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绞胎”花样多,古人真是玩泥巴的高手

 你我入画 2019-02-01

在众多陶瓷装饰中,有一种呈现出阿尔卑斯糖两色夹杂效果的装饰,称为“绞胎”,我们以前办“瓷枕”专题展览的时候,就几方绞胎的瓷枕专门写过文章,来讨论这种的极具装饰效果的陶瓷工艺。今天,随着新资料新器物的发现,我们的结论又有了新的补充。比如,在我们年末展览中有一件宋代的绞胎碗,也是去年我们从苏富比拍回来的,拿到手后发现它和我们以往看到的绞胎器物制作方法有一些不同。

 


那它具体是怎样制作的呢?仔细观察器物,会发现这件碗的主体部分,是由白色和褐色泥土夹杂构成,而碗的口沿和圈足是单色的白胎。


宋 绞胎碗

大肉庄旧藏


我们以前做过实验,这种两色夹杂的效果,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土糅合之后,制作而成。从最后呈现的不同效果,我们大致能分为三种:


1
一、全绞胎


就是泥胎和表面纹样效果一致,“表里如一”。这类器物其实是成型工艺直接影响装饰效果的。


全绞胎的器物,又有拉坯模具两种制作方法。拉坯就是先把两种颜色的胎泥糅合,然后拉坯成型,上一层透明或颜色釉烧成。而模具则是要把混合好的胎泥,置于模具中按压成型,我们看到一些图案规则的全绞胎器物,应该都是模具制作。


唐 绞胎碗

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北路信托大厦工地唐墓出土


因为不同泥土混合,在烧制过程中多少会发生聚合不好的问题,烧成后会有些许接胎痕迹,所以我们从标本上可以看出,大部分模具成型的全绞胎器物是将混合好的泥条切成小泥块,有规律的排布在模具中成型的。


图片来自:《中原文物·北宋当阳峪绞胎瓷特色及制作工艺》于杨


北宋当阳峪窑绞胎瓷片细节


而大肉庄的这件绞胎碗属于模具制作中接胎十分精细一件,没有明显接胎痕迹,浑然一体,这是很难得的。而且它还比其他器物多了一道工序,是在成型碗的主体上,用浅色泥胎上接了一个口沿和圈足,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类似白覆轮的镶边,与底足颜色呼应。颇具趣味,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效果。

 

宋 绞胎碗

大肉庄旧藏


2
半绞胎


又称贴面绞胎,是将绞胎泥片贴在成型坯体上的装饰工艺。只有表面一层是绞胎的泥片。

还有一些局部有绞胎纹饰的,是将绞好的泥片嵌在设计好的胎体上的。这种工艺在瓷枕一类成型工艺复杂的器物,应用较广。

 

图片来自:大肉庄2015《梦之缘起·清雅集古珍藏古代瓷枕》


唐 绞胎枕

大肉庄藏


唐 绞胎枕

大肉庄藏


3
绞釉


其实,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的绞釉器物绞的并不是釉,而是釉下一层类似化妆土的泥浆,这层泥浆可以有多种颜色的化妆土绞合而成,流动性没有釉那么大,可以罩在素坯上,最后再上一层透明或颜色釉烧成。

 

绞釉玉壶春瓶

山西博物院藏


从出土的文物上看,绞胎的器物唐代到宋元时期,皆有生产,生产窑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如巩县窑、当阳峪窑、长治窑等。其中以白、黑、褐三种色泥应用最多。而我们年末展览中的这件绞胎碗,就是绞胎作品中的精品。


绞胎的器物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泥巴特性掌握,而且不光是对于泥料的使用,还有对于器物的设计都能够达到灵活多变,以至于今天还有很多设计系的学者对于这类器物进行研究,并应用到现代的造物设计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