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这些元素,电影口碑准不差

 惠风1975 2019-02-03

好莱坞一直在怀念着80年代。看看近几年电影院最热门的那些电影,你就会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Take On Me”、“I Ran”等等80年代金曲频频出现在大片中;


《星球大战》、《终结者》一部又一部的续集不断延续着原系列在80年代的辉煌;


漫威的《银河护卫队》在精神上是属于80年代的,人们越是喜欢克里斯·帕拉特,就越想念印第安纳·琼斯。



而在《头号玩家》中,斯皮尔伯格密集地致敬了诸多80年代好莱坞的经典之作,就算从没赶上过当年盛况的年轻人也可以感受到80年代的魅力。



80年代并不遥远,也绝非陈旧。也许当年的特效有点糙、腔调有点土、审美有点穿越,但请不要笑话这些时代属性;其实,80年代电影的活力、想象力和多元化都非今日好莱坞可比。


80年代的电影,往往也带有很多明显的特征,拥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


而这些充满趣味的小细节,在如今的大片中仍在被反复致敬与模仿。


穿越



80年代电影想要观众相信他们的主角遭遇了时空穿越,或某种超自然现象,或身体被意外放大缩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制造某种电击效果,比如《终结者》中T-800的裸体出场。


除此之外,还有《回到未来》、《宇宙天魔》、《战争游戏》等等,无论是科幻片还是恐怖片,这一特效都屡试不爽。


肩扛录音机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肩上扛着个超大个儿的“双卡录音机”在街上晃实在傻得可以。但在80年代,那可是件非常炫酷的事。很多电影里都有这样的潮人,最著名的莫过于《情到深处》里,举着录音机对心上人示爱的约翰·库萨克。


后来这股风潮也传入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当年满大街都是长发喇叭裤双卡小青年儿。


电子乐



就算闭上眼睛,你也能靠耳朵听出一部电影来自80年代。因为那时很多好莱坞电影都喜欢用合成器来配乐。这种电子乐音色简单却独特,适合多种类型片。恐怖片需要的空旷、科幻片需要的未来冷感或者动作片需要的快节奏密集鼓点它都能实现。


其实,当时这种音乐在电影中的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省事又省钱,一个人一台设备就能搞定整部电影。约翰·卡朋特是合成器电影音乐的开创者之一,他亲自为《万圣节》、《纽约大逃亡》等作品所做的配乐,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不在乎分级的情色戏



在电影人一窝蜂地拥抱PG-13之前,情色戏(尤其是没有必要的情色场面)在80年代的电影中达到高峰。就像理查·基尔在《绝不留情》里拯救了金·贝辛格饰演的黑帮老大的女人,即便危险环绕,他们还是在一个破旧的汽车旅馆里(突然)发生了关系。


如果一部电影没有上述桥段,那也至少会有如下场景:在一个破门而入的动作后,我们要么会撞见一对情侣在做爱,要么会看到一个赤裸的女人在等待我们去“撞见”。


重工业元素



重工业曾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八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的同时也为当时的电影人提供了不少便利——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更廉价的拍摄场地,因此这些废旧工厂和仓库频繁地出现在80年代电影中便不足为奇了。


《终结者》、《浴血擒魔》等动作片第三幕都发生在钢铁混凝土的工厂内,而《机器战警》几乎全程都在废弃的钢铁厂和仓库拍摄。


夜总会



夜总会是80年代电影另一个常见场景,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和迷离的蓝色灯光下,一波穿着垫肩服的群众演员笨拙地摇曳着身姿,眼睛迅速瞄一下镜头又收回去……台上时不时还会有些气氛诡异的演出。


不过这里远不是娱乐天堂,前来追查线索的警察(《致命武器》、《黑色手铐》)会将气氛搞乱,搞不好还会有僵尸来袭(《天师斗僵尸》、《穿梭猛鬼域》)!


定格结尾



如果正在看电影的你发现画面突然定格了,不用担心,不是你的播放器出了故障,而是这意味着你很有可能在看一部80年代的老电影。结局定格是1969年《虎豹小霸王》留下来的传统,但在80年代的电影中使用得尤其频繁。


《再看我一眼》定格在雷切尔·沃德流着泪的脸;《早餐俱乐部》定格在潇洒走在球场上的贾德·尼尔森身上;而每一部《洛奇》,都以史泰龙伤痕累累的脸做结尾……


光明正大的仇富心理



80年代电影里的有钱人通常不是什么好东西,那些看上去穿着昂贵西装、留着精致胡型、露出职业笑容的“精英阶级”人士,要么是唯利是图的小人(《夺宝奇兵》),要么是亡命匪徒(《虎胆龙威》 ) 。


这种“仇富”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人们对里根政府权力膨胀及培养了一批腐败蛀虫的不满。


约翰·卡朋特就在《极度空间》里把这些人丑化为荼毒社会的外星人,这位一向敢做敢言的导演事后还不忘讽刺那些“看不懂本片”的人:“他们最后还是会跳上自己的宝马车,回家,脱下昂贵的衣服、摘下劳力士手表,躺在按摩浴缸中说道:‘嗯,这电影不关我什么事呢!’”



