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八佾篇(十二)

 素說 2022-05-21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八佾第三

0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二、释 解  

祭祀的时候,惟有以真诚谨慎之心,恭敬地迎接先祖或祭祀神灵的降临,神灵和先祖的精气魂魄才会因感通而响应显灵,才会享用祭祀之礼的祭享。如果没有一颗恭敬谨慎的真诚之心,以为祭祀只是形式的显摆和排场,那么先祖和神灵的精气魂魄,自然不能有相应的感通回应,就不会光临护佑福报吉祥。因此,祭祀的时候,不能因为先祖和神灵精气魂魄的无形无迹而违忤怠慢,而要让先祖神灵“如是”般的,显像于你的心灵之中。祭神的时候,就要让神“如是”般的实在于心灵之中。先师说:“如果我不能'如是’般的参与祭祀,而让先祖和神灵的精气魂魄得到感应,那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三、释 字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食邻切

《广韵》:神:灵也。《易·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亦姓。食邻切。

汉字“神”从示从申。为“申”字之孽乳分化字,古文中“申”、“电”、“神”为一字。“申”像天空中闪电屈折之形。因闪电有巨声和强光同时发作的不可测、不可御,且有震惊万物使之奋起之义,故表示神灵之意。本义为神灵,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引申指人死后的灵魂,又指神奇、神妙、有超能力不可测的、不平凡的、稀奇、玄妙等义,又引申指人的精气、精神。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人诸切。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会意”。

《广韵》:如:而也,均也,似也,谋也,往也,若也。又姓。人诸切。

汉字“如”从女从口。甲骨文的“如”字,孙诒让《契文举例》:“契文诸文从女从口皆如字,从女同。唯从口有方圆、篆势小异也。”王襄《簠室殷契类纂正编》:“如字。口,或在左,或在女首。”余认为“口”不是“言说”之“口”的形象,而是女子在盛水的器物边(或镜前)观照自己的形貌之形象,因水中的影(或镜中的像)会跟随人的容貌而动,就像今天的女子喜欢在镜前观照自己一样。《说文》及后世对“如”字的解释之说是引申之义,初义和“口的言说”和“三从之德的顺从”无关。本义为显像、像、形象,引申有能显像、相象、相似、好像、影随形动、随从、相当等义,又引申为往、去、至、比得上等义,又表示举例。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先师“不知也”的叙说,让人们进一步体认“禘之说”的遗落丢失;通过“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的诉说,让人们体悟“禘之说”的“崇天序之典,法天秩之礼,告始祖列宗仁之善”的义理,从而把握禘礼所蕴涵的报本追远顺天、应地、和天下的人伦准则。本章通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记叙,通过“吾不与祭,如不祭”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礼乐依据的仁德道义并不是能够轻易彰显,神灵魂魄拥有的超能力是“实在”的,人却是不能通过具体的“实在”感受把握,从而让人们把握祭祀之礼的“敬畏的谨慎,顺从的恭诚”的道义信实,期望人们不要因自己的无知而轻易丢弃先王圣贤的“仁之为人”的礼乐仁德文明。

祭祀的时候,惟有以真诚谨慎之心,恭敬地迎接先祖或祭祀神灵的降临,神灵和先祖的精气魂魄才会因感通而响应显灵,才会享用祭祀之礼的祭享。如果没有一颗恭敬谨慎的真诚之心,以为祭祀只是形式的显摆和排场,那么先祖和神灵的精气魂魄,自然不能有相应的感通回应,就不会光临护佑福报吉祥。因此,祭祀的时候,不能因为先祖和神灵精气魂魄的无形无迹而违忤怠慢,而要让先祖神灵“如是”般的,显像于你的心灵之中。祭神的时候,就要让神“如是”般的实在于心灵之中。先师说:“如果我不能'如是’般的参与祭祀,而让先祖和神灵的精气魂魄得到感应,那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本章需要注意二点:一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如”。“如”不是“好像、就像、犹如”等本来没有而“想像”有之义。甲骨文“如”是一位挺直着上身,两膝着地,端庄地跪坐着的女子,女子的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身旁有一口形的器物之像。“口”字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在上,也有在下的。细观诸字形,余认为“口”就是观照自己容貌的“盛水”器或者“镜子”。因此,“如”本义就是显像、能让本来面貌得到呈显,有“如是”“本来面貌”之义。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人们在祭祀之礼中,逐渐失去对神灵通微的敬畏,祭祀之礼中少了对精气魂魄神灵信实至诚的通达。如果译为“就像、犹如”等的话,那么释解的背后就是“精气魂魄神灵”并不在祭礼场所周围,而要想象“精气魂魄神灵”的存在。这就是原本祭祀的“实在”并不存在,而是祭祀时“想象“的实在。这与孔子所言说的祭祀之礼的本质相冲突。为此,我使用了“如是”这样的解读。“如是”是说祭祀的“精气魂魄神灵”虽不能给人们以具体“实在”的形象,但是人不能通过感官感觉到有“实在”却本也是“实在”。丁纪《论语读诠》臆讲:“朱子引范氏,谓祭祀当诚以致神,诚则我在,致神则神在。章旨甚明。此章多用'如’字。解家少有特别言及此者。若无'如’字,我在是'身在’、'形在’乎?神在是'实在’、显迹乎?——'身在’而犹可能'不与祭’,'实在’则可能作为我在之'异在’,即,神为我外在之异己物,因此与我之诚意无关。着一'如’字则无此类理解之余地。由此可知,于祭祀,人难以仅凭肉身到场而与神相逢,人须凭其诚意流露以迎迓神,神亦因其配合响应人之诚敬而如实表现其光明性。此即谓,神明之光明性与世界之神性存在地位,唯有通过人之诚敬,方得以证明与表现。人倘不诚敬,则神明虚弱、世界晦昧,所谓'不诚无物’也。祭礼既以神之临在而达于饱满,则可曰:祭祀由人、神共同完成,人通过心神投入而获得体贴、发现,神则通过响应人之心神而被肯定、通过享用人之祭祀而显明。”二是“吾不与祭,如不祭”不是说“我没有亲自参加祭祀”之意,而是承接前文,意思是:“我参与了祭祀,但是如果我没有能够和祭祀的神灵有所感应会通的话,那就没有祭祀”。“与”是祭祀时“与”祭祀神灵的感通。因此,孔子之言是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如在”的,如果不“如在”就“如不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