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霁宇专栏|消失的词语:蜂窝煤

 笛子8vxrvb7uaz 2019-02-02

行脚成都,打捞成都人的乡愁


文|李霁宇


现在,城里的孩子都没见过蜂窝煤了。

 

将煤做成蜂窝的形状应该是一大发明。发明者无考。这事发生在1957年。那一年报纸的社论号召说:让我们为国家的利益着想,也为了进一步培养个人节约和清洁卫生的美德,积极采用蜂窝煤吧!可见推广这一新生事物还是很费周章的。

 

一晃就60年了。

 

我记得在这之前,我家乡成都是烧柴的,天井里码满井字形的劈柴,后来是烧炭圆,柴灶改成了炉子,不知从何时起就烧起了蜂窝煤。蜂窝煤最早是用手打的,一个铁模具,装满煤、沙土、石灰拌合的煤料,用铁锤一个个夯实,翻出来晒干,像手工做砖头一样。

 

1968年我分配到昆明工作,云南的煤多,尤其是小龙谭的优质煤晶黑发亮,火力好,大部分人还是直接用煤。但烧煤的确不方便,每天要生火,边用扇子煽,整个院里浓烟弥漫,发出呛人的烟味。蜂窝煤可以封火,第二天一揭开盖板就可用了。于是蜂窝煤就时兴起来。

 

我先后换过三个煤炉子,当时最流行的是贵阳的煤炉,改为烧蜂窝煤后,新添了一个蜂窝煤炉,铁皮包装,铸铁的铁圈铁盖,比原来的炉子高大3倍,很漂亮威严,算是家里的一大装备。成都人发明了蜂窝煤的煤塞子,封火时塞住蜂窝煤的12个孔,这样封火严密,省煤,于是从成都带回来几套塞子,每套12个,白生生的,像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

 

这时蜂窝煤已从手工锤、脚踏锤改进为机器制做了,每台机器每天能做15吨蜂窝煤。但这数量还是供不应求,于是每家都发有供煤本,也就是说定量供应,同粮本一样。每家每月的定量是100个蜂窝煤。

 

头痛的问题在买煤。

 

首先是要早早去排队,等着那台黑乎乎的机器一个一个地吐出蜂窝煤来,因供不应求,煤没存量,鲜出鲜卖,分分种出炉,新鲜倒新鲜了,但太湿易散,弄不好就成了一堆烂泥。排队要越早越好,通常是绝早6点钟去,甚至有人半夜就去了,用竹筐、石头排队,常常引起纠纷。吵架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生活所迫嘛。在这之前还得备用运输工具,一般是借三轮车,一次满装满载,刚好是200个煤。

 

那一次我提前借好三轮车,放在楼下。可是一夜间车就丢了,弄得又忙乎了几天,车算是找回来了,不敢大意,小心用铁练锁好。第二天像上战场般志在必得,天不亮就起了床,三轮车推着,好不容易到了煤厂,一看已是黑压压一堆人,排了个30多号。一个人买200个,这一轮就是半个小时,账可以算出来,这一天都排不上。只好叹一口气打道回府,明天继续革命。第二天我干脆半夜就去了,蹲在那里吸劣质的钢花牌烟,在暗夜中看烟头的一明一灭,只想到如何早点拉煤回家解决断炊之苦,竟没想到别的什么有关社会衣食住行的大问题,那时是麻木了,民以食为天,肚子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次是8号。心里直喊谢天谢地!多少年后8才成了吉祥数字,但8的同音字“发”未毕是发财的好事,生病也叫发病,出事也叫“东窗事发”的。

 

果然,事不凑巧,眼看排到了,机器又坏了!于是乱糟糟地找人来修,来人一付天是老大他是老二的劲头,磨磨蹭蹭地拆开,全是多年后电影中的慢镜头,有条不紊,你急他不急,气得你喘气,还不能发火。这一来二去上午就过去了,终于开了工。搬煤是自己的事,一般是两家一起买,你抱5个,他抱5个,轮流上阵,因为机器是不断的流水线作业,等着传送带一个个煤传过来,码在小木板上,再装上自己的三轮车。

 

中午自然是唱空城计的,饿着肚子弄到下午3点过,终于装车完毕,推着车子上路。码200个煤在车上是有学问的,码不好就摇摇晃晃的,加上是新打出来的又湿又稀又软,但它黑锃锃的真是可爱极了。我从没骑过三轮,路远巴不得早回家,骑上去后同骑自行车大不一样,车老往右偏。右行的路是往右斜的,车就偏得让人不放心。我就使劲搬笼头,好,一下车就不听话了,直直地朝一根水泥电杆撞去,只听咣地一声,车就同电杆亲吻了,一车的煤就晃悠起来,一下瘫了下去,一看有半车的蜂窝煤不再有蜂窝了,成了煤泥!蹲在路边想了好久,心里一团乱麻,什么也想不出来,这本是个神仙也没法的事啊,最后我决定,干脆再拽住车子乱摇一气,在旁的路人说,你疯啦!我说,没疯,回去捏煤球烧!

 

10年前不是家家都捏煤球吗?我还有旧煤炉没丢呀,我的煤球捏得好看呀,像小时候搓汤圆,多有童趣呀!

 

我就这样阿Q了一回。

 

有了这次经历,我烧煤就特别省,人家一天烧3个4个,我只烧2个。当然加煤时机、封火都有学问。没人觉得这是浪费精力、智慧。那些年人的精力智慧就是这样用的。

 

后来蜂窝煤炉又退休了,因为搬新家有了烧蜂窝煤的灶台。夜里的余热可以烧一大锅热水,灶周围是热水箱。那时对这低科技感恩戴德。

 

人类总在进步,尽管很艰难很缓慢。

 

不知不觉中有了煤气罐。

 

再后来是管道煤气,再以后是天燃气。

 

那些各式各样的炉子呢?我实在想不起它们到哪儿去了。有一次我有事外出,顺便就想去重访那个蜂窝煤厂,可厂已无踪无影了,好像世上就不曾发生过那些事儿似地。回来说起,女儿问:蜂窝也能做成煤?我说不是,是煤做成蜂窝。

 

好看呀?女儿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