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丨基层诊所的经营,再不重新定位就晚了!

 翳4h1bi0lgo4e8 2019-02-03

特约撰稿:口石

写在前面:

本文原定的标题,叫做《新时代下基层诊所的经营,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后来为了博大家的眼球,换成了现在的标题,也算是适应互联网的玩法吧。

当您看到原定标题的时候,可能感觉是个病句,总觉得别别扭扭的。先不要着急,往后看。您自然而然就会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了。

2009年,“新医改”政策正式出台。因为“基药”、“零差率”等政策的管控,很多的基层医生站出来发声,说自己的诊所难以经营,“没有以前挣得多了”。

2015年开始,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限制基层门诊输液等多部中央、地方级政策陆续出台,大大改变了此前基层医生靠打针输液为主的治疗模式。很多村医站出来发声,说自己的诊所“活不下去了”,没钱赚了。

在很多人看来,“医疗”似乎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唯一属性。但是,如果跳出“医疗”,放眼整个“基层”环境,我们似乎能看到很多新的机会。新时代下,基层诊所经营模式的新思考、新定位的机会,那就是——改变经营模式,改善收入结构。

一、基层医疗机构其实是一个场景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人气场景”。

所谓的“场景”,就是有共同目标的人,在同一个场所中,做同样的事情。餐馆是个场景、麻将室是一个场景、商场也是一个场景。“人气场景”,就是每天都持续有人聚集,为了一个目的到此而来。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有63万多个村卫生室,遍布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北京、上海的一线城市,各种“人气场景”已经极度饱和,可在农村,我们能够想到的村村都有的,且又算的上“人气场景”的地方,仅限“村委会、村里的小超市和村卫生室”。这些“人气场景”,和在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上有一间门面房,没有啥区别。

熟悉基层医疗的人都知道,卫生室每天都会有很多来看病的病人,他们解决健康问题的同时,也会和村里的三五朋友们聊上几句,唠唠家长里短。村医和这些村民的熟络程度,甚至比村长还要高。他们来卫生室找的人是村医。因此,村医俨然成为了这个“人气场景”中的“人气核心”。

所以,在走访村医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村卫生室兼具着宽带代办点、驾校报名处、电商代购点、快递首发站等职责。有的卫生室直接把ATM机请了进来。这个时候大家不难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其实是一个“以医疗作为主要服务功能,兼具各类与村民相关服务的基地”。

可能有些人会问,那为什么不是村委会,或是村里的超市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村委会是最基层的政府机构,人家是吃“官饭的”。超市是纯个体户,不好把控。唯有基层医疗机构,要么是“公建民营”的村卫生室,要么是私营的诊所,挂个“医”字,终归让人放心。

因此,当跳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属性”来看,卫生室、诊所,其实是在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最接地气的“人气场景”。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基层医疗机构的新定位,就更加清晰了。

二、“打败”基层医生的不是医改,而是“空心化”问题

中国有13亿多人,我们常听说,农村的人口有将近7亿多,可这7亿多指的是农村的户籍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大城市闯荡,城市的人多了,可农村却空了。根据数据显示在中国农村留守的人群中,留守的妇女约5千万人;儿童约6千1百万人;老人约5千万。

图片来自网络

在走访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时候我们发现,村里都盖起了3层小洋楼,整洁的马路连贯着每家每户。可在村里转一转,看到的大都是晒太阳的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妇女。一到晚上,村里的路灯闪烁,可一栋栋小洋楼却都黑着灯。

这就是现在中国农村空心化的真实写照。很多村里户籍人口2000人的村子,只剩下了一千来人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原来,一个诊所给2000个人看病,现在诊疗的人数少了一半,病人少了,收入自然而然也就少了。

除此之外,留守的人群中,要么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么是学龄阶段的儿童。这些人不具备支付能力(花钱),也不具备辨别能力(观念、信息不对称),因此,常会看到一个老大娘去卫生室买两片药,村卫生室的小黑板上都是各家各户的记账。

图片来自网络

留守的“一老一小”人群,也正是医疗事故的高发人群。曾听到很多医生说,“治不好是本事问题,扎上一针出了事儿是人命官司”。所以,宁可不治,也别出事儿,就成了很多基层医生的经营信条。

有的村医和我抱怨说,“村里没人了,我能怎么办?”我告诉他们,通过互联网,连接上那些外出的人,帮助他们照顾好留守的父母、孩子,这不乏是一种新尝试。钱,从外出务工的人兜里出,服务,由留守的家人来享受。外出的那些人是有经济能力的,而且,几乎个个都会微信、支付宝支付,在大城市里也养成了线上支付的习惯。既然,我在东北都能买到新疆的哈密瓜,那为什么不能让去北京的人,为留在村里的家人购买医生的服务呢?

