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说清朝三百年 内监史话

 金色年华554 2019-02-02
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
太监逸事

◎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
 
  内监也叫宦官、太监、寺人,是在宫廷和少数王公、文武大臣家里服役已经阉割了的男子。他们被称为“病态社会的怪胎”。这些人的存在有很长的历史,在殷代就有了。

  内监中也有本事大、对国家作出过大贡献的人,例如东汉发明造纸的蔡伦和明朝下西洋的郑和就都是内监。清朝关心国家大事不顾个人安危的寇连才也是内监。不过这种人确实太少了。内监为患倒是不少。历史上内监为患最严重的,秦朝就有赵高,他杀皇长子扶苏、丞相李斯,自为丞相,然后又逼二世自杀。唐朝宦官专权,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永贞革新流产,参与革新人员全部遭殃。后来的甘露之变,大批朝臣被杀。明朝内监为患就更触目惊心。永乐年间重用内监,后来内监发展到十万。明朝让他们逐步掌握朝政,甚至享有批红权。他们居内阁之上,导致政治腐败,加快了明朝的崩溃。

  清朝怎么对待内监的,制度如何?

  一言以蔽之:清朝对内监的管理是前紧后松。

  关外时期后金没有内监。入关后顺治朝才开始引入内监:“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员额,数止千余。”鉴于历史上内监为患的教训,顺治帝用内监,但对他们警惕性很高,一开始就进行严格限制。顺治十年(1653)谕:

  唐虞夏商,未用寺人。至周仅具其职,司阍闼洒扫给令而已。秦汉以来,始假事权,加之爵禄。典兵干政,贻祸后代。小忠小信,固结主心;大憝大奸,潜持国柄。宫廷邃密,深居燕间。淆是非以溷贤奸,刺喜怒而张威福。变多中发,权乃下移。历览覆车,可为鉴戒。朕酌古准今,量为设置。级不过四品,非差遣不许擅出皇城。外官有与交结者,发觉一并论死。

  上面这段话出自《清史稿·世祖本纪(十年)》。

  顺治十二年,皇帝在交泰殿特立铁牌,告诫内监不许干预政事,窃权纳贿,交结官员,越分奏事,否则凌迟处死。他还规定内监不得廷赐臣宴时沿明制入班行礼。然而他有疏忽之处:听信内监吴良辅的怂恿设立十三衙门: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尚方监、惜薪监、钟鼓监、兵仗监、织补染监。十三衙门以宦官为主管,营私舞弊。顺治临死时曾为之后悔。康熙即位后立即撤销了十三衙门,并杀吴良辅。

  顺治在世时就开始减少内监数目,到康熙时下降到七百。雍正时忽又增加到2400多人,最多时达3000多名。

  乾隆帝为了让自己和他人警惕内监的危害,以秦、赵、高三字为内监之姓。三字组合就是“秦赵高”。此外他又对内监定了11条处分条例。

  对犯罪内监的处罚,有的遣送到吉林打牲乌拉为奴,有的遣送到黑龙江给官民为奴,有的罚款46个月的薪金。他们每月薪金是48两。有个叫高云从的内监,在乾隆二十三年(1774)泄露朱批机密,乾隆帝立即对他处以磔刑。

  乾隆鼓励大臣严格管理内监。乾隆朝,巡检张若瀛杖责不法内监,乾隆帝给他升了7级。

  清朝中叶以前由于严格管理内监,没出什么大乱子。诸宗元在《清稗类钞·序》中说:“宦寺女谒(女谒,通过宫中受宠女子请托)之祸,中叶前未之有闻。”

  清朝后期对内监的管理就比较松懈,特别是慈禧太后宠信他们。内监曹进喜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在宫中很得意。外省督抚乃至诸王、贝勒逢年过节都要给他送礼。同治、光绪时,慈禧太后宠任内监,让安德海到南方置办龙衣。她对总领内监李莲英更是放纵,以致使他权倾一时。

