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一光)
年之“三十”本是祭祖的日子,可能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 大体说来,以三十晚上的午夜为界,此前所进行的各种年事活动,都是与祭祀祖先或神灵有关。即先要把老祖宗以及各路神灵答对好,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佑护,是所谓“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而此后,即从初一开始,才是家庭即有关世人的各种年事庆祝。 年三十的晚上,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宴,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年夜饭”。其实这顿饭本来也是给先祖准备的,即“以为酒食,以飨以祀”,其目的是为了与先祖团聚。 酒宴备好,就要接先祖回家了。即等到太阳落山后,家中的主人要到西山祖坟去跪拜、烧纸、启神,然后点上灯笼,一路引导着先人的神灵回家。这时,家中已将先祖的排位请出,于是,迎回的神灵各就其位,这就算是到家了。 如果是分离故土,远徙他乡,则需到村外或城外的十字路口处,烧些纸,并通过呼唤,把彷徨游荡的先祖神灵招聚过来,并引导其回家。古人称此为“索祭”。但正规的“索祭”不是烧纸,而是用血、酒、米等混裹于艾蒿中进行燃烧,即是通过香气来感应神灵。所谓“取其血膋(liao2)”或“取萧祭脂”即此之谓也。而今天的烧纸,显然是其简化的形式。但若能裹一包香,而不是夹一些冥币,那也算是合乎古代礼仪的。 “索祭”也称“祊祭”。“祊”本作“枋”或“坊”。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的“牌坊”,其实就是进行“祊祭”之处。牌坊似门而有框无扉,这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神灵出入而设置的。但由于许多新兴的城市都没有牌坊,所以今天居住在城里的人,年三十晚烧纸时,得先要找个十字路口,然后在地上画个框。而这画的框其实就是画个牌坊,是以虚代实,即是“祊祭”简约形式。 神灵请回后的各项活动,都要围绕着娱祖进行,即要使先祖们高兴。 首先要引导先祖在家里巡视一番,向他们展示象征着富裕的粮、畜等收获。如存粮的仓门、装米缸盖等,都要打开,如大小牲畜等,都要让他们看到。古人称此为“绎祭”。“绎”本当作“释”,是解释,即通过实物的展示或开释,来向先祖汇报这一年的收获,同时也是要感谢先祖的佑护之功,是所谓“以妥(绥)以佑,以介景福”。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古国,因此在古人的观念中,富裕总是与收获分不开的。如“年”字本作“秊”,即是从“禾”从“千”,是禾谷多多,即“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秩”的意思。 古书上记载的有关皇(王)家的“绎祭”,就更能体现“年”的本义了。“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这都是与收成有关,也都是要让先祖过目的。 关于皇(王)家的“绎祭”,诗经中还有更详细的描述;“丝衣其紑(fou2),载弁俅俅(qiu2)。自堂徂(cu2)基,自羊徂牛。鼐(nai4)鼎及鼒(cai2),兕觥(gong1)其觩(qiu2),旨酒思柔。”从穿的到戴的;自堂屋之上再到台基之下;从圈里养的牛羊到器具中的美食佳酿,这一样样,也都是需要向先祖展示的。 “绎祭”后,则由长及幼,正式跪拜先祖。然后就是宴饮,即开吃年夜饭了。“祭以清酒,从以骍(xing1)牡,享于祖考。”即这年夜饭的主角还是老祖宗,而家人不过是陪吃陪喝。当然,如今都变成了小家庭,且已经不设什么祖宗牌位,于是就便自以为主了。 古之宴饮需娱之以乐,而为使先祖吃好喝好,这娱乐活动亦不可少。于是:“箫筦(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过去的殷实之家或宗室之聚,也都要在此时请戏开唱。而国家每年搞的“春晚”,其实也就是由此演变而来。只可恼的是,娱祖的事早已被人们忘记或丢弃了,于是就都只顾着自己乐呵了。 宴饮之后也就是午夜之前,还要把先祖的送回去。并同样是以灯笼为前导,将先祖送回坟茔或接来的牌坊处,并为之化一些纸钱,一备需用。这送祖民间又称之为“送燈”,而“送燈”的学名应叫“送尸”或“归尸”。“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这是诗经关于“送尸”情景的描写。“尸”是指神灵的牌位或假借的形象,而尸体之“尸”本作“屍”,与这是两码事。 把先祖的事安排完了,还有一项重要活动要做,那就是除岁,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除旧岁”。“岁”的繁体作“歲”, 说文释“从歩,戌声”,误。“歲”本从“祟”从“戉”,“祟”亦为其声。“祟”是指“神祸”,而“戉”有灭杀、残害之义,是知“歲”本是指鬼神作乱,屠害生灵。人有好坏之分,鬼神亦有善恶之别,除岁(歲)就是象征性地除掉这些凶神恶鬼,以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免遭祸乱之扰以及疫病之祟。而除岁的具体做法就是用竹木轧制各种成鬼形并将之烧毁。而爆竹,也就是放鞭炮,就是由竹子燃烧时产生的响声演变而来。 除岁须等到鬼神宜于出没的午夜,是故又有“守岁”之说。 有一种“传说”,是说“年”本是害人的怪兽。好像有一年的“春晚”央视节目,还配有一组根据此说制作的“驱年”动画。这种所谓的“传说”,显然是颠倒了“年”、“岁”,错误了好歹,至少从构字的层面上,是解释不通的,因此应是属于浑说一通,胡解一类。 总之,这年怎么过都行,但应该知道来由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