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收集多少份食谱才能真正减轻体重?” “答案是一个就可以。就是你能真正坚持下来的那一个。” ——摘自《Know Can Do》
互联网的一大弊病,是让很多人在行动上变得懒散——我们流连于朋友圈和人人网,每天像皇帝批奏折一样纵览国际大事、感悟人生哲理、分享行业知识、探讨工作经验,在一次次阅读中化身为眼观六路满志踌躇下一秒即将挽救世界于荒芜的奋发青年,但远离了闪烁的屏幕闭上了疲倦的眼,我们又蜷缩成一个个只想躺在床上不想动弹的宅女宅男。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我们头脑里有太多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如何做好某事”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只在揭晓的一刻如烟花绽放般惊艳过我们的头脑,而后就不曾再次撼动我们的生活了。 是因为这些道理不够正确不够深刻吗? 我不这么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温习这些道理的次数太少。我们总在觉得听懂之后就把它们藏于硬盘或笔记本的某个角落束之高阁。更不幸的是,每当我们快要将它们忘记时,这些道理又会以其他面貌重新活跃在网络上,让我们产生“不去翻旧道理也没有关系,反正新道理会来找我”的错觉。 的确,互联网让信息复制和传播的成本变得微乎其微,社交网络更是创造了一种“互相喂养信息”的生活习惯。在这两重便利下,每个人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吃成胖子。但这种信息肥胖(Information Obesity)对生活是种极大的阻碍——我们多而浅地摄入信息,却不曾在生活中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问题没解决的状态让人焦虑,人一焦虑又去寻求新的信息来满足自己。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摄入的信息只是增加我们头脑负重的脂肪;更何况,摄入信息的过程也会占用我们大量时间,让我们无暇去做那些消耗“脂肪”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Know Can Do》一书中,作者给出了应对信息肥胖的建议,这里结合他的建议做一个转述。 就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肥胖问题一样,人在应对“信息肥胖”时也要注意“节食”——要遵循信息精简的原则,先确定自己要学什么,然后再去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不是把自己泡在信息的海洋里,每一块知识都摄入一点。(简称专注原则) 第二个要点是“消耗摄入的能量”——反复温习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并把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才不会随时间淡忘。(简称为温习原则)。 阻碍我们温习的原因之一,是学习新事物的过程要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有趣的多。听到一个新颖的方法、得知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技巧,这些都能让自己在短期内积累起蓬勃的满足感。这种骤增的满足会让后续行动在短期内的边际收益变得很不显著。打个比方,在不了解道理和方法时,人就像处于饥饿状态急需食物;而在听到道理后,人就像一口气吃到了八分饱,这时是否立刻行动就像那额外的两成食物,变得不那么吸引人。因此人会不由地产生一种想法——“我已经知道该如何做了,以后只要按这个方法做下去就能实现改变了。不过,今天时间已经不早了/今天有点累了/现在手头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从明天开始我再去实践这个方法吧”。 而有过拖延经历的人都知道,“明天”是我们想要拖延时最常找的借口。 不想再拖延下去,不想再成为“知道却做不到”的人,怎么办? 两类方法:自己制定一个温习计划并执行下去,或者靠他人督促自己重复温习。 具体策略如下: 1)针对个人能完成的学习过程(如读书、看视频学习) 1.在学习过程中记笔记; 2.在24小时内重读并整理笔记,将重要的idea、事例或者是Aha-Moment(恍然大悟的时刻)清楚地记录下来; 3.定期复习笔记,并把自己学会的知识传递给别人;
2)针对更适合通过交互式教学完成的学习过程(如学车、打高尔夫),可采取如下的跟进式学习模式: 教练向我说明 -> 做给我看 -> 观察我的尝试 -> 给我表扬/纠正 -> 再次说明 -> 再次示范 -> 观察我的尝试 -> 给我表扬/纠正我 -> 进一步说明 ...
两类方法的核心都是“重复”二字。记笔记是为了复习,传授给别人则是更高级的复习方式;向他人学习时,只看一遍演示通常不够,需要反复的讲解和纠正才能牢固地掌握其中的技巧。 学习和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个只在脑子里就能完成的过程,想实现改变的人,必须克服“只享受了解过程中的乐趣,而躲避付诸实践的辛劳”的惰性,必须反复在行动中应用知识和道理,才能让这些知识和道理发挥其价值。
有一句谚语是:别人能给你开药方,但是不能逼你吃药。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摘自奋睿计划·七月读书笔记 《Know Can Do》(中文名《知道做到》)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语言非常通俗平白,值得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能)看完 |
|
来自: 联合参谋学院 > 《励志铭文:挑战自我,突破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