在 《 程甲本》 ( 1 7 9 1 ) 之前,已闻《 红楼梦》脍炙人 口 “ 几廿 余年 ” 外 ,《 舒元炜序本红楼梦》 (1789 ) 、 《 甲辰本红楼梦》 (1784 )已 经 以 “ 红楼 梦 ” 为书名 。

宗室成员 ,明琳的外甥裕瑞 ,在其《枣窗闲笔》( 约1814)中写道 : “ 余曾于程高二人未刻《 红楼梦》 板之前 ,见抄本一部 。” [4]

周春《阅〈红楼梦〉随笔 》中记载了乾隆庚戌秋( 1790) 有关杨畹耕的一段文字: “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 :一为 《 石头记》 , 八十回 ; 一为 《 红楼 梦》 , 一 百二十回 ,微有异同 。 ” [ 5] 也反映出在1791年之前的1790年就有以《 红楼梦》为名书于世 。 并且,《 石头记》与《 红楼梦》是 “ 微有异同 ” 的 两种本子 。

书 中 第二十 一 回 脂批 曰 : “ 有客题 《 红楼 梦》 一 律 … … 。 ” [ 6 ] 人们 一 般认为 , 《 石头记》 是 一 边创作一 边评批 的 。 此批应是 《 石头记 》 创作 、 评 批过程 中 的 文 字, 表 明 在 《 石头记 》 创作过程 中 , 就 已 经存在 《 红楼梦》 。 

郑 藏本 《 红楼 梦》 , 其 回 首题 头 叫 《 石头 记 》 , 而 版 口 鱼尾上 , 又为 《 红楼 梦》 。 以 常 理 , 版 口 鱼尾上 的 文字, 应早于 题头 。 这又表 明 , 在某个 阶段或某些人 那里存在 《 石头记》 《 红楼梦》 并称 的 情况 。 这种并存 的 情况 , 还可 以 理解为是 一 种 由 《 红楼梦 》 向 《 石头记 》 过渡时期 的 反映 。 

( 二 ) 曹雪 芹写过一 部 《 红 楼梦 》 , 并且未广泛流传

康熙 十 四子 允褪之孙永忠 《 延芬室集》( 约1768)[7], 孝贤皇后 内 侄、 雪芹好友明义《 绿烟琐窗集 》(1761)[8], 曹雪芹同时代的诗人袁枚在《 随园诗话》中[9],都提及曹雪芹撰《 红楼梦》一部 。 

而且 ,明义在他的《 绿烟琐窗集 》中的《 题红楼梦》诗二十首里 , 反映出了其看到了第一百二十回 《 红楼梦 》 “ 石归山下无灵气 ” 的大结局 ,并在诗前小序中提到 : “ 惜其书未传 ,世鲜知者 ,余见其钞本焉 。 ” [10]这段序言 交待清楚了曹雪芹撰写过一部名为《红楼梦》的书 , 并且未广泛流传开来 ,明义读过其抄本。

 周春《 阅〈 红楼梦 〉随笔 》中 的 “ …… 时始闻《红楼梦 》之名 ,而未得见也 ” 11。表明周春1794才 “ 始闻 ” , 也 印 证了 《 红楼梦》的传播并不广泛 。

再有 ,永忠之堂叔 、康熙二十四子允秘之弘昨 , 在其堂侄永忠的这三首诗上加的眉批 : “ 此三章诗极妙 。 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 ,余闻 之久矣 ! ” 其 “ 非传世小说 ” “ 世鲜知者 ” ,当属流传不广 ,十分罕见, 此与程高 、明义等所言一致。 

( 三 ) 曹雪 芹的 《 红楼梦 》 与 《 石头记 》 是有所不 同 的 两种版本系 统

人们 一 般认为,明义的《 题〈 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与《石头记 》及《 程本红 楼梦》的内容 ,基本一致 。但也认为 ,诗中 : “ 有的为今本 《 石头记》 中 所有 ; 有的则今本所无 ;有的虽有而情节不同 ; 有的 则 因诗句意义不够具体,不易对出所指为哪一个故事 。 ” [12] 很 显然 , 这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 ,表明明义所看到的《 红楼 梦》 ,并非与《 石头记》及程本《 红楼梦》相同的本子。 