因此,“打败”基层医生的,并不是医改,空心化的问题,是造成诊所经营问题的主要动因。除此之外,很多基层医生固有的“我只会看病”这个经营观念,也直接影响了卫生室、诊所的收入。

三、基层医生是真正的“走不了”的“被留守人群”

有很多的报道,都说基层医生的学历低、能力不强,亟待提高。对此,我认为这个问题要站在哪个维度上看。如果从医生这个职业的角度来说,基层医生确实不如北京大医院的医生学历高。但如果站在农村这个区域化的范围来看,基层医生们才是村里的“高知分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基层医生的历史。

六十年代,村里的大夫是除了大队书记、会计之外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医术治病救人,获得比别人多的公分。

八十至九十年代,很多的村医依靠自己的医术,是村里最早富起来的一波人,因为他们有技术。

步入了新时代,很多村医是村子里第一批拥有电脑、通上互联网的人,因为,国家要求他们用电脑上报医保数据。

这一切看来,基层医生在村里总是“快人一步”。可这反到造成了基层医生成为“走不了的被留守人群”的一个原因。

原因一:心态

虽然基层医生们常说“太累,不干了”。但是,真正迈出这步,真正不干的人却不多。因为,原来的日子过的还算“舒坦”。医生总放不下面子,把持着我是个“大夫”,才不像他们,去工厂打工呢,让我干点别的副业,可我得看病呀,没有时间。

原因二:执业/职业造成的

村里人可以学门手艺,外出打工。可村医除了治病之外,会的却不多。这时候,确实暴露了基层医生“学历低”的问题了。很多基层医生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医学教育,想报名考乡村全科都卡在学历上,更别说执业、执助的考试了。

医术在村里足够经营诊所,可要真到了镇上、县城,发现比自己能力高的诊所比比皆是。这种竞争环境要比一个村子只有一个、两个卫生室残酷的多。

原因三:政策

政府要求,每村最少有一个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里最少有一名乡村医生。开诊所不易,想不干也不简单。各种的申报、审批,等办下来,找个人接班,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因此,很多基层医生,成为了尴尬的“被留守人群”。看着别人出去两年,盖了房,买了车,心里确实不好受。但是,因为心态、执业/职业、政策的原因,想转行、想离开村里,真的不是一件易事。

四、重新定位自己,让基层医生成为“香饽饽”

回顾前文,我们说到了诊所是“人气场景”、基层医生是“高知人群”,也提到了“被留守”和农村空心化的问题,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我认为,基层医生的出路,就是:重新定位自己,把自己独具的优势最大化,拓宽思路。跳出“诊所的经营”,谈真正的“诊所经营”。

所谓“诊所的经营”,就是与医疗相关的,离不开看病、卖药。而“诊所经营”,是把诊所当成一个“人气场景”,当成一个单位。正视现实问题,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现实问题。

说说我所见的诊所经营新思路:

思路一:基层医生的优势是医术

既然不让打针输液了,那么为什么不能学习新的诊疗技术呢?既然药品受管控,那么为什么不能尝试中医适宜技术疗法呢?提升自己的医术,获得更多的患者和口碑,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立足之本。

思路二:基层医生的资源是服务的人群

医生是做诊疗服务的,但本质是服务。服务的,就是您能够覆盖的人。那么,医生是最了解您服务人群每个人的情况的,健康档案上的信息,可不是谁都知道的。那么,为什么不参与保险服务呢?可能有的人说了,“卖保险那事儿我可不干,招人烦”。但医生能治得好病人的病,能确保病人治的起病吗?从孕期开始,医生要管理孕妇的健康,一直到出生,壮年,年老。卖保险的核心是“卖”,既然医生需要对每一个患者的健康负责,那么本就应告诉他们健康潜在的风险。因此,医生保的是健康,保险保的是平安。二者相辅相成。

思路三:基层医生经营的理念应该放眼外出的人

前面说到,空心化导致的人数减少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外出的人牵挂的是自己的家人,他们需要家人的安康和平安,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照顾好留守的父母、老婆和孩子的健康。基层医生正是最佳人选。因为乡亲的关系、因为相互的信任,更是因为基层医生掌握着“健康的话语权”。因此,为留守的人服务,让外出的人买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失去的那些“外出人群”再连起来,方能做真正的家庭医生。

五、基层诊所的新出路

出路一:拓宽思路,要学的不只是医术

基层医生参加执业考试、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和诊疗水平,作为执业/职业成长毋庸置疑。但是,要做好诊所的经营,还需要拓宽学习的范畴,放开心态,去接触新事物,扩大自己诊所的服务范围。让诊所变成“人气场景”,让自己变成“人气核心”,通过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生活服务,甚至是特色民宿等多方面,提升诊所经营的收入。

出路二:学会协作,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从本质上讲,诊所是需要经营的,经营就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就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基层诊所的协作大致可以分为:医生与医生的协作、医生与企业的协作、医生与患者的协作等等。归根结底,就是要广泛充分利用所能触及到的资源。

发现了好的项目可以“连结共赢”,发现了好的产品可以“连结共享”,发现了好的服务可以“连结互利”,这一切的“连结”,都是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

出路三:加强传播,让每个人知道你的价值

拓宽思路,多方面学习是提升“内功”的基础。提升内功的同时,要让被服务的人群能够知道你的服务。除了在诊所内部传播,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线上方式的传播也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要驱动服务人群,形成口碑传播、自传播,扩大认知范围,从而达到让更多的人知道、传播,形成想要享受服务的意愿。

总结:

当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往往看不清问题的本质,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唯有跳出固有的“框框”,换个维度看问题,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

基层诊所的经营,在新时代下,需要新思考、新定位。基层医生的发展,更需要重新审视。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把看似“劣势”化为优势,才是改变经营模式,改善收入结构的根本所在。

想当明医网红,来医德帮app。如果你想把你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与更多的医生朋友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你,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来明医空间发文。或者添加客服号【ydbangyi】。

(原创声明:本文由特约撰稿人口石提供,图片来源于网络。授权医德帮平台为第一发布渠道。其他渠道如需转载,须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