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篇文章,不需要意志力,你就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小猫倩倩 2020-01-12

喵呜呜呜~好久没有和大家见面了,因为小猫又生病了(为什么要说又)。

从记事起,我就常年被一些小病困扰着,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极度影响生产力。以前在国网工作的时候,要是哪个月没请病假,同事都会觉得很稀奇,大家都戏称我是“赚回医保的人”。

身体不好的原因是我不爱动——准确来说,是“完全不想动”。当我三四岁的时候,就不能理解同龄的小朋友追逐打闹的“游戏”,这在我看来索然无味;贯穿小学到高中,我最怕的就是体育课,老师说完“自由活动”以后我就陷入了无所事事状态:同学们都在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最长时间曾经整整一个月都没有走出过家门:放暑假呆在家里,吃饭都是父母做好,我平时的乐趣又是弹钢琴和读书,加上我本来又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完全不需要出门。

以前在上班还有个强制通勤的步行路程,现在转成自由职业以后在家办公更懒得动弹了。上个月开训练营,21天中我只出过3次门,而且都是客户把我约出去的。

我自己深知关于自控力的各种法则,也知道“一个人很难坚持”,所以去年报了昂贵的私教课。结果,全年只去了11次。我的小伙伴们更是操碎了心:刘丞的日程表中多了一项叫“强制溜猫”,每天晚饭后拽我出去走到广州塔再走回来。橘长相约跟我一起办了瑜伽课的次卡。

“健身计划”是我2018年唯一没有达成的年度目标。

看到这里,喜欢健身的同学估计会匪夷所思:不就是出去动一动的事,有这么难吗?

想想看,你说好了“每天读1小时书”,结果总是借口工作忙没时间于是搁浅;羡慕别人是斜杠青年有多种收入来源,说好了自己也想学一门新技能,结果是买了一堆网课囤着没有听;说好的“新学期开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结果还是浪了一个学期,到期末不得不抱佛脚——这些,和我的健身计划有差别吗?我至少还去了11次呢,有的同学3天不到就放弃了。

我们先来探究一个问题,就是各种“自控力”、“教你养成新习惯”的方法论究竟有没有用?

作为一名以“效率”和“自律”有一点点知名度的作者,我用亲身经历验证了它们的作用也许真的很有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以坚持”的读书、长时间专注、主动学习我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这是因为我在教育的启蒙阶段,我的妈妈就非常注重培养我的学习习惯。所以所谓的“坚持”不过是以前就一直在用,后来强化了一下罢了。

而健身之于我,就像读书、学习之于另一些小伙伴一样困难。

为什么深谙各种“习惯养成法则”还是做不到?

这是因为,习惯的力量本身就是有限的市面上关于“习惯”的畅销书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一项研究上,而这项研究认为,习惯占生活和工作行为的40%。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中还有另外的60%——这“习惯”之外的60%,他们没说该怎么办。

我最近为了“让自己能坚持去健身”看了很多书,最后找到了一套简单且十分有效的办法。这种方法是肖恩·扬在《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中提出的,背后的理论基础是行为科学。

肖恩提出了“带来改变的7种心理武器”(SCIENCE模型)——阶梯(stepladders)、社群(community)、重要性(important)、容易度(easy)、神经记忆(neurohacks)、吸引力(captivating)、铭刻(engrained),它们的使用是可以相互叠加的,并且用到的越多效果越好。

传统的理论认为,改变需要“纠正”,就是你现在做的事是不对的,你必须通过意志力控制、习惯替代等等方法来把它变成“正确”的。但是SCIENCE模型的基础是“顺应”,就是你不需要和自己作对这些“心理武器”就像催化剂一样,可以加速你把事情做成。

SCIENCE模型就是一些心理机制,是关于人行为的事实。这些结论都是大量心理学实验的结果,你只要知道它们有用就行了。

1

阶梯(stepladders)

一本书看完的章节越多,就越难放下;一个人连续长跑的天数越多,就越能坚持每天长跑。这是因为,人们每完成一个步骤,都会提升坚持下去的承诺感,就是你会更加认同自己正在做的事。

2019年第一篇推送:如何让你的新年愿望100%实现?中,喵和大家讲过,“年目标只是身份在几十年跨度中的一个小片段”,这个是在“目标制定”环节起作用的。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执行,执行的时候你就不能一直看着远方了,而要专注于脚下。

很简单,如果你知道想要达成目标得爬10000级台阶,你可能会感慨“哇,这么多,我一步都不想走”。正确的做法是找到正确的第一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第一步上,然后回顾你的进展。,接下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

不要去看别人怎么做,也不要去想未来怎么做,专注眼下就好。你越是心无旁骛,完成的效果越好。

2

社群(community)

在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中,“社交”和“尊重”是人的“归属”需求,是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必须要得到的。人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并且和不同人产生链接。

“一群人一起做同一件事”就是社群。社群的力量有两方面,一种叫做“榜样力量”——你看到有人确实比你做的好,而且这样的人就在你身边。可别小看“身边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你听说某某明星年收入几千万,多半会无动于衷;但是要是告诉你初中的时候你最看不上的那个同学现在收入几千万,你肯定会被震惊到的,还会怀疑“我是不是太弱鸡了连他都能赚那么多钱”。另一种是“链接”。有了“链接”才会在乎,别人对你的鼓励和建议才会实实在在地起作用。

在我上个月完结的第一期写作训练营中,21天总共18次作业,最后有超过80%的同学是全勤(你可以想一下如果连续3周让你写文章日更能坚持下去不)!很多同学直言“因为看到大家都交作业了自己不好意思不交”所以才坚持下去的。

