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话过年故事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2-02

恭贺

邮话过年故事

邮话过年故事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山西运城市邮政函件局于2011年用“辛卯(兔)年”贺年邮资片加印了“过年的故事”明信片,全套16枚,创作者运用民间年画艺术的绘画体裁,采用精、美的国画风韵和词汇文字组合辅佐的特点,描绘出了中国人过年的各种民俗活动。

1、扫防尘

邮话过年故事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辞旧迎新的开妱。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祭灶神

邮话过年故事

祭灶神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就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神像中有只画灶王爷一人的,也有男女两人的,女神则被称为“灶王奶奶”。

3、蒸花馍

邮话过年故事

蒸花馍是一道以面粉、水、糖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美食,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此外还要特别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术品。

4、炸麻花

邮话过年故事

过年时,炸麻花几乎是每一家都要做的事情,因为春节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就是麻花,时间一般选择在除夕。炸麻花是一个重大、神圣、喜悦的事情,麻花的数量多少还标志着生活是否富有。在家家户户炸麻花的过程中,第一锅麻花炸出来后,首先要给祖先上供,然后才能吃,这是千年民风中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敬重。除夕时,一家人欢天喜地地炸麻花,嘻哈哈的笑声中炸出了欢乐、炸出了团圆的氛围。

5、请门神

邮话过年故事

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相传门神能够庇佑家宅平安,震慑邪恶,安定门户,这是汉民族文化世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门神是道教所奉的神灵,它在民间的流传度很广,几乎整个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这种习俗。

6、写春联

邮话过年故事

春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所作的对联,其内容多系表示对新年新岁的美好向往和祝福,一般可分为通用、农村、城市、行业用联等细目。春联,是对联的一个种类,又称楹联、对子,是雅俗共赏的独特文学形式,它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祖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和各个单位为欢度新春佳节,都会在大门两旁贴上理想中的春联,展望新的一年中心想事成。

7、贴窗花

邮话过年故事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文化内涵丰富、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还有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8、包饺子

邮话过年故事

在北方,饺子是过年时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每逢过年,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在年夜饭时吃饺子的传统,有的地方是大年初一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的谐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意味着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表示财源滚滚的金元宝进腹中。

9、点柏枝

邮话过年故事

烧柏枝,是河南孟津县等地的一个习俗。相传远古时候,初一的五更时分,有九头鸟到人家院内,将猪、羊等牲畜叼走。后有仙人指点,九头鸟最怕香气,可在大年初一五更时分烧上一堆柏枝儿,不仅能驱赶怪鸟,使自家牲畜免受伤害,还能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一年风调雨顺。

10、祭先祖

邮话过年故事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每当除夕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家规、遗像、神牌灵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列祖列宗、诸神拜年。

11、回娘家

邮话过年故事

回娘家是指出嫁的姑娘过年回来给父母拜年。在中国,北方称走娘家,南方称回娘家。后辈过年与父母团圆,其习俗是“初一崽、初二郞(婿)”,它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又俗称迎婿日。夫妻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必备一些饼干、糖果等食品,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并互相问候,表示出嫁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12、走亲戚

邮话过年故事

走亲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指在春节期间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春节走亲戚、访朋友,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它是亲戚朋友之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

13、荡秋千

邮话过年故事

秋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分单人荡和双人荡。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又很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年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室外开阔处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爱玩的孩子每天都要去荡几次,就连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会在家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年男女就更不用说了,荡秋干也常常是相遇、接触和约会的好机会。

14、舞狮子

邮话过年故事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据说明朝初年有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就会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就这样逐渐演变成每年春节敲锣打鼓地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

15、逛庙会

邮话过年故事

春节庙会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旧时北京过年时的主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除了人们熟悉的厂甸庙会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万岁山庙(农历初一至十六)等也都是国内最有名的庙会,富有中国人过年的特色。

16、闹花灯

邮话过年故事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到至今。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大年初五过后至正月十五到来之前,全国多数城镇以及繁华热闹的街区就会挂满灯笼,到处是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观花灯和猜灯谜的人是人山人海,悬挂的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呈现着灯文化的底蕴。

摘编自集邮博览总第378期《过年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