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肿瘤治疗肺损伤及其处理

 桃花江春水流 2019-02-02

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目前仍是抗肿瘤的主要手段。由于治疗缺乏特异性,因此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产生了一定的毒性和损伤。这些毒性和损伤,有些是可逆的有些则是不可逆的,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在治疗前对所进行的治疗措施可能产生的毒性和损伤有充分的预见,并竭力预防、积极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使治疗能顺利进行,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肺是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一方面,大多数位于胸部的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纵隔肿瘤等),如无手术指征或经手术后仍有残留的,均需行局部放疗。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化疗药物可引起肺组织的损伤,并且随着今后抗肿瘤新药开发的速度不断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化疗药物在抗肿瘤的同时对肺组织造成损伤。这些损伤轻则造成肺的不同程度的换气功能障碍,使生命的质量下降,重的可产生致命的结果。因此,对化疗、放疗导致的肺损伤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

1、 放射性肺损伤:

损伤机制: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明了。理论上可能包括两方面,即对肺II型细胞的损伤,细胞内的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而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增加。这一过程在放疗开始后的数小时内即可出现,并可持续数周。与此同时,血浆蛋白向肺泡内的渗出量也增加。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II型细胞的损伤进一步加重,细胞数减少,表面活性物质也进一步减少,对肺泡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削弱,肺泡萎缩。另一方面,在照射的数天至数周内,肺的I型细胞和内皮细胞受损,导致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的纤维蛋白原进入肺组织内。由于I型细胞无再生能力,此时的肺泡表面由II型细胞取代。当损伤进一步加重,使肺间质基膜成分受伤,肺泡-毛细血管的三维结构无法重新建立,肺功能萎缩,疤痕形成。这些都是造成后期肺纤维化的基础。

影响因素:影响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因素是肺组织受照射的容积、照射总剂量、分割剂量及剂量率等因数。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肺门部位受照射易产生肺损伤,老年和未成年者对放射线耐受性差,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疾患的易发生放射性肺损伤,而化疗、放疗联合应用也易增加发病率。

临床表现:早期肺损伤常合并感染,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痰血可咳血。如放射累及胸膜引起胸膜炎或长时间剧烈咳嗽可发生胸痛。至晚期,主要表现为咳嗽和肺功能减退,并因局部和全身免疫力的下降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在辅助检查中,胸部的X线检查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其中特征性表现是在照射野相应部位出现密度较高的阴影。

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的要点为:患者正在或近期肺部接受过一定放射量的放疗;有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肺部X线片显示肺内的病变范围与照射野相等。需要与之鉴别的是局部感染和局部的复发的区别。

治疗:首先是即时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其次,由于放射性肺损伤常伴有继发性感染,及时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是需要的。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感染的菌种和药敏结果而定。

在预防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适宜的放疗计划,尽量减少肿块周围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如条件许可,可采用适形治疗的方法。而超分割治疗在理论上对正常肺组织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化疗引起的肺损伤

损伤机制:可能的机制是化疗药物使肺组织的氧化代谢增强,受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可产生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基等。这些氧化剂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脂肪酸的还原反应,导致细胞膜的不稳定。同时化疗药物可改变肺内免疫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引起免疫过度反应,使组织发生损伤。

临床表现: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用药史作为诊断依据。由于此类肺损伤缺乏特征性表现,故需与肺部感染、肿瘤侵润、转移等相鉴别。必要时,应行肺组织的穿刺活检。

治疗: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晚期的纤维化常表现为不可逆损伤,因此如何预防肺损伤的发生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对于所使用的化疗药物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应有充分的认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剂量,除了药物的总剂量外,还应该考虑联合用药、放化疗的结合、年龄及原有的心肺疾患等因素。在发生急性肺损伤时,一方面应及时停药,另一方面可用糖皮质激素,对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损伤尤其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