  尽管后期对内监的管理比较松懈,但整个来说,相对于明朝来说管理为严。内监在清朝没出大乱子。

  清朝垮台后,内监并没立刻除掉。由于“优待条件”允许溥仪小朝廷在紫禁城住,还有几百内监跟随他。1923年7月16日,溥仪驱散了大部分,直到他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时,都还有一些跟随。抗战胜利后,溥仪当了俘虏,内监才完全散尽。

◎太监逸事
 
小德张
  小德张指清末内监张元福。

  小德张是河北青河人,12岁时入宫当太监,被改名张兰德。初事慈禧太后,为回事太监兼寿膳房掌案。因为会煮菜,得到慈禧太后宠爱,升为二总管,位仅次于李莲英。李莲英告老回家便升为大总管。后来他受隆裕太后宠爱。狗仗人势,挂在他口边的一句话就是“奉懿旨”,势焰熏赫。他纳贿7000金,慎刑司不敢深究。

  慈禧太后死后的一段时间是所谓的国服期。本来这个时期规定不能大兴土木,而他却运动隆裕太后兴修延熙宫,一个西式铁楼。工无竣期,款无定额,款子给他贪占了很多,慈禧太后的钱有一部分进了他的荷包。他用这些钱在天津买了豪宅。

  小德张身为太监,竟求艳富。他与载澧之妻——八姑奶奶有染。出宫后他娶妻纳妾,成为罕闻。
寇连才
  寇连才是清末内监中惟一关心国家大事,敢于冒死哭谏的忠臣。

  寇连才(?-1896),直隶昌平人。15岁入宫,先在慈禧太后梳头房里,后到会计房,为慈禧太后管账。再后来他又被派到奏事处,名为伺候光绪帝,实为监视他。

  甲午战败后,国人无不扼腕。此时,慈禧太后欲以大阿哥替代光绪帝。她杖击支持变法的瑾、珍二妃,她自己恣意挥霍,贪图享受。对于慈禧太后的种种倒行逆施,寇连才忍无可忍,遂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月二十三日早晨跪在慈禧太后床前哭谏:“国家已经处在危难之中,但老佛爷您自己不考虑吗?您放纵游乐,会生内乱的。”慈禧太后以为他疯了,连声呵斥,寇连才走了。

  寇连才看哭谏无效,就请了5天假回到家里,与父母兄弟诀别。他拿出一个记事本子交给弟弟。回宫后,把自己的积蓄分给小内监,他是准备一死了。二十八那天,他上了一个折子给慈禧太后,内有10条意见,要求太后归政光绪等等。慈禧太后见到折子,大为震怒。问他:

  “这个折子是你写的,还是受人指使写的?”

  “这是奴才自己写的。”

  慈禧太后让他把折子背诵一遍给她听,寇连才背得差不离,没大错。慈禧太后说:“本朝老规矩:内监讲国家大事要斩首,你知道吗?”

  “知道。我要怕死,就不敢上折子了。”

  慈禧太后派人将寇连才关押在内务府慎刑司。两天后移交刑部,处斩。
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1869)直隶南皮人,与张之洞同乡。同治时他自宫进京当内监,对慈禧太后阿谀奉承,很得慈禧太后赏识。他便无视朝廷规矩,干预国政,纳贿招权。先是于同治四年(1865)在慈禧太后面前搬弄是非,攻奕短处,使之免去议政王的封爵。他又笼络朝中官吏,奔走其门,气焰日盛。当时同治帝已是10多岁,十分讨厌他。有一次,他因事斥责安德海,反而受到慈禧太后的责备,心里就更恨安德海。碍于慈禧太后,他不好发作,便常在宫中将泥人头砍断,以示对他的愤怒。他把要杀安德海的事告诉钮祜禄氏,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劝他不急,他很不愿意,等不及了。

