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天机会元

 易觉堂 2019-02-02

浮沉论

其次又当别浮沉。浮沉者,言乎其表里也,夫脉有阴阳,故有浮沉。阴脉常见乎表,所以浮也;阳脉常收于里,所以沉也。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学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者,察脉之浮沉而定穴,其理一也。



天之生气在地中者,随垅阜之形势而行止。人之生气在身中者,随经络之血而流行。则地理察脉定穴,医家察脉用药,固非有二理也。朱子曰:地理之法,譬如针灸,自有一定之穴,而不可有毫厘之差。又曰:择地者必论其穴道之偏正。盖龙虽真而穴自差者,必不能免水蚁之患,以针灸之差则气耗血出,非惟不能愈疾,而适以害之,故必详看山水之动静,细察凹凸之阴阳,而又随所作用,每有变通,庶乎尽立穴之妙而不失山川之融结矣。



夫三阴从天生,以其阴根于阳也,故阴脉必上小而下大,其出口也必尖;三从地出。以其阳根于阴也,故阳脉必上大而下小,其出口也必圆。后之观脉者,必问其何如,但口尖者皆阴,其脉浮于表;口圆者!皆阳,其脉沉于里,此一定不易之法。

三阴,坤卦之象,天在上属阳,从天生者,自上生下,故曰:阴根于阳。如极图,黑者在白之中。而水又系于阳也,上小下大,生处小而成处大,脉既下大则其葬口出形自然尖矣。三阳,乾之象,在下属阴,从地出,自下生上,故曰:阳根于阴。如太极图,白者在黑之中,而火又系于阴也,上大下小,亦生处小而成处大,脉既下小则其葬口出形自然尖矣。尖则细微,故脉浮于表;圆则粗重,故脉沉于里。大抵结穴之处平夷者,其脉无不自后而前;结穴之处高峻者,其脉无不自上而下。此言三阳从地出者,特以穴形之下小上大而取阳根于阴之象,观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若又推而广之,则凸者脉浮,凹者脉沉;微细者脉浮,粗重者脉沉;众高一低者脉浮,众低一高者脉沉。于此相乘除。阴阳之理得矣。



若又推而广之,则凸者脉浮,凹者脉沉;微细者脉浮,粗重者脉沉;众高一低者脉浮,众低一高者脉沉。于此相乘除。阴阳之理得矣。

凸者脉沉,即如突为阴。凹者脉浮,即如窝为阳。微细,穴形之尖而小者。粗重,穴形之圆高大者。众高一低,不畏风吹,故脉必浮。从低一高,或畏风吹,故脉必沉。乘除,算法也,言能即此而推算之,则阴阳变通之妙尽可得之矣。

 浅深篇

其次又当定浅深。浅深者,言乎其准的也。夫浅深得乘,风水自成。故卜地者必以浅深为准的。宜浅而深。则气从上过;宜深而浅,则气从下过,虽得其地而效不应者。为此故也。

准,取平之器;的,射之的,皆所以为法则也。浅深得乘,言其或浅或深,不失法则,能乘地中之生气也。宜浅而深,宜深而浅,则失其法则,而不能乘生气矣。盖浅深失宜,非惟其效不应,深必有泉水之患,浅必有蝼蚁之患,以死者体魄置于其间,孝子仁人之心,其能安乎?吾儒所以欲择地者固非术家专求福利之意,亦惟仅于此耳。程子曰:古人之葬欲比化者,不使土亲肤,奇玩之物尚保藏固密,以防损污,况亲之遗骨,当何如哉!吾尝以八卦定浅深,颇得其要。大概先观来脉之阴阳,次看四山之从佐。且如脉入首强。作穴凹。出口圆,此皆脉浮而属阳也,以乾卦当之。来脉入酋弱,作穴凸。出口尖,此皆脉沉而属阴,以坤卦当之。

四山,左右前后之山,所以护从佐龙穴者。人首,脉之到头也。强,峻急也。弱,柔缓也。穴之凹凸,口之尖圆,并见前篇。强凹尖脉,有纯阳之象,故以乾卦当之。弱凸圆脉,有纯阴之象,故以坤卦当之。

乾,纯阳也,取阴为穴。故立穴取巽、兑、离,三阴也。坤,纯阴也,取阳为穴,故立穴取艮、坎、震。三阳也。

文王八卦,乾为父,坤为母,巽得坤之初六为长女,离得坤之六二为中女,兑得坤之六三为少女,三女皆阴,故曰:兑、离’、巽三阴也。

震得乾之初九为长男,坎得乾之九二为中男,艮得乾之九三为少男,三男皆阳,故曰:艮、坎、震三阳也。纯阳取阴为穴,纯阴取阳为穴,亦欲阴阳不偏废也。或曰:星卦之说,牧堂之所不取,而此亦用之,何也?盖世俗用卦,其问取用之义,大不相似,观者不可以不详矣。