音乐蒙太奇



音乐蒙太奇在80年代电影中尤为常见,《空手道少年》里男主角丹尼尔等待最后的决斗时切入的是乔·埃斯波西托的“You'reThe Best Around”,《春天不是读书天》中学生们参加芝加哥博物馆全程搭配着The Smiths,史泰龙甚至让整个《洛奇4》都充斥着音乐。


音乐蒙太奇不仅在青少年喜剧或低成本动作片中出现,黑帮片《疤面煞星》中也用过这样的声画剪辑:伴随着电子乐大师乔乔·莫罗德的“Push It To The Limit”,艾尔·帕西诺饰演的偏执狂托尼迅速晋升为迈阿密毒枭一把手的戏只用了三分钟便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式游戏机



游戏机——无论街机还是红白机——堪称80年代最让人怀念的东西之一。所以,在一部好莱坞老片里看到角色玩“打鸭子”或者“大蜜蜂”什么的总是特别有共鸣。


而那时银幕里的少年英雄通常都是电玩高手,比如《战争游戏》里的电脑天才马修·布罗德里克。可是《回到未来2》里的迈克尔·J·福克斯却玩不转未来(恰好是2015年)的街机。可惜当年人们猜错了——现在的孩子早已不知街机是何物。


随身听



《银河护卫队》里满满的都是复古情怀。那些老歌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听歌用的卡带和随身听也都是80年代的标志。


星爵那台索尼TPS-L2是世界上第一台walkman,问世于1979年的日本,一年后在美国发售。而卡带也正是从80年代开始流行的。


经典汽车



80年代银幕上的经典汽车大多带着棱角方正的科幻感。


《回到未来》中的德罗宁DMC-12就是典型代表,再比如剧集《霹雳游侠》里神通广大的庞蒂亚克跑车,或者《迈阿密风云》中那辆法拉利。


手机与电脑



手机诞生于80年代。最早的手机(传入国内后俗称“大哥大”)非常笨重且价格不菲,却成为商界精英人士的身份象征。《华尔街》就借此讽刺了自命不凡的金融大鳄,以80年代末为背景的《美国精神病患者》也不例外。


至于电影中的电脑呢,则有着方头方脑的显示器、过于厚重的的键盘、原始的命令行界面、粗大的字符……80年代个人计算机刚开始普及,难免显得笨拙。



但这无法阻挡人们的想象力,计算机、网络和黑客有关的电影开始涌现。


除了《电子世界争霸战》之类的传世经典之外,像《摩登保姆》这样造个美女机器人照顾自己的宅男春梦其实也挺有看头。



对现在的观众来说,掏钱进电影院看“大片”,为的就是特效。好莱坞大制作的重心也一直放在营造视觉奇观上。


可80年代那会儿,“大片”这个概念才诞生不久——准确地说,要从1975年的《大白鲨》和1977年的《星球大战》这两部里程碑之作算起。


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的一鸣惊人让好莱坞意识到,“高概念”、高投入可以换来更高票房回报,并引发巨大的流行文化效应,为系列化掘金铺平道路。



当时的媒体发明了“大片”(blockbuster)这个词,直译应为“街区破坏者”,本是二战期间用来形容轰炸的。


显然,限于那年头的技术水平,还做不到“炸平街区”这么霸气,没法儿靠特效从头撑到尾——不然成本太高,也容易露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件好事,因为大家都被逼着在其他地方多下功夫。



于是那个年代,好莱坞在情节、悬念、场景编排、动作设计等“基本功”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留下许多堪称“商业电影教科书”的经典作品。


对于电影工业的后来者而言,这些老片子就是高山一样的存在——别打算绕开,只有攀登过才有资格谈未来。



谁能在拍空战戏时不先在脑子里过一遍X战机奇袭死星?


谁能在拍追逐戏时不想想琼斯博士的矿井过山车?


又有哪个编剧能把剧本写成《回到未来》一样精确到毫秒?


那是影史最复杂巧妙的叙事结构,那是影史最伟大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前一秒还如释重负,后一秒又节外生枝,五次三番之纯熟、起承转合之顺畅都登峰造极,至于逆转和逆转之逆转就简直是小菜一碟、随片附送……


这是纯粹的电影魅力,永远不会因特效水平的更新换代而褪色。



况且,当年利用模型、实景和真人特技拍出来的场面,并不一定就比CG特效差多少,有时在质感上甚至要更胜一筹。


正所谓顾此失彼。如今的一线商业片擅长制造震撼奇伟的视觉效果,却未必有余力(或意愿)顾及其他。典型例子如《变形金刚》,情节和角色等传统要素早已被尽量削弱,似乎功能只剩“串场”而已。



当你沉浸在密集的特效轰炸中忘乎所以时,是否会在心头泛起几分空虚?当你日后试图从记忆中把这部电影唤醒,是否除了冲天的火光外便别无他物?


无论答案是什么,请牢记一个事实:《大白鲨》中最可怕、最揪心、最让人难忘的时刻,鲨鱼都在水底下猫着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