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三篇八佾之第12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19

八佾之第12章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祖先真在,祭祀神的时候就像神真在。孔子说:“我如果不能亲自参与祭祀,就像不曾祭祀一样。”

探究

孔子为何主张“祭神如神在”

孔子不多言鬼神事,一如所言:“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古代祭祀,平民有家祭,国家有公室之祭、社稷之祈、神灵之祷。这种习俗至今仍可见踪迹:家祭祭祖先,公祭祭英雄,国祭祭社稷。

《春秋繁露·祭义》说:“君子之祭也,躬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古人很看重祭祀,在礼乐崩毁之前尤其如此。重大祭祀,必定躬亲,还要先行斋戒沐浴,甚至斋戒七日。由是敬致内心的真诚,敬示外在的洁净。其目的在于,通过虔诚的祭祀礼仪,使思绪得以纯化、精神得以洗礼。终如曾子所说,达到祭祖“追远”,达到促使“民德归厚”的目的。(《学而》)

“祭如在”,是古人祭祀先祖的基本要求。身处祭祀殿堂,面对先祖木主,气氛庄严而肃穆,思想情感或获洗礼,由是得到一种慰藉,甚至超脱,故参与祭祀必使自我至真至诚。故《礼记》说:“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然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则引后世猜想。《包注》就说:“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于心,与不祭同。”设想孔子或外出或染病,因而不能亲临祭祀,使人代为祭祀,于内心不能亲致恭肃礼敬,则与不曾祭祀相同。《集注》进一步说:“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朱熹说得更明白,祭祀因先祖鬼神而设,先认定有先祖鬼神,乃始有祭礼,而以诚心实意为前提。孔子“克己复礼”每每身体力行,他重祭礼,然尤所重者,在临祭时致其诚意。若因故非亲临祭祀,其诚意或已转达,于我心终是阙然,虽有酒醴牺牲,终是失却致祭之本意,故云“如不祭”。

夏商祭祀,敬天法祖,神鬼意识浓厚,周时倡议人性,神性或有所淡化,但祭祀视先祖如神明,故强调祭祀恭敬,且当始终如一。孔子以祭祀镜照心灵,而有情感的洗礼,故说“祭神如神在”。

古人祭祀,实是造化神秘莫测和人性需要释怀悲情的结果。而家国天下,还有行祭祀之礼以神化王权的作用,周公制礼,更有森严等级、整齐宗法的功用。随着生产力进步和人性解放,祭祀活动中那些沟通天地、沟通鬼神的感觉渐次蜕变,信奉衰减而流于形式。这就是东周礼乐崩毁的根本原因。春秋礼乐崩坏,社会失却敬畏,礼如庄严之祭祀,抑或演变为虚情假意的走过场,则有不如无。

人需要有敬畏心,社会需要敬畏文化。但一味迷信鬼神的祭祀,因其基石必然动摇而难以为继,于是社会或者有了宗教。荀子似乎看得更远,故说:“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荀子此说当有更深的启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