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吕长磊: 年味儿

 中州作家文刊 2023-02-01 发布于河南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019】  

 年味儿

河南南阳 吕长磊

人到中年,总是有些怀旧,怀念儿时的欢乐时光、留恋童年的无忧无虑,也时常回味小时候过年的年味儿……

在我国北方,过年的习俗都相差不大,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向人们传递进入年关的信号,预示着春节的来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个时候也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节,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到了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熬上一锅腊八粥,在这天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不仅是对上一年农事的完美收尾,也表达出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在腊月里,为了迎接新年,家家户户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人们不仅要打扫房子和院落,还要备足年货。有一个过年的顺口溜,体现出北方过年浓浓的的年味儿:二十三炕锅边,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 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灌酒……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腊月二十三俗称为“小年”,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传说这一天,管理人间事务的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 所以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炕火烧(烧饼)供奉灶王,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说几句好话,以保人间平安。

过了小年,人们通常都会上街赶年集,以备齐年货。年集上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和欢笑声夹杂在一起,热闹非凡。年集上商品也比平时更加丰富,卖什么的都有:衣服、帽子、糕点、礼品、象棋、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鸡蛋、粮油、五金日杂、春联等。集市上的小吃种类也很多,有包子、油条、火烧 、凉粉、胡辣汤、豆腐脑等,人们赶集走累了,就去小吃摊来一碗热腾腾的地道美食,既填饱了肚子,又可以坐下来歇歇脚。小孩子更多关注的是零食,小孩子们最喜欢买的是一个叫作米花糖、芝麻糖、糖葫芦、瓜子、还有圆圆的花喜糖,大人通常都会给买好吃的。“琉璃不得儿”的玩具,吹着不得儿不得儿响,记得卖琉璃不得儿的人说过,这是一门古老的手艺,纯手工制做的呢。

年集上回来,人们总是把买来的鸡鸭鱼肉等收拾干净,挂在通风的地方风干起来,当然,也会留出一部分,做成过油菜,就是把肉、豆腐、鱼等一些不容易保存的食材放在油锅里炸一遍,俗称“过油”。每年快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过油,印象中炸的过油菜有:肉丸子、鱼块、莲菜夹子、豆腐块、麻叶等,还有小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果子(手工炸制的面点)。那时候,过年走亲戚流行带着白糖、罐头、大肉礼条和饼干礼盒,为了经济实惠,农村不少人家会选择用鸡蛋、白糖和面,自己动手炸果子,炸出的果子呈小长条状,金黄金黄的,吃起来香甜酥脆爽口。当春节走完亲戚后,小孩子们总会悄悄将余下来的饼干礼盒一个个拆开,寻找炸制的果子,可见这种自制的果子在当时是多么受欢迎啊!

过年贴春联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通常大人们把买来的红纸裁剪好,用毛笔沾好黑色或金色的墨水,自己动手写春联,也有的是在集市上直接买来印刷好的春联。一般家里大门贴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在商店大门则贴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贴门神是尉迟恭和秦叔宝,粮米缸上贴着“五谷丰登“、院子里的墙上贴上“满院春光”、“出门见喜”等,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表达出人们祈求平安富贵、财运亨通、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据说贴对联门神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为年兽怕红,于是每年腊月二十八到除夕之间,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流传至今。

到了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面皮,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会提前洗几枚硬币,随机包进饺子里,吃饺子的时候,都是“一碗端”,谁要是吃到了,就说明谁是最有福气的那个人。吃过年夜饭,就该“熬年”了,晚上八点准时收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的春晚是一定要看完的,直到跨年的钟声响起。

除夕夜过了12点,就是大年初一了,这个时候,附近各个村庄的鞭炮声便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小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把提前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拿出来迅速换上,向着村上鞭炮声响起的方向飞奔而去,捡拾未爆的鞭炮。常常是在最后的大雷子响过之后,大家争先恐后地在弥漫着火药味的院子里拾起一个个散落的鞭炮。当下一家鞭炮声响起的时候,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蜂拥而至,欢呼声、吆喝声伴随着阵阵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浓郁的年味儿笼罩着整个村子。拾来的鞭炮,小孩子们会拿上火柴,点燃一支香或一根香烟,一个一个的去燃放,有时候,稍不注意,“嘭”的一声,吓路人一跳。有的调皮胆大的孩子,把点燃的鞭炮扔进水里,来一个闷响。也有的放进酒瓶里,把瓶子炸裂。有的扔到半空中响起,声音格外响亮。还有的把鞭炮的卷纸一层层的剥开,点燃露出的火药,把手熏得乌黑。

让小孩子最开心大抵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除了长辈给的,还有走亲戚时亲戚朋友给的。小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可以买鞭炮、摔炮和穿天猴呲火箭玩,也可以买平时舍不得买的零食吃,有的孩子则积攒起来,交给大人保管,作为开学后的日常费用。亲戚朋友之间就是这样带着礼盒和压岁钱来回走动,在你来我往中拉近亲情,形成了“串亲戚”这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正五十五是元宵节,过了元宵节,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所以元宵节同样也很喜庆,不仅有吃汤圆的习俗,也有看花灯的传统。当时农村条件有限,就在房顶上支起一根竹竿,拉上一条电线,安装上灯头和彩色灯泡,到了晚上,村子里的五颜六色的灯光就亮了起来,远远望去,犹如天上的繁星,我想,这大概是“福星高照”的寓意吧。真正热闹的花灯,当属城里的灯展了。元宵节在中州路、人民公园等处的灯展总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各个单位在街道两旁争相展出各种各样的花灯,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彩车,有展示城市形象的,有展示企业文化的,有展示传统手工艺术的,还有展示乡土风情的,各式各样的灯展和霓虹灯交相辉映着,将城市装扮的流光溢彩。夜空中不时燃放着五彩缤纷的烟花,看花灯的人群熙熙攘攘的,将整个马路围的水泄不通,有的看不到的还爬到树上、房顶上,小孩子则是骑在大人的脖子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幸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如今,随着禁放烟花爆竹调整为限放,沉寂了十余年的烟花爆竹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也燃起人们过年的热情,无人机灯光秀、城市的烟火晚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热闹非凡的年集大街、活灵活现的舞狮表演、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大街小巷的欢笑声……处处春意涌动,家家张灯结彩,仿佛小时候那浓浓的年味儿又回来了,记录着每一个快乐幸福的瞬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