如 第三首 “ 潇湘别 院晚沉沉 , 闻 道 多情复病心 。 悄 向 花阴 寻 侍女, 问 他 曾 否 泪 沾襟 ” , 似写 的 第五十七 回事 。 诗中 写 “ 晚沉沉 ” , 而今书 中 是 “ 才歇中 觉 ” ; 诗 中 写 “ 花 阴 ” , 而今书 中 是 “ 紫 鹃正 在 回 廊上 ” ; 诗 中 是侍儿 问哭 , 今书 中 是 问 病 。 查全书 , 入住潇湘馆之后 , 宝玉 问 病也大都在 白 天, 并无与诗 中 所咏 “ 晚 沉 沉 ” 相 对应的 情节。 

又如第四 首 “ 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 , 扇纨遗却在苍苔 ” ,似写第二十七回事 。 书中是 “ 一 双玉色蝴 蝶” 且 “ 大如团 扇 ” ,宝钗 “向袖中取出扇子” , 蝴蝶 “ 将欲过河去了 ” 。 与诗 中 小蝶 “ 过墙” 、 遗扇 “ 在苍苔 ” 的 情节不 同 。 

再如第五首 “ 侍儿枉自费疑猜,泪 未全收笑又开。三尺玉罗为手帕 , 无端掷去又抛来 ” , 似写 第三十 回 、 第三十四 回 , 但书 中 也没有 出现 “ 三尺玉罗 ” 和 “ 掷去 复抛来 ” 的情节 。

还如第八首 “ 帘栊悄悄控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 留得小红独坐在 ,笑教开镜与梳头 ” ,似写第二十回篦头情节。 书中为 “ 麝月 ” ,而诗中为 “小红 ” 。联系贾宝玉 “爱红” 的毛病和 第一次见到小红之后,第二十五 回宝玉心理的描写 一 段 :

 “谁知宝玉昨儿见了红玉 , 也就留了心 。 若要直点名 唤他 来使用 ,一则怕袭人等寒心 …… 昨儿那个丫头在那 里 出 神 。 待要迎上去 ,又不好去的 。 ” [

此段对青春恋情的心理描写表明 , 这小红在明义看到的《 红楼梦 》中 , 应当有更多的笔墨,而《 石头 记》 中仅留下了这段心理活动 。 

 再 有 , 前 述 弘 许 眉 批 : “ 而终不欲一见 , 恐其中有碍 语 也 。 ” 【14】 “ 有碍 语 ” , 即干涉朝廷 、 时世 , 为 “ 文字狱 ” 环境 下所不 宜读 之。 而我 们可 以 发现, 1 7 9 1 年程 高摆 印 的 《 程 甲 本 》 得 广泛流传 , 并未发现朝 廷对程本 “ 碍语 ” 的 态 度 。 这表 明 , 墨香等看到 的 、 弘 昨 认为有 “ 碍语 ” 的 《 红楼梦 》 , 并非今天人们所 看到 的 《 石头记》 和 程高作底本 的 《 红楼梦》 。 

( 四 )细知端的之, 并未否定程本后四十回系曹雪芹所作

 相对于裕瑞 、周春 ,敦敏 、明义、永忠应是更为了解雪芹及其作品的人。敦敏卒于1796年 ,明义卒于1795 年 ,永忠卒于1793年,他们都卒于程本1791年问世之后, 都应听闻或看到过含有后 四 十 回的程本《 红楼梦》 。 但作为雪 芹的 好友和 了 解全书 内 容的 最知情者 , 倘若程高的 《 红楼梦》 非曹雪 芹作 品 , 他们却 一致地表现 出 了 容 忍而不发 一 声 , 难合情理 。 最能 让人信服的 解释应当 是 , 程高摆印 的 《 红楼 梦》 是曹雪芹 的 作品 。 而且 , 明 义 1 7 9 5 年为袁枚祝寿 的赋诗 中还 明 确注有 : “ 新 出 《 红楼梦》 一 书 , 或指随 园 故址。 ” 其 “ 随 园 故址 ” 出现在贺 寿场合, 自 有 “ 天 上人间 ” 的 颂奉之意 , 但其 “ 新 出 ” 二字分 明 指 向 的 是程 高本 《 红楼梦》 。 这不但 言 明 了 有 “ 新 旧 ” 两个系 统, 而且还从侧面肯定 了 程高 的 《 红楼梦》 就是曹雪 芹的 文字 , 而非他人伪续 。 同 时 , 也在认可程高序 中所 言并无可指 摘之处 。 

