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孔子于公前500年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孔子自己读书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那么,在2500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对我们来说,还有现实意义吗?当我们今天重温这句话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在繁体字里, “习”字上面是羽字,下面是日字,本意是小鸟天天练习飞翔而终于掌握飞翔本领的意思。所以,学习的过程就好比小鸟学会飞翔的本领一样,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懂得道理,并且在平时做到。学了一个道理或者一项本领后,通过自已的实践和练习,发现自已在生活中运用这个道理和本领后的愉悦感,就是内心非常快乐了。这样良性循环下去,一个人在漫漫求学过程中,就是既学到了真知,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怎么能说不快乐呢?这样的学习,谁还不能坚持到老呢?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知识前,让其首先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在平时的知识学习(包括学校课程学习、生活技能学习等方面)过程中,引导孩子在“学”了之后经常“习”,在“习”的过程中寻找和体验自已运用这个知识点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那么,这个孩子也许会很快就在求知的路上越走越稳。 “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交流和交友原则。 每一个求知达到了一点高度的人,都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时,这句话也说明识人的基本方法是“志同道合”。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什么样的人是志同道合的人?就是那些有着相同精神价值追求、相同生活方式的人,或者说是有着相同文化追求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能明白这个交友原则,那么,这个孩子才可以说是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人生态度。 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 “人不知而不愠”才是为一个人生命的最高境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人,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反思自己,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他们的人生坐标是“律己宽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遇事能有这样积极反思和积极改进的律己态度,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之路会是蔚蓝的一片晴空。 综上所言,学习方法掌握了,交友原则恪守了,人生态度正确了,这个人当然会比一般人少走很多弯路了。所以朱熹评价说这一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是非常实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