凡脉阳,四山高于本身。兑之象也,上画为阴,穴宜浅。四山与本身齐。离之象也。中画为阴,穴宜不浅不深。四山低于本身,巽之象也。下画为阴。穴宜深。

此一节,言纯阳之脉,取三阴为穴者,四山高于本身则生气尽露于外而脉必浮,四方与本身齐则生气稍藏于内而脉必不沉不浮,四山低于本身则生气尽藏于内而脉必沉。此推究穴法浅深,所以有此三等之异也。下仿此。

凡脉阴,四山高于本身。艮之象也。上画为阳。穴宜浅。四山与本身齐。坎之象也,中画为阳。穴宜不浅不深。四山低于本身,震之象也,下画为阳。穴宜深。

此一节,言纯阴之脉,取三阳为穴者。

概而言之,阳脉浮当浅,阴脉沉当深。、详而言之,阴脉中有浅深,阳脉中亦有浅深。以四山从佐不同。则阴有时而变阳。阳有时而变阴。斯言也。惟通变者,可以审此,可不审哉!

阴阳脉各有浅深,即上两节是也。阴脉常沉,穴固当深,然四山高于本身则不怕露风,而阴脉亦有变为阳之浮者,所谓众高一低而脉浮是也。阳脉常浮,穴固宜浅,然四山低于本身则风气怕露,而阳脉亦有变为阴之沉者,所谓众低一高而脉沉是也。此篇立浅深准则,有中正之理,有变通之妙,尤见牧堂所见玄造精非粗浅之可疑也。但临穴时更兼审辨土色何如,则万无一失矣。

故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深浅之法多端。至理莫过于是也。切耍辨认入阴阳虾须界合明白,若当深而浅,当浅而深,差于咫尺之间,反吉为凶矣。经曰:“地吉葬凶,与弃尸同。”正此义也。世俗装卦例论九星白法以定寸尺者

趋避、裁成篇

其次又当详趋避。趋避者。言乎其决择也。

气有偏正,物有善恶,知所决择,庶得趋吉避凶之妙也。

夫天下之道二。吉凶善恶常相半,不能皆吉也。而必有凶;不能皆善也。而必有恶。故人之所遭有不齐也。既所遭之不齐。则必有以处之。趋吉避凶、去恶从善是也。地理亦然。

人物之生,禀气不齐,善恶各殊,地理与人物何异?所以相地者贵知审择也。夫山川之所钟不能皆全,纯粹之气不能无所驳杂;既不能无所驳杂。则妍媸丑好。纷然前陈。亦其宜耳。

上文谓人受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下文谓地受刚柔五行之气以成。有精粗纯驳之气,有吉凶善恶之形,所以钟山川精英纯粹者吉也,钟粗浊驳杂者凶也。及其尖圆、方正、粗硬、斜飞、箭激、反牵、湾横、澄潴,万状千形,皆当知所趋避为是。

然而山川之变态不一,咫尺之移转顿殊。或低视而丑,或高视而好。或左视而妍。或右视而媸。或秀气聚下而高则否。或情意偏右而左则亏。



此章言化工随物而赋形,山岳随步而异状,是以咫尺之移而山川变态不一,或近视正而远视欹,高视秀而低视丑。或上聚而下散,下聚而上散,及左右之间俱要审其情性何如?若情意特然顾我,我当趋而向之,苟不审焉,趋之何益?如此可不知所决择。知所决择。庶得趋避之道矣。

裁成篇

其次又当知裁成。裁成者。言乎其人事也。

裁,是裁截之意。若不裁截,鲜有生成定体,事无定体,安不裁截?故天下之物自然而然者,生成也;人力而为者,裁成也。



夫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自有宇宙。即有山川,数不加多,用不加少。必天生自然而然是,则天地之造化亦有限矣。是故山川之融结在天。而山川之裁成在人。或过焉,吾则裁其过。使适于中;或不及焉。吾则益其不及。使适于中。裁长补短,损高益下。莫不有当然之理。其始也不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其终也夺神功,改天命。而人与天无间矣。

天下万物,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其始也,万物未有不本乎气;其终也,万物未有不变乎形。是知山川之融结在天,风水之裁成在人。此章论裁剪作用之法全凭目力之巧,则能趋全避缺;工力之具则能增高益少。微妙无智,触类而长,譬如积土成山,凿地成河,俱因人力而致之。陈希夷曰: “圣人执其枢机,秘其妙用,运之于己,行之于世,天命可移也,神功可夺也,厝数可变也,道不虚行,存乎其人耳。”



故善者尽其当然。而不害其为自然;不善者泥乎自然。而卒不知其所当然。所以道不虚行。存乎其人也。当然者,裁作之功;自然者,生成之势。

 

刚柔篇

《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邵子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刚柔。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

