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一讲:这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正解

 时宝官 2019-02-02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出《道德经》第一章,历来不少读书人将这里的“玄”字理解成深奥的意思,认为“玄之又玄”就是非常深奥的意思,其实这是不符合老子书中的本意的。

《道德经》第一讲:这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正解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句文字的含义,不妨先看一下第一章的原文:

《道德经》第一讲:这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正解

很明显,老子在前文已经做了对玄之又玄的解释,他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亦即“玄之又玄”是同名为玄的“两者”构成的,但这个“玄之又玄”并非“两者”机械相加的总和,而是一种有机变化的组合,所以老子不讲“玄玄”,而讲“玄之又玄”。不过我们也要清楚既然“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就意味着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为了方便认识理解,更好地切入本质,才将它们区分开来。而区分开来的“此两者”便是前文讲的“常无”和“常有”,之所以说它们“同出”,是因为原本没有两者之分,对此我们应该要像学佛的人一样,说有不执有,谈空不落空。

《道德经》第一讲:这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正解

“常无”、“常有”跟“无”、“有”不是一个概念,无和有摆在一起,侧重于他它们的辩证关系,而前面加一个常字,就意味着这是为了更好认识事物感悟大道而产生的两种方法、状态,所以老子才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第一讲:这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正解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掌握了“常有”和“常无”这两种悟道识真的方法论,就能窥见道妙的门径。《易传》有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老子的“道”也像一些高深的佛理一样是不可说的,只能感而遂通,从而阶及神明,所以欲得窥道的门径需要自己反复去实践去比较去体悟去感知。

《道德经》第一讲:这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正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