( 五 )程伟元、高鹗的可信度问题

本文开篇言明 ,是建立在对程高及其序言信任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 。 然而百年来 ,人们对程高的人品一向持否定态度 , 并对其序言 的 关注度也极其不够 。 但是,《 序 》《 叙 》和 《 引言 》并非是 一个矛盾体 ,并能够与其他旁 证相吻 合,是具有可信赖性的 。 细究人们对程高的质疑 ,主要来自胡适的否定 ;而胡适又主要来自张问陶 。 然 ,能够证明 程高确实存在作伪 , 是极其有难度 的 。 笔者 以为 , 在张问 陶 与 程高之间 ,宁可信当事人程高 ,尚无理由更相信旁人张问陶 。不论是四 大名 著 还是 其他艺术作 品 的 作者,也从未因为一个事不关己的旁人的 随意 否 定 ,而成为定论 。《 水浒 》《 三 国演义》《 西 游记 》无不如此。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断定程高人品上存在瑕疵,有作伪之嫌 , 需要 同时证明程高二人均存在着人品问题,方能成立 。 就目前而言,至少没有发现程伟元人品上存在问题的旁证 。换句话说,证明程高二人“同时 ”存在人品问题,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总之,高鹗续书、程高作伪等 ,目前并无铁证 。 对于胡适对程高有关的否定性证据和程高二人的研宄 ,学者们做了不少工作,本文不将此作为研宄内容 。本文只建立在对程高可信的基础上,对成书过程进行分析 。

笔者认为,建立在程高序言可信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上, 分析序言所包含的信息,基本可以推定曹雪芹是在《红楼梦》的基础上,改写为《 石头记》的 。程高将改写后的《石头记》前八十回与改写前的《 红楼梦》 后四十回进行了拼接,形成了人们今天看到的百二十回《 红楼梦》 。 此 《 红楼梦》 前八十 回 之底本 , 也应是脂批 本的 《石头记 》 。《 红楼梦》所表现出 来 的 后 四 十 回 与前八十 回 不衔接 ,并且存在着 艺 术性上 的非议 ,缘于其尚处于尚未改写的状态所致 。


 注释 :

 [ 1 ] 《 程 甲 本绣像红楼 梦》 , 天津古籍 出 版社 , 2 0 1 7 年版 。 

 [ 2 ] 《 程 甲 本绣像红楼 梦》 , 天津古籍 出 版社 , 2 0 1 7 年版 。 

[ 3 ] 《 红楼 梦》 ( 程 乙本影 印 本 ) , 黄 山 书社 , 20 1 2 年版 。

 [4] ( 清 ) 裕瑞著 : 《 枣 窗闲 笔》 , 上海古籍 出 版社 , 1 9 84 年 版, 第 1 7 3 — 1 74 页。 

[5] — 粟编 :《 红楼梦卷 》 , 中 华 书局 , 1 96 3 年版 , 第 6 6 页 。

 [6]《 脂砚斋重评石 头记》 (庚辰本影 印 本 ) , 人民文学 出 版社 , 19 75 年版 。 

[7](清)爱新觉罗?永忠著 :《延芬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24页 。 

[8](清)富察?明义著 :《 绿烟琐窗集 》,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105页 。

 [9] 《 胡适〈 红楼梦 〉研宄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8年版 , 第87页 。 

[10] ( 清 ) 富 察 ? 明 义著 : 《 绿烟 琐窗集 》 , 1984 年版 , 第105页 。 

[11] 一 粟编:《红楼梦卷》,第 66 页 。 

[12] 吴世昌:《 论明义所见〈 红楼梦 〉初稿 》 ,载《 红楼梦学刊》1980 年第1辑 。 

[13] 《 脂砚斋 重评石头记 》(庚辰本影 印本 ), 人民文学 出 版社,1975年版 。 

[14] 一 粟编 :《 红楼 梦卷》,第10页 。 

本文经作

本文经作者甄道元先生授权发布,原载于《红楼梦研究》2018(3),各位方家请慎重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