如果你想要坚持做一件事,又担心自己完成不了,去加入一个社群吧~

3

重要性(important)

如果人们觉得一件事重要,自然就能坚持下去了。

换言之,所有的拖延、“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都是因为你觉得“不重要”。

喵有一半的微信咨询都是关于“想到但是做不到的”:“我想考个好成绩但就是看不进去书呀”,“我觉得自己收入太少了但就是静不下心学新技能呀”。因为你没有尝过“好成绩”的甜头,也没有经历过收入翻几倍的生活呀,没有经历过就没概念,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是虚的,最坏的结果就是和现在一样嘛——但是,现在也不差呀。

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学习更刻苦、更努力?因为不努力就走不出大山了呀。为啥我这么拼命地工作、赚钱?因为我爸妈加我男朋友爸妈的全部积蓄还不够广州一套房的首付呀,我想要的东西只能自己挣啊。

你要是衣食无忧,后有父母做保障,也没什么野心的话,“只想在家当咸鱼”真的很正常。

所以在纠结自己“为什么在原地踏步”之前先想清楚“这件事真的重要吗”。

4

容易度(easy)

不只是容易,而要“极度容易”。人们总是喜欢做容易的事,也会坚持做极度容易的事;面对障碍,很快就会放弃。

要是你打算坚持做一件事,最好先创造“让它变得容易”的环境。如果你想要控制饮食,最好不要在家里囤积大量垃圾食品,然后再想着“我要通过意志力控制自己不吃”;如果你想要学习一种新技能,最好把它安排在日程表上的固定时间,而不是想着“如果今天有空我一定会学”。

5

神经记忆(neurohacks)

神经记忆就是“让人们回顾过去来改变大脑”。这是一种最最最重要而且有用的心理武器。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感觉认知完全被颠覆了。

传统的“行为改变方法”告诉你“要先改变思想然后改变行为”。包括我一直推崇的NLP理论,经常在和大家讲“要从信念和价值观改变,行为也会跟着改变”。但是貌似并不是所有人的思想都会改的很快。

于是行为科学又提供了另一种解决办法:控制不了想法就算了,我们直接改变行为,想法会跟着改变的。

这是因为,人有两种心理机制:一是大脑相信“如果我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一定是因为这件事重要”;二是人们会通过回顾过去做的事来形成身份认同。

比如说前面讲的那个“一本书看完大半章节,就很难停下来”,是因为潜意识在告诉你“如果停下了,就说明前面做的事都是无意义的。”天呐,我怎么能坚持做这么长时间无意义的事?那不可能,所以这件事一定是有意义的。

你可以理解成“完成过程”把大脑“催眠了”,让它认为这件事是对的,就改变了思想。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我非常非常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社交让我觉得疲累且烦躁。但是我从事的工作又不得不去社交。我很讨厌打电话,但是国网“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每天要接打大量的电话,对国网总部、对基层供电局、对物资部都要打电话。一开始我很烦,但只能硬着头皮去做,每次打电话之前都要做一次深呼吸。结果只用了短短3天时间就终结了我的“电话恐惧症”。

现在做的新媒体工作更是需要频繁社交,我就只能强迫自己去参加聚会,去结识客户。虽然我现在还是喜欢独处,但是应付全是陌生人的场合、各种高端聚会也完全不会局促了。

“神经记忆”有点类似于心理学的“脱敏疗法”(就是那个假如你害怕蛇,跟蛇睡上一个月就不怕了的疗法)。

当你发现“我能做到”的时候,就会越做越好。

6

吸引力(captivating)

先说一个结论,把工作或者是学习“假装成游戏”,是错的。

你以前或许听过这样的理论,如果想要让自己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就要持续一段时间给自己一个奖励。比如,专心学习一上午,奖励自己一颗巧克力,balabala……

好了,是错的。不信你试试看就知道有没有用了。

什么样的奖励才有用呢?

一个是“极度吸引”。请注意那个“极度”,不是奖励一颗巧克力就能像玩游戏一样爱上学习了啊喂,一定是你非常想做而且不容易得到的事,或者是“不能接受的损失”。对我来说比较有用的做法是“公开承诺”和“大额赌注”,比如我以前一直拖拖拉拉不愿意开训练营,但是文案发出去了,就不得不开,“影响口碑”对我来说是极度不能接受的损失。打赌“如果没完成,我就给你这笔钱”,我一定要用好几万打赌,如果对损失这笔钱“没感觉”,这种激励作用就消失了。

这也意味着“极度吸引”的奖励不能经常兑付。所以,“奖励有用”的另一个要素是低频。经常奖励会变成理所应当。

7

铭刻(engrained)

“铭刻”其实就是“习惯养成”了,这个之前讲过好几次了,我就不多说了。大概就是重复多次使这种行为印刻在大脑里。完全没有了解的同学可以去买本《习惯的力量》来看看。

总结一下:

1. 习惯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改变40%的行为

2. SCIENCE模型的基础是“顺应”,你不需要意志力就可以做出改变

3. 执行的时候看着脚下,不要总是想“远大目标”

4. 越容易的事越能坚持到底

5. 直接改变行为,想法会跟着改变

6. 给自己一个“极度吸引”的奖励,或者“极度不能接受”的后果,可以有助于完成到底

好啦~我要重新走出家门开始运动了,到时候来给大家汇报成果~

你准备好做出改变了吗?

觉得有用记得帮小喵点一下“好看”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