阴阳在天成象,如日月星辰之类;刚柔在地成形,如山川土石之类。牧堂引《易》与邵氏之言,以见地之体质,不外刚柔两端。诸凡山川流峙无非刚柔之成质也。

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淘而渐去。于是乎山川形焉。

天地之初,混沌未判但一气尔,所谓未有山川之可言也。及其久也,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天,重浊者积块成形而为地,于是山峙川流,遍满于宇宙之中,所谓山川于是乎形也。

凡山皆祖昆仑,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凡水皆宗大海,异派同流,愈合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



昆仑,西北大山,名大雪山。按《元史》遣使穷河源,自河发源星宿海,历阿刺脑儿赤滨河等地,方至昆仑又历阔即阔提哈刺别里赤儿等地,至积石殆中国自河发源,至中国约计万里,先儒皆谓河源出自昆仑,误也。大海,东南之海,一本万殊,万殊一本,蔡伯靖所谓“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也。仁山金氏曰:天地常形固相为勾连贯通,然其条理亦各有脉络,自昆仑而东北言之则自积石而北为湟水星海、清海以至浩亹皆河源也,人匈奴以东为阴山,又东南自代北云朔分而南趋为北岳,以至太行,是为河北之脊。壶口、雷首、太岳、析城、王屋皆其群峰,河之折而南,汾晋诸水之上,所以西人河涿易寇漳恒卫之所,以东人海也。分而东趋者,行幽燕之北为五关之险,以至营平而为碣石,此北路也。自昆仑以东言之,则东为西倾而能洮水去其北入河恒水其南人江,又东为朱围鸟鼠诸陇则为渭之源。自渭源以北,即夹河源而北以东,若圻蚊、若泾山诸峰,泾水漆沮诸源也。自渭以南,即西倾而下,诸峰亘为终南屹为太华,东北为殽陕,东南为大耳,外方崇高伊洛之源。又南为桐柏淮源,以达于淮泗诸山,此中路也。又自西倾朱围而南分,是为蟠溪汉源,夹汉而趋者北,即终南华熊诸陇南则蜀东诸峰,说者谓蜀东诸山皆冢,正谓其冈岫绵亘尔。又东则为荆山内方,此中洛之次也。自昆仑之西南言之,是为岷山江源夹江而东者,北支即西倾以南蟠冢,以西之脉为恒水、西汉水、嘉陵江诸源,其南支即南趋为蒙蔡诸山,青衣大渡马湖江诸源,又东包涪黔一盘,而北为三峡,其东出者包终九江之源,中盘中为衡山,其舟盘而北为庐阜,其岭之东出者又为袁吉章贡将信诸江之源,至分水鱼梁岭三盘而北趋,过新安峙天月尽升润舟盘之间,其水聚为洞庭,三盘之间其水聚为彭蠡,三盘以东则为南闽浙,北为震泽,此中路也。



惟泰山则特起东方,横亘左右以障中原,此所以为异与。又曰:泰山特起东方为中国水口表镇, 《禹贡》道水略云:导河至同为逆河人于海,导漾至东为北江人于海,导沔水至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导淮至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导渭至东过漆沮人于河,导洛至东会于伊,又东北人于河,惟渭洛言人河者,盖二水先人河而后自河人海也。由是观之。’天下之山无不祖乎昆仑,天下之水无不宗乎大海,而九州之大势,其形局从可知矣。

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水体柔而用刚,故卑下而流行。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

山体高耸为刚而用之,凝定不动柔也,水体卑下为柔而用之,流行无滞刚也。盖刚柔大分,原有不同,而细分之则错综具备,此天下万物所以未尝无阴阳刚柔,对待于其中,非独山水然也。

邵氏以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所谓地之四象也。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合水火土石而为地,犹合血气骨肉而为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

地合水火土石而成体,犹人合血气骨肉而成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未尝有二理者,盖天地万物一气之所为故也。



若细推之。凡涸燥者皆刚,夷坦者皆柔。然涸燥之中有夷坦。夷坦之中有涸燥,则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凡强急者皆刚,缓弱者皆柔,然强急之中有缓弱,缓弱之中有强急,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也。自此以往,尽推无穷,知者观之,思过半矣。

固燥,谓高垅之地;夷坦,谓平支之地。强急者,支垅雄壮来势之汹诵也;缓弱者,支垅低伏来势之徐缓也。四者错综,亦地理自然之妙。盖统而言之则垅皆刚,支皆属柔;错而言之则垅有刚柔,支亦有刚柔。垅之强急,刚中之刚;垅之缓弱,刚中之柔。支之强急,柔中之刚;支之缓弱,柔中之柔。、不惟山有刚柔而水亦有刚柔。湍水急流,水之刚者;平波静渚,水之柔者。江淮河汉,水之刚者;弱水流沙,水之柔者。自以此往,反推无穷,谓支垅千变万化,刚柔之辨非止一端,曲折详尽。又在知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可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