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小龙:我是如何发明微信的

 坚持最后5分钟 2019-02-03

张小龙:我是如何发明微信的

一, 一封深夜发出的邮件

把 QQ 邮箱送上了全国第一的交椅后,张小龙有些意兴阑珊,基本处在半退休的状态。他依然离群索居,偏居在广州的研发中心,每隔两周去深圳参加一次腾讯总部的总裁办公会议。

张小龙参加完会议就回广州,很少在深圳留宿过夜。在腾讯内部,张小龙的名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在公司的某次运动会上,他获得了网球赛的冠军。还有就是,他是全广州最大的KENT(箭牌)香烟的消费者之一。

表面上看起来,张小龙已经退隐江湖,事实上,他的心思从来没有离开过互联网。他时刻关注着业内动向,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也逃不过他敏锐的直觉,他就像一只假寐的猎豹,随时观察着周围的情况,一旦发现机会,他就会一跃而起全力以赴。

2010 年 11 月 19 日,张小龙指尖夹着 KENT 牌香烟,烟雾缭绕中,他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打下了一行“心情”:我对 iPhone5 的唯一期待是,像 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手机通讯录的社交软件)跟我短信,用 Google Voice 跟我通话,用Facetime 跟我视频。

张小龙是在 QQ 邮箱的阅读空间里,第一次知道 Kik 这个新产品的。QQ 邮箱推出阅读空间的应用后,张小龙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他每天都会去那里看看,了解用户最关心什么,互联网又诞生了什么新鲜的东西。

张小龙在浏览美国纳斯达克的 2000 多家公司时,他发现里面的互联网企业,美国占据着主导位置。Kik 就是美国一款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张小龙对 Kik 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理解了它迅速风靡的原因。

Kik 是一款跨平台的即时通信软件,2010 年 10 月 19 日才登陆 AppStore 和 Android Market。它没有发送照片的功能,也不能发送附件,但是因为它简单到极致的界面和功能,一上线就创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奇迹:它在上线 15 天之内,就成功地吸引了 100 万的使用者。

Kik 之所以创造了这个奇迹,并不只是因为它极致简约的形象,取悦了那些已经厌烦操作复杂、功能臃肿的即时通信工具的用户们。

更是因为Kik 在人们的社交网络领域,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开拓,用户在注册 Kik的过程中,需要输入自己的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这些个人信息传送到 Kik服务器端以后,后台系统会在数据库中自动检索用户通讯录中也安装了 Kik软件的朋友。系统进行自动匹配后,就会向朋友推送提示,是否愿意和这个用户成为 Kik 上的好友。

实际上,MSN、Gtalk、QQ、Facebook 等老牌社交工具和社交网络,早已把基于邮箱的这种“弱关系链接”的消息推送当作标准配置功能了,新出现的苹果公司的 GameCentre(苹果游戏中心)也沿用了这一功能。用户也早已习惯,“被推送”某些信息之后有选择性地去捕捉信息。

然而,手机通讯录和邮箱比起来,是更具底层意义的社交网络。因为手机通讯录上面的人,至少是用户较为熟悉的人,所以,手机通讯录上的社交网络和现实有最为亲密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Kik 有效地运用了手机通讯录的潜力,把现实与虚拟世界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移动终端成了新的社交节点。因此,当苹果公司向跨平台应用抛来橄榄枝的时候,Kik 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款被发扬光大的软件。

张小龙发送了那条关于 iPhone5 的微博后,针对 Kik 之类的软件,他陷入了思考: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 IM(即时通讯),而这种新的IM 很可能会对 QQ 造成很大威胁。

张小龙思考了一两个小时后,觉得腾讯应该未雨绸缪,也应该做一个这样的产品,于是,随即就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张小龙很快就得到了马化腾的回复邮件,马化腾表示认同这个建议,随后张小龙就向马化腾请命,建议让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得到了马化腾的应允。

