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课丨伤寒体系中的经方应用-栀子豉汤

 逸农农 2019-02-02

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

缘缘面赤额头疼

发热恶寒而无汗

目痛鼻干卧不宁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1、“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提示与麻桂剂相关,“目痛鼻干卧不宁”,提示津伤有热。在麻桂剂基础上出现津伤有热,即阳明表证,可考虑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加减。


2、阳明表证为太阳病往阳明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3、皮下肌表之热不得由汗出宣透,故缘缘面赤。若热郁于里,则会从官窍宣透,如目痛、眦痒、鼻干、息灼,考虑栀子豉汤。



案一


孙左,19岁。外感一日。咽干痛,恶风寒,动辄作汗,额痛,眦痒,口鼻干,息灼。舌淡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浮数。

葛根30  桂枝12  白芍12

炒栀子12  淡豆豉10  炙甘草8

生姜3片  大枣3枚

两副


分析:

本案咽干痛,恶风寒,动辄作汗,提示桂枝汤可往津伤有热方向发展,故考虑桂枝加葛根汤,眦痒、口鼻干、息灼,提示热象比津伤更重,故合栀子豉汤,以清透郁热。


案二


周左,33岁。外感两日,头昏蒙,身热,面赤。眦痒,息灼。略见心烦,气急。不甚恶风寒,亦无口干苦。二便调。舌略红,苔薄。脉弦。

炒栀子10  淡豆豉12

三副服一剂症大减,二剂愈。


分析:

1、问诊须问病人对冷热环境的适应情况,有无口干口苦,有无二便异常,以鉴别有无太阳、少阳证。


2、较案一,本案表证已去,故只与栀子豉汤。若案一失治,发展至本案程度,其津伤应比本案更重,可知栀子豉汤又可兼有津伤。


3、栀子豉汤更接近于阳明病,病机特点为热郁结胸,表现为烦热,胸中窒,身热不去,心中结痛,热可从官窍透出,而出现目红,目痒,息灼,口疮。


案三


刘左,54岁。头晕一周余。血压160/80mmHg。胸闷憋气,多见呃逆,偶有烧心痞满。气急,口干,项背不舒。舌淡红,体胖。苔薄白。脉滑濡。

葛根30  炒栀子8  淡豆豉10

厚朴8  炒枳实8

五副

尽五剂,头目清利,胸闷憋气大减,口不干,烧心痞满已去。血压140/80mmHg。再行加减,半月后血压调,诸证消。停药。


分析:

1、兼有胃气上逆者,注意问大便,用降气之品。若单纯清宣郁热,气逆可能会解除,但加上降气之品,效果会更好。


2、见口干,项背不舒,知兼有津伤,但须问清津伤的程度,若出现浑身酸疼,单纯加葛根就可能效果不好,若出现烦渴,饮不解渴,就可能要加麦冬等。


3、其人没有明确指征湿气与本次疾病相关,故不需要另加祛湿药,厚朴下气燥湿即可。


案四


江右,21岁。近两周以来睡眠欠实,每晚盗汗,仅前胸汗出,湿衣而醒,醒后略有心慌乏力。无口干,无恶寒热。二便亦调。舌淡红,尖略绛。苔薄白。脉滑。

炒栀子10  淡豆豉12  炙甘草8

三副


分析:

胸膈郁热证兼有中气不足,栀子豉汤可加甘草,若出现明显乏力口干,人参更为适宜,若恶寒,出汗,白天怕冷,则考虑补阳。


小结


栀子豉汤方剂及其病机很简单,但栀子豉汤证出现的兼症会很多,如津伤、气伤、兼湿或中寒伤阳等等。若仔细看《伤寒论》或《金匮要略》的内容,会发现其他章节的一些方子和栀子豉汤也会有一定的相关性,若能把这些都掌握,那么在临床中运用栀子豉汤将更加灵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