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5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2-02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产后中风,阳虚中风/竹叶汤(解表祛邪,温阳益气)
 
   第9条关于阳虚中风所用竹叶汤,是我们没有学习过的方剂。  
   第9条:
《金匮要略》“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二类)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这个产后中风证,和刚才我讲的阳旦汤,所主的证显然不一样,这一定是阳虚中风。
   为什么说呢?请大家看这方子由什么组成呀?
​    有炮附子一枚,还有桂枝、人参、甘草。

   现在我要说,这就是产后正气偏虚,它可以招致风邪,这是一种情况,那么对于竹叶汤,为什么说是主治阳虚中风,在证候特点上,我们说特点是,
“发热,面正赤,喘”- 怎么理解?
   发热、头痛,一般来说,为外邪表现,发热,头痛是外邪表现,但现在就是面正赤而喘,这在产生原因上,注家的认识不一样,所以,我给大家作一下分析,提供两种不同认识:

* 一种他认为,
​   这应该是邪实的表现,你象高学山为代表的,他说“面正赤”,应该考虑,和《伤寒论·太阳病》篇,48条所说的“面色缘缘正赤”,沟通起来学习,说那就是胃腑受阳邪影响,结果出现的一种化热反应,所以,是因为面部为阳明之应,当它“正赤”的时候,就是胃热上熏,水聚于胃而上熏了,他认为,肺性恶湿,那么其窍不利,她(病人)就喘,即把面正赤和喘症,归结到胃和肺的问题上,所以是邪实的表现,这是一种认识。
   现在我这么一说,你看和那方的组成,吻不吻合呀?所以,这个地方你把《伤寒论》48条,再回去复习复习,看看是不是那意思。

* 第二种认识,
​   以徐彬为代表,就是说正赤和喘症同时产生,应该归之于阳虚的原因,这和阳虚的面正赤,也不应该象刚才说的,由于胃热上熏的那种正赤,不是那种“缘缘正赤”,应该是象抹了淡妆一样,就是淡红的颜色,是属于真阳上浮的表现,如果加上喘症,他说应该考虑是产后大虚以后,她(病人)元阳不能自固,再加上表邪,发热、头痛嘛,所以这样的两相结合,气高而不下出现的喘症。

   前面高氏讲邪实的观点,和这个方、药不符合,所以,就得从另一角度来想,他(仲景)为什么用炮附子、桂枝,还用人参、甘草呢?
   是考虑阳虚,应该按徐氏说属于阳虚中风,和阳旦汤所主的病因病机,从外感风邪,营卫失和去认识,不是一个意思,所以,这就得采取,竹叶汤来解表祛邪,还得温阳益气。

   实际上,这是一个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方子,这个有头痛、发热的表邪,关键它是阳气的不足,所以,这种面赤它是一种淡红,是一种真阳上浮的表现,是产后大虚以后,元阳不固,又招致表邪引起的,所以,你得标本兼顾,扶正以祛邪,说明这是关于产后阳虚,外受风邪,形成风邪在表、虚阳上浮的一种病证。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它这个方的药物组成,我曾经讲主治虚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薯预丸方山药、大枣、甘草、地黄、当归、六神曲、大豆黄卷、桂枝、人参、阿胶、白术、白芍、川芎、苦杏仁、防风、麦冬、茯苓、柴胡、桔梗、干姜、白药
​,以山药为主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就是补气补血,即八珍汤在里,差个黄芪就是十全大补汤了(十全大补汤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 肉桂 川芎 地黄 茯苓 白术 甘草 黄芪 当归 白芍药)。
​   那里要说祛风邪的药,我说有入三阳经的药,即入太阳经的桂枝,入少阳经的柴胡,入阳明经的防风,三阳药。

   现在请大家看本方,除了我刚才说的扶正药以外,你看看有入太阳经的桂枝,防风是入阳明经的,葛根呢?还是入阳明经,没有柴胡,有竹叶,竹叶一把,还有大枣和生姜。
   我说本方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也能帮助,入气分,入血分,调和气血,所以,竹叶汤对于阳虚中风证,可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葛根和竹叶的应用,很有道理,有清热作用,还是轻清的。(民间验方,葛根竹叶合用,清热除烦,泻火解毒,用在这里的作用?不解。笔记者)
(【释义】此证若但解表祛邪,则虚阳易脱;若因正虚而补正,则表邪不解,故用竹叶汤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方中以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邪;用人参、附子以扶正固脱;甘草、生姜调和营卫。本方佐使得法,邪正兼顾,为后世扶正祛邪法之祖。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竹叶汤的“方后注”,
1.“温覆使汗出”,患者得盖上点东西,出点小汗,温覆使汗出,这可不能“如水流漓”。
​   产后多虚的情况我已经讲了,那么,为什么要使她汗出呢?因为扶正药为主,祛邪的药用得很轻,这个时候,需要覆被使她汗出,为了更好的使它祛邪,让邪气得以除尽,这是一个说明。

2. 就是关于它讲到的,“颈项强,加大附子一枚”,加大附子的用量,显而易见,她颈项强的问题,是阳虚恶风的表现,经脉不舒,不能够很好的舒展,所以有点“强”。

3. 又提到一个“呕者,加半夏半升”,产后的呕是怎么造成的呢?
​   这也是要考虑她胃气不和问题,所以,用它和胃降逆以止呕。
​   “呕家之圣方”,这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讲呀?
​   张仲景关于和胃降逆止呕,善用半夏、生姜,因为方里已经有生姜了,它要加重用半夏,我觉得这个“方后注”,也等于强调对产妇的,一些情况要随证加减,“随证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