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垂拱仰成永终天禄之千古诏书《曹魏元帝退位诏》

 sos天外飞仙 2019-02-03

垂拱仰成永终天禄之千古诏书《曹魏元帝退位诏》

司马炎带剑上殿

《曹魏元帝退位诏》

(曹魏元帝曹奂 公元265年)

退位诏曰:“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垂拱仰成永终天禄之千古诏书《曹魏元帝退位诏》

曹奂

白话文:

退位诏书说:晋王啊,我曹氏的祖先虞舜曾经遵照天命,接受了唐尧的禅让,也因遵循天命把帝位禅让给夏禹。这三代上古圣王都被赋以配享天帝的崇高待遇,用这些待遇,来向古今天下的人们昭示他们伟大的品德。

后来,上天又将天命授予汉朝。当五行命数是火德的汉朝天命快结束时,我大魏高祖武皇帝得到了上天的垂顾,我大魏文皇帝也顺应了天命,接受了汉朝皇帝的禅让。虞夏商周四代的天象征兆和天命国运,这些都是天下古今人们共知的事情,这些我就不敢多说了。

晋王,你的祖父司马公讳懿和父亲司马公讳昭,都是通达事理的贤德之人,他们辅佐我大魏四代皇帝,他们的功勋天下人都知晓。你继承晋王之位后,使得天地间神鬼恭敬,天下风调雨顺,大魏举国安定。因此可以断定你负有天命,应验了符书中的预言,你应该即位称帝。

现在我遵从天地五行循环的运数,把皇帝位恭敬地禅让给你。天命已经降临在你身上,你应该顺应天道的变化,你只有这样做,司马家的运数和国祚就会永远传承下去。

晋王啊,你要依照天命行事、遵守王道、平定天下,保持上天对你的庇佑,不要让历代祖先艰难创下的巨大的功业断绝了。

垂拱仰成永终天禄之千古诏书《曹魏元帝退位诏》

曹奂

《曹魏元帝退位诏》发布历史背景

曹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魏国权臣晋王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继承王位,逼迫曹魏末代皇帝元帝曹奂退位。曹魏历文帝曹丕、明帝曹叡、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帝曹奂五代皇帝,历时共四十六年,至此灭亡。

曹奂生于魏齐王曹芳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本名曹璜,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

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曹奂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司马昭部将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不承认曹髦的皇帝之位。 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相国、晋王之位。 十一月司马炎接受禅让,后改国号为晋,改元年号泰始。

曹奂之所以主动禅位给司马炎,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魏国实现政权平稳过渡到后来的晋朝,同时,他也是替黎民百姓考虑,让黎民百姓尽量不因为朝代的更迭而遭受战火之苦。

从这点来看,曹奂的做法是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懂时局、识大体的体现,并不是后世人所说的那样软弱无能,还是值得被古今天下百姓赞颂的。

正因为这样,曹奂在退位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 ,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等一切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 ,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垂拱仰成永终天禄之千古诏书《曹魏元帝退位诏》

曹奂宣读退位诏

曹奂在退位仍然享有皇帝的一切待遇,在自己的封地安享富贵,活得比司马炎还长。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西晋朝廷为他上谥号为元皇帝。

曹魏末代皇帝元帝曹奂的结局,可以说是中国历代王朝亡国之君中最好的,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吧!

这篇退位诏书记载于《晋书武帝本纪》,此文并非司马炎亲自降诏,而是太保郑冲持诏书献于晋王司马炎。诏书中阐明了历史上接受天命、禅让帝位的经过,曹奂自己用“我不敢知”掩盖了曹魏王朝的建立,只是称赞司马懿和司马昭功勋卓著,称赞司马家族对曹魏王朝的贡献,然后大讲天命,强调皇位传承的轮回,表明曹魏朝廷和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把天下和皇帝之位让给晋王司马炎。

有诗云:

末代君主,高台傀儡。

终让皇位,敕封陈留。

帝号虽去,帝威仍存,

黄旗红伞,皇帝仪仗。

耻辱曾受,富贵却存。

寿终正寝,享尽天年。

垂拱仰成永终天禄之千古诏书《曹魏元帝退位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