“反正是研究性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张小龙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根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

当时的这两个男人也许都没有料到,他们在深夜的一封邮件,会开启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二,腾讯内部的“狼斗”

2010 年 11 月 20 日,张小龙的微信项目正式启动。

刚开始,微信研发团队成员基本就是 QQ 邮箱团队的原班人马,这些研发人员几乎没有做手机客户端的经验,他们唯一做过的手机产品就是在S60 平台上做的“手中邮”。

马化腾旗下的腾讯素来就有“颠覆自己,革自己命”的传统,他当然明白,这个新产品会伤及 QQ 的手机版。但是如果腾讯放弃这个产品不去做,别的企业还是会去做,到那时腾讯就会落得柯达、诺基亚般的下场。所以,他给了张小龙一亿元人民币,让他组织人员去做产品。

然而,并不是张小龙一个人拿到了开发新产品的入场券,微信概念出来的时候,有三个团队同时都在做。

马化腾的安排,是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是跟腾讯内部“狼斗”的传统有关。在竞争的状态下,弱肉强食,能存活下来的肯定是精英。当时除了张小龙团队,另外两个是手机 QQ 团队和 Q 信团队,他们都属于无线事业部。

在腾讯公司,无线事业部是最早涉足手机移动客户端的部门,而手机QQ 和 Q 信又是无线部门最重要的两项业务,它们的负责人都是刘成敏。

在开发新产品前,张小龙和刘成敏并不熟络。张小龙作为腾讯的中层干部,他和位居高层的刘成敏并没有工作上的往来。

作为腾讯元老的刘成敏,有丰富的人脉和工作经验。在华为工作积累的经验,让他能游刃有余地和国内运营商、政府部门打交道。他用电信增值业务为腾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帮助腾讯从互联网泡沫中挺过来,成为腾讯的功臣之一。

张小龙和刘成敏,围绕新产品软件开发的竞争就这样开始了。当时很少有人看好以技术见长的张小龙,在那期间,关于两人的冲突,公司内部有很多传闻。据说,刘成敏在高层会议上公开反对开发微信,他还直接给张小龙打电话,希望他能停止更新微信版本。

在当时,张小龙的微信团队已经由不到十个人发展为几十个人,但是和无线部门比起来,依然是势单力薄。拥有一千人的无线部门明显占优势,他们技术积累多、研发力量更强,在移动互联终端开发上也有丰富的经验。

但是在竞技场上,竞争的胜负往往并不取决于人员、设备这些硬件因素,反而更取决于领导者的意志。张小龙开发微信是全力以赴、志在必得,而刘成敏则显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刘成敏说:“我们有运营商方面的压力,微信可以抢运营商的地盘,我们不行。”刘成敏希望张小龙能延缓微信的开发速度,从而给他和运营商协调的时间,他甚至勒令手下团队放缓研发 Q 信。

还让刘成敏忧心忡忡的是,微信这种即时通信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对他分管的移动端产品“手机 QQ”形成了威胁。刘成敏说:“手机 QQ和 Q 信相当于我的左右手,我不能看着左手打右手。”刘成敏手下有一位腾讯手机 QQ 的负责人,为了和张小龙一较高低,他也想开发一款类似微信的产品,但刘成敏拒绝了他的申请。

在这场“狼斗”中,张小龙也在不断地争取外界的支持。张小龙的支持者,是腾讯首席技术官张志东。在腾讯公司的高层中,除了马化腾,张志东的性情和张小龙最为类似。

因为和张小龙志同道合,张志东不仅帮他争取 QQ 关系链和 QQ 弹窗广告等资源,还和他一起讨论微信产品的缺陷和修改建议。张志东为了方便和微信团队讨论问题,甚至专门拉了一个 QQ 群。

到这时,微信研发进度的天平开始向张小龙慢慢倾斜。腾讯内部的这场“狼斗”,张小龙也渐渐占了上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