  同治八年(1869)八月,慈禧太后令安德海到南方置办龙衣。她曾问同治帝同意与否,同治帝表面上说同意,却立刻报告钮祜禄氏。说,安德海一定要出都门,出都门就斩。但是谁能下手呢?钮祜禄氏看同治急于处置安德海,不好扫了他的兴。况且,让安德海这种人长期在宫中,让西太后当第二个武曌,以后自己死了也无法见文宗。于是便说,能处置安德海的人只有山东巡抚丁宝桢。同治听了很高兴,急求钮祜禄氏密告丁宝桢,俟机把他干掉。丁宝桢接到上谕后想,安德海要去广东,一定经过山东,于是密嘱德州知州赵新:传闻安德海要过山东,如见他有不法之事,将他逮捕,然后报告。

  安德海率两只船到德州,船上龙凤旗飘扬,带有男女多人,还有女乐,观者如堵。安德海自称奉旨差遣,置办龙衣。安德海过德州境时,赵新密报丁宝桢。慈禧太后听后惊恐起来,因为根据祖制,太监是不允许离宫半步的。她不得不忍痛与慈安太后、奕及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议论此事。大家都说,按照老祖宗规矩,内监不得离开都门,违反者杀无赦,应当就地正法。但慈禧太后把逮捕安德海就地正法的朝旨扣留了两天,直到醇亲王催,才发。

  赵新有心计,怕惹祸,说正要拿获安德海,但他已扬帆南下。丁宝桢急令东昌、济宁各府州县跟随追捕。丁宝桢令东昌府程绳武追赶。程绳武跟踪了3天不敢动手,丁宝桢又派总兵王起率兵追赶,直到泰安才追上,押解到济南。安德海有恃无恐,大声说:“我是奉皇太后之命来的,谁敢动我?哪个要是动我一下,是想死得早一点儿罢了。”官吏听后感到恐惧。这时朝旨尚未到达,丁宝桢想,朝旨是否命令杀还是个未知数。不如先把安德海杀了,即使受到严惩也不为遗憾。泰安知县何毓福长跪,请求稍等一下朝廷命令。隔了一会,处决安德海的朝旨终于到达,丁宝桢于是在八月初七夜晚将安德海杀了。

  杀安德海后,丁宝桢声名鹊起。
李莲英
  李莲英(1848-1911)生于直隶河间府大城县,原名李英泰,字灵杰,年幼死了父亲,是个无赖,落拓不羁。7岁净身,两年后由内监沈兰玉介绍入宫,当了一名太监,改名李莲英。李莲英为人乖巧,那拉氏追求新发型,要梳头房为她仿作,多次易人都不中意,李莲英刻意揣摩,数日技成,得幸于慈禧太后。

  咸丰十年,咸丰帝担心自己死后,朝政将被那拉氏把持,在避暑山庄与宠臣肃顺商议,欲效法西汉钩弋故事除掉她。李莲英得知消息,连夜报告那拉氏的妹妹,奕之妻。第2天早上,奕之妻以生命向咸丰帝担保那拉氏,救了那拉氏的命。后来慈禧太后先立奕之子为光绪帝,后来又立其孙为宣统皇帝,有报恩之意。自此,慈禧太后更宠信李莲英。

  同治八年(1869),李莲英由梳头房太监升为内廷总管太监。他可与慈禧太后并坐听戏,权倾朝野。慈禧太后赐予2品顶戴,赏给黄马褂。李莲英40岁时,慈禧太后赐以珍品蟒缎与福寿字。朝内外知道慈禧太后宠信李莲英,内自军机,外至督抚无不献礼。

  李莲英贪婪。慈禧太后经常赏赐他,他不满足。他借权营私牟利,卖官鬻爵。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前他就攫取了5000多万两银子,这笔巨款被八国联军抢走,后来他又谋得2500万两。李莲英死后,摄政王载沣还对这笔款子垂涎,处心积虑地企图弄到手。

  在戊戌政变中李莲英站在慈禧太后一边,但他不同意以大阿哥取代光绪帝。在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做了弥合关系工作。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病死,树倒猢狲散,李莲英被撤销总管一职,赶出皇宫。宣统三年李莲英死去。他的财产全部充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