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影像档案文献:出走深渡

 如歌行板11 2019-02-02

王燕青

人文摄影家

南京科普影像协会副会长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出走深渡

自古以来深渡就是古徽州通往杭州、上海,以至于福建以远的水上咽喉,也是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古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它同外界的交流沟通,主要就是依靠这条新安江水路。深渡是安徽南大门,和许多皖南古村落一样,形成时间很早。



979年,成都府探花姚支仲及其子治易在歙县任职时,爱其山水,始定居于此。1159年又有湖州府姚氏迁来,遂逐步发展形成徽州明清重镇,有“深渡渡船深渡渡,姚来姚去两边姚”的千古绝句。



新安江畔的深渡,这里风景秀丽,江面开阔,却又两岸奇峰高耸,青山绿水,让人流连忘返。在宋时其地理位置就已经得到官方重视,在当时也是相当的繁华,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年的徽商就是从这里下江南,开始他们的经商旅程的。



古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它同外界的交流沟通,主要就是依靠这条新安江水路。古徽州当地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顺江东下浙西,而江浙一带的日用物资和商人们赚得的金钱,则始终不断地溯江而上,新安江已经是古徽州人的生命线。



明后期来往奔波的商人为经商方便,专门编写各地风物地标的路程书,主要关注地名和里程,专记驿站和闸名。天启六年(1626年)徽商憺漪子的《天下路程图引》中就称歙县至深渡这段路为“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



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土地瘠薄,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谋生,深渡则是他们出行浙江的最后一渡。尤其是在明清年代,大批徽州人十二三岁就沿着深渡古镇旁的这条水道外出谋生。



在暮秋的深渡细雨中,想象在烟花三月下苏杭的徽商和他们的子嗣们,肩挑背扛着簇拥在码头上,怀揣着衣锦还乡的梦想从深渡出发,顺流而下。那时交通工具不是很发达,陆路重山阻隔,要去苏杭一带,只有经过深渡坐船,借助东流的江水随风而行。那样的码头和栈桥想必不仅有熙攘的人群,还寄托了多少的情思和希望。



深渡包袱是徽州风味小吃名品,明清时行商多背包袱,每每离家时要背上包袱,返家后要卸下包袱,深渡的饮食摊主遂仿其形,创制出一种在馄饨皮上放上馅,卷包成如商人背负的包袱形状的小吃。这种小吃因为保持了徽州原汁原味的烹饪技术,吃起来特别鲜嫩、香美,深受客商的青睐。



深渡老街幽深,古巷纵横,自古就是徽州商贾出入沪杭的必经之所和泊舟之处。走出老街,沿着江边漫步,青山、绿水、长桥、舢板,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风景。码头、水岸、桥边,都是可以遐想的所在。



离别和出发,相聚和等待都在这里演变成亘古流长的故事,折枝送友、踏歌击节,孤帆远影、长河落日,在岁月里沧桑的不仅是山河,更是人的心情。土楼用山泥的黄色,毛豆腐用木板上的芳香,江水用清澈绵长,深渡人用徽商文化传统的魅力,软化夯实了大众们已坚硬的心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