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2 月 7 日至 9 日,第五届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缺氧诱导因子新理论与临床」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数百位从事肾脏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海内外著名学者齐聚一堂,就最新的肾脏生理及疾病研究进展发表主旨演讲、专题报告,内容精彩纷呈。大会还特设青年论坛,供青年研究者展示风采并就职业发展核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交流。此次会议紧扣肾脏领域研究热点,现场超过 30 个学术讲题,现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热点讲题供读者参考。 从机制连接临床,机体的氧感应领域有何最新进展? 珐博进公司研发副总裁 Gail Walkinshaw 教授 作为资深 HIF 生物学专家,珐博进 (FibroGen) 公司研发副总裁 Gail Walkinshaw 教授首先阐述了机体缺氧适应反应。Walkinshaw 教授指出,HIF 途径是一种进化保守途径,涉及基因表达的适应性变化,以增强氧气输送并促进低氧环境下的存活。该通路可被 HIF 脯氨酰羟化酶的抑制剂激活,激活后刺激的红细胞生成反应是协调反应,不仅涉及 EPO 诱导,而且增加铁用于血红蛋白合成的有效性。 另外,HIF 激活对多器官系统缺血应激有保护作用。然而并非所有 HIF 目标基因都是平等的,有些需要较长时间的 HIF 激活被显著诱导,还有些则需要同时抑制 HIF-PH 和 HIF 抑制因子(FIH)才能显著诱导。 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 血液学家 Mark J. Koury 教授 紧接其后,由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血液学家 Mark J. Koury 教授分享了 HIF、促红素、炎症和铁代谢在肾性贫血中的作用以及炎症引起慢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Koury 教授介绍到,HIF-1α和 HIF-2α在正常氧分压下能通过脯氨酰羟化作用迅速转换,在低氧状态下则表达稳定,并能通过增加调控红细胞和 Fe 代谢基因的转录发挥作用;而肾脏病患者的生成不足性贫血的发病原因多与 HIF 相关,包括 EPO 缺乏、慢性炎症和铁缺乏;因此,HIF-1α和 HIF-2α的脯氨酰羟化的药理学作用可通过促进 EPO 生成、在血红蛋白合成阶段增加 Fe 吸收、Fe 循环和 Fe 利用,治疗肾脏病患者的生成不足性贫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郝传明教授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郝传明教授展示了肾性贫血治疗的新进展,尤其是以罗沙司他为代表的的 HIF-PHI 类药物 3 期临床试验结果。罗沙司他在中国 DD 与 NDD 人群均显示良好的疗效,能够持续维持 Hb 水平,且 Hb 应答率超过 80%。 此外,患者无需进行静脉补铁。罗沙司他能显著降低铁调素水平,提升 Hb 水平不受炎症状态的影响。且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试验期间无特殊安全性信号发生。罗沙司他在日本 HD 与 PD 人群的试验同样验证了其有效性。 作为全球首个研究口服罗沙司他用于治疗 PD 患者贫血的研究,罗沙司他在 PD 未接受 ESA 治疗组的累积反应率达到 100%。其安全性与耐受性也与既往的 II/III 期研究保持一致。 从实验室到临床,糖尿病肾病研究者正在做什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孙林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脏病研究所的孙林教授分享了糖尿病肾脏病治疗新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难控制的并发症,现已成为中老年 ESRD 首要病因。孙教授主要从降糖、降压、降脂三个原则,介绍了糖尿病肾病治疗策略。 首先,强化血糖控制能降低 T2DM 患者肾脏损伤及心血管事件,现有多种降糖药物供选择;其次,降压三步法:①评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②RAS blocker 起始治疗,③当血压或者 UAE 仍然不达标,ACEI 或者 ARB 已达到最大剂量耐受时,考虑联合药物;此外,孙教授还介绍了不同的降脂方案。最后其展望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并给出了妊娠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管理建议。 大连医科大学医学附属二院 郑丰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医学附属二院的郑丰教授从一个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病例引入,谈到糖尿病肾脏病的炎症发病机制。郑教授发现老年小鼠存在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典型的糖尿病肾病表现,紧接着开始探讨其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应用戊聚糖多硫酸钠(PPS),能够显著抑制老年糖尿病肾病的炎症、蛋白尿、肾脏纤维化。并且,抑制糖基化终产物(AGEs)加上 PPS 抑制炎症,甚至能逆转严重的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改变。此外,郑教授还探讨了在老年糖尿病肾病炎症增加过程中,JNK 的活化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 打开肾脏生理病理之门,用怎样的新视角解读肾脏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任红教授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任红教授,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全面阐述了 Gitelmen 综合征。 