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改专题报道之四:“6 1”高效课堂之《导学提纲》

 弘护正法 2019-02-03

6+1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是“三备两研”,“三备两研”的核心是“集体研备”,“集体研备”的核心是编写《导学提纲》。经过老师们的共同探讨、相互补充的《导学提纲》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既能展示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流程,也是学生学习、研读的重要途径,所以《导学提纲》的质量将直接关乎课堂的实效。

1)编写原则

   ①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内容问题化就是要把教学内容活化成一系列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问题。具体的讲就是将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问题内容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实验、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因此如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水平的问题是备课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再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利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充分拓展或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A)问题应能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B)问题不宜太多太碎;(一般6个左右为易)

C)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D)问题或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不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本宣科,对号入座;

E)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②问题设计层次化:就是要把教学问题梯度化或全部问题内容的逐层递进,要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有序引导。它可以是由基础到思维的延伸,也可以是知识的演绎。原则要求:依托导学提纲和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善典型例题,基本做好基础目标检测。

A.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优秀生感到挑战,一般生收到激励,学困生尝试成功)

B.层次探究,有序引领,由低到高,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也可以对原问题再提问,形成几个三级问题,使问题螺旋上升。

C.探究、讨论或问题的内容要清晰明了,一目了然,不能过于宽泛,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更不能雾里看花。

D.当堂检测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当堂反馈时高效课堂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是对一节课学习的自我评价,同时也是老师把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完全没有必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面对相同的检测题目,在编制时可以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处理既便于层次体现,更主要的是为每一名同学创造最大的提升空间,符合即时训练可达最大化的目的。

 

③问题考虑探究化:问题化教学主要采取把复杂的学习理论设置到具体的、有意思、有寓意的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的解决之路,并学会问题所承载的理论知识,进而培养学生今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应从可讨论、可探究且有必要进行讨论和探究的方面予以着手。

A.问题考虑可探究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进行讨论和探究吗,编制问题时应根据其必要性设置一个或几个相应的题目即可。

B.适宜讨论、探究问题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问题质量与合理性,以便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一定要注意课堂的组织调控。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问题之外的,或提出了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时,教师应会想办法引导学生扫所谓的正确的答案上来。

④问题解决有效化:有效,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也就是能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过程方法、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现状做足够的研究,使问题和问题解决更具有针对性。

A.问题有效设计要遵循”“”“”“四个原则。,主要指要考虑全体学生,问题设计要让所有学生都会产生思考。,主要是指方向要明确,针对所讲知识内容,使学生思考有方向。主要指趣味性,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要是指前瞻性,使学生形成对前后知识的回顾和联想,知故而求新形成对知识的滚动复习,进行巩固。

B.问题解决有效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该问题或该类问题的有效解答步骤或过程需清晰明了,易于学生掌握;二是突出问题解决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式、关键步骤或关键点,逐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要点化的意识。

2)组成部分:

A.页眉页脚——备注日期,使用时间,编制人,审核人,页码等;

B.课时题目——章次,节次及第几课时或本课时专题名目;

C.考纲解读——本课时教学内容对应的考纲要求(有时改为教学目标);

D.重点难点——本课时教学内容预设的重难点;

E.基础感知——通过思议可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问题形式出现);

F.典例精讲——通过思议必须掌握的典型问题及解题方法(步骤、策略);

G.课堂检测——当堂教学内容的检测题,形式自由(选择、填空、问答),35题为宜;

H.未知探究——本节内容的延伸或后续知识的再次探究,或提纲,或留白。

3)使用时间:一般在上课前几分钟发给学生,课堂全程使用。

 内容来源:《魏尚政:县三中课堂改革设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