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禧话徽商| 回家的终点站已到达,请准备下船~

 860277 2022-03-03


家是港湾,家是寄托,家也是团圆。对每一个在外拼搏了一年的异乡人来说,回家是年终传统,也是心底每时每刻的热切期盼,再远的路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

新安江是古徽商的黄金通道,是连接苏、杭、扬这些“天堂”之地的纽带。古时,无数徽州男人就是从歙县深渡码头起航,通过这条江河直下苏杭,在外拼搏;临近年终,又有多少辛苦一年的徽州男人,带上一年的收获与成就由此荣归故里……

图片

通往江浙谋生的最后一“渡”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古时它同外界的交流沟通,主要就是依靠这条新安江水路。古徽州当地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顺江东下浙西,而江浙一带的日用物资和商人们赚得的金钱,则始终不断地溯江而上,新安江已经作为古徽州人无法割舍的生命线。

图片

深渡镇

紧邻着新安江畔,坐落着一个歙县古镇,名为深渡镇。深渡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年的徽商就是从这里下江南,开始他们的经商旅程。深渡镇结合了黄山和新安江的钟灵毓秀之气,江面宽展,水光潋滟,两岸又有奇峰峻岭,山光水色风景极为秀丽。后来,又有湖州府姚氏迁来,遂逐步发展形成徽州明清重镇,还有“深渡渡船深渡渡,姚来姚去两边姚”(谐冶)的千古谐音绝句流传至今。

图片

如今的深渡码头古渡千舟帆影齐聚的盛景虽然早已消失不见,但是站在码头,注目凝神,仿佛看到了当年身穿长褂、肩扛包袱、腋下夹着竹骨伞的徽商奔走来去的身影,好像诉说着当年徽商的传奇人生……

图片

乡愁的滋味

“出门的饺子,进门的面”,饺子是我们中国人传统节日中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古时徽商踏上渡船前,和回来家乡之时,总要饱含有仪式感地先吃上一碗“深渡包袱饺”。

图片

深渡包袱饺

“深渡包袱饺”顾名思义,是饺子的一种,主创自古徽州的歙县深渡码头一带,由于饺子的形状类似徽州商人所背的包袱而得名。古时没有行李箱,徽州商人离家时,家中女人会用一张结结实实的,由徽州土织制成的土布作为包袱布,把在外所需的衣物、干粮等整齐地码放在上面,然后将对角打结,做成包袱,这样赶路的时候即可斜背在肩膀上,即使风雨兼程的赶路,也能保证包袱里的行李不会散落。

图片

“深渡包袱饺”在制作工艺上,也颇有讲究。徽州人吃饺子,看中的是皮薄馅多,陷多且不漏,因此对饺子皮的要求也相当严苛。制作饺子皮时,在面粉之中要加上食盐和芡粉,这样不仅能增加饺子皮的韧性,还能使饺子皮口感爽滑不干硬。而包袱饺子馅料,可根据个人口味调制,可全荤可全素,也可荤素结合任意搭配。制作完成的“深渡包袱”可煮、可蒸、可煎,吃上一口鲜香十足,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图片

戏曲与方言的碰撞

“锵锵锵”,如果你乘坐的游船沿着新安江山水画廊即将在绵潭村靠岸时,就会听到热闹的锣鼓声以及观众连续不断的喝彩声,这是绵潭戏开场了!

图片

绵潭村

绵潭村坐落于新安江山水画廊中段,居新安江上游,江之北岸,距离深渡镇区10公里,也是游览新安山水画廊的必经之地。古代村畔江潭深不见底,村庄周边多木棉树,村人赖以造纸,遂称之为绵潭。绵潭是新安江畔著名的文化村,尤以“绵潭戏”最负盛名。

“打不完的漳潭鱼,砍不完的九沙柴,看不完的绵潭戏”,绵潭村自古就有唱戏的传统。徽商鼎盛之时,背后有强大雄厚的财力支撑,当地外出商人逢年过节返乡时,都会重金邀请当地最有名的戏班子前来表演,既是显示身份也能娱悦乡邻。而一些能歌善舞的村民听得多了,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敏才智,用当地方言改编模仿各种唱腔,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绵潭戏”。后来一些外地过往商船也把来这里“听听绵潭戏喝喝茶”当作旅途的一种休憩。村民们白天农忙时劳作,闲暇时唱戏,其乐无穷。他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婉约的弹唱、精彩的回转、饱含深情的一颦一簇,将绵潭戏的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

图片

绵潭戏

具有地方特色“绵潭戏”,既有京剧、黄梅、绍剧等剧种的韵味,又有浓郁的歙南方言格调,让游客听来既似曾相识又似懂非懂,若隐若现之间萌生了一层神秘面纱。一出“天仙配”如黄梅又非黄梅,一曲“打渔杀家”似京剧又不同京剧,戏味足,乡味浓,兼容各家又不落俗套,唱腔圆润,动作标准,一直流转至今并成为徽州有影响的地方剧种。


年终之际,在外漂泊的游子积攒了一年对家人的思念、排解不掉的浓浓乡愁,脑海里都是家人精心制作、鲜美可口的“包袱饺”的鲜美滋味,嘴里哼唱着熟记的绵潭戏曲小调,心里不时盘算着,这近在咫尺的回家路程怎么还如此之远,归家的船儿怎么还如此之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