任教授强调 Gitelmen 综合征并非少见病,临床上因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漏误诊率很高,因此对于低钾血症患者,需重视其家族史询问和家系调查;此外,任教授还详细介绍了 Gitelmen 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五低(低血钾、低血氯、低血镁、低尿钙、偏低或正常的血压),两碱(碱中毒、碱性尿),一高(轻中度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并提醒临床医生注意与 Bartter 综合征做鉴别,对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应行氯离子清除试验和基因检测。 北京大学药理学系 杨宝学教授 北京大学药理学系杨宝学教授带来了尿素通道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杨教授根据体内、外实验结果,提出一个假说:尿素通道介导内皮细胞向外排尿素。通过敲除或抑制剂来抑制尿素通道的活性,可使内皮细胞产生尿素堆积,进而反馈性的影响 NO 和酶的活性,最终导致细胞内的 NO 含量增加,影响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舒张。除此之外,杨教授还展示了尿素通道与其他生理功能的关系的研究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聂静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聂静教授汇报了高尿酸血症的新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聂教授及其团队的临床观察显示,补充叶酸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尿酸水平(特别是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且叶酸的降尿酸疗效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降低相关,尤其在 Hcy 人群效果更显著。这些观察结果提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最后,聂教授还抛出一个疑问——「Hcy 升高尿酸的机制是什么?」,期待后续有更多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来解答这个问题。 青年研究者的舞台,犀利的导师和才华横溢的研究者能否迸发火花? 尽管抗生素在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有效,但感染的反复发作引起的慢性瘢痕病变可导致肾脏纤维化、肾功能衰竭,因此,进一步认识肾脏感染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改善当前的治疗方案。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李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李可教授展示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补体 C3a/C3a 受体信号在小鼠肾脏感染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李教授在急性肾脏感染模型中发现,给予 C3a 受体激动剂能够显著降低肾脏细菌量以及组织损伤,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同样,体外实验结果显示,C3a/C3aR 作用能够下调 LRS 介导的巨噬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并能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尿路致病菌。总之,研究证实 C3a/C3aR 信号轴在细菌感染引起的肾损伤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苏华教授 AKI 向 CKD 进展是多种细胞参与的病理事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苏华教授以及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肾小管上皮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此次大会,苏教授展示了 AKI 向 CKD 进展的机制研究——肾小管上皮细胞 MDM2 表达转位。其目前的研究结果证实,在 AKI 向 CKD 进展的过程中,MDM2 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包膜转位导致包核内的 P53 表达增加,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 G2/M 阻滞,另一方面,MDM2 可活化 TGF-β信号通路,从而导致了 AKI 向 CKD 的进展。 此外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专业委员会十分重视青年学者的成长,本次会议特此设立了「职业发展」章节,特别邀请了领域内著名的杨天新教授,蓝辉耀教授与刘友华教授,分别从论文审评人角度和投稿人角度来分享与传授心得,为参会的青年学者们提供了指导经验。 ![]() 专家合影 第五届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缺氧诱导因子新理论与临床」高峰论坛已圆满落幕,此次大会搭建了肾脏生理及疾病机制研究的协作沟通平台,促进了肾脏研究领域成果的转化及青年人才的学术成长。 期待这些成果能尽早指导临床治疗,以惠及更广大的肾脏病患者,为临床治疗带来持续获益!同时也期待下一届的学术年会继续搭建肾脏生理前沿领域沟通与交流的热点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