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郭灵林 摄影/林庭辉 文中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入行 」 陈锋先生有自己的代号。 “平潭锋”,圈内人都这么叫他。 “好多人都叫这个名字,我是平潭的嘛,大家方便区分就叫我平潭锋咯。”陈锋呷了一口茶,笑着解释。 采访那天,是我第一次见到陈锋。他个子很高,一张清瘦的脸,轮廓分明,比起这个年龄段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显得干练。大部分时候,陈锋都是以一身西装示人,目光锐利,说话却有些腼腆。 几天前,陈锋一脚迈进入行的第二十个年头。自90年代末起专注打理的石头生意,成为他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创业。在这之前,陈锋经历过很多次其他领域的投资失败。直到1999年初,在邻居薛理强的建议下,跟随摸索一年多后,他决定进入玉石市场。 那一年,中国宝玉石协会在北京进行首次“国石”定名活动,吸引了大量目光的玉石市场开始崛起。“那个时候的大环境和现在不一样,很容易就能遇见好石头,价格也不高,我盘算着或许可行,就进来了。”陈锋回忆。 玺胤轩馆藏顶级荔枝原石 赶上了大势,陈锋从零开始,一切都还是未知数。福州的玉石行业从业者多为福州、福清一代的家族产业或科班出身,像他这样的平潭小伙并不多见。 市场复杂混沌,人们提起宝玉石来总觉得高深莫测。陈锋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第一步就是了解石头的真相。 左滑查看 玺胤轩馆藏作品 好石头的标准是什么? 拿什么来判断一件石雕的价值? 要卖什么样的石头? 带着这些问号,陈锋开始补课。市场跑得勤,经手的石头多了,他对不同石头的辨别能力迅速提升。此前从未涉及玉石行业的经历反而成为他的优势——跳出传统视角,从客户需求出发。 很快他发现,不同商家、石农、雕刻师对石头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判断、吸纳、消化后,从最核心的层次捋清了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石头的纯度;石性的稳定度;工艺的高度。 玺胤轩馆藏作品 最初,陈锋将福州雕刻工艺与巴林石相结合,借此打开江浙市场。通过建立藏家与匠人之间的连接体系,他成功获得第一桶金。但随后到来的千禧年,嗅到商机的人愈加多了起来。随着人流涌进市场,巴林石价格水涨船高,他决定调整方向。 「 探路 」 很快,重新开始密集活动的台湾客进入了陈锋视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商人是中国收藏市场的活跃主体。差不多同一时期,福州寿山石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盛大开采。断产许久的芙蓉石恢复出石,开采史上从未出现的荔枝洞石首次面世——全都是印石的上好材料。承袭金石文化的台湾客发现寿山石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落差,便闻风而来,大量购买,几乎垄断了当时开采出的高品质印石。 2000年后,随着内陆市场的崛起,大量印石原料从台湾释出回流。此前的合作让陈锋获得了一批台湾商人的认可,这也让他有机会先人一步。“当时他们把一整盘一整盘荔枝洞石拿出来,放在我面前让我挑。还有芙蓉石水洞高山等,全都是一流的质地,现在根本不敢想!”后来,陈锋复盘,认为他遇到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那时候确实机会太好,赶上风口了。 ![]() 左滑查看 玺胤轩馆藏作品 事实上,除了台湾印石回流,还有一个风口:2003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第二次周期性“高潮”波动。“这两个叠加效应非常大,石头的价格像潮水一样不停翻滚。”如今想起,陈锋仍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陈锋不愿只是借势起飞,他想做“长在风里的树”。他将大部分精力转向寿山石印石版块,照着自己的性子提出了“走精品路线”的概念,去信仰产品本身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一改以买卖为主的中间商路线,自己投钱囤货,慢慢筛选精品,逐渐找到节奏。 “最终结果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方向肯定不会错。”陈锋不拿什么大话来绕人,有的是敏锐的商业直觉和判断力。 一直以来,商人在商业语境中追求利益游刃有余,而工匠在艺术领域追求极致的成就与造诣。在以往的认知里,两个领域泾渭分明。当陈锋试图二者混合,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 ![]() ![]() ![]() 左滑查看 玺胤轩馆藏作品 “好马配好鞍,好工艺是对好石头负责。”在陈峰看来,雕刻匠人擅长创作,但好材料可以为艺术赋能。在跑市场的过程中,陈锋经手石雕作品难以计数,挨个儿拜访福州当时的优秀雕刻匠人,心目中逐渐形成一份真正的大师名单。这时的陈锋已不是刚入行的小白,手里握着“精品原石”这张牌,什么样的石材适合什么样的工艺,选择哪位雕刻大师来合作,他已经门儿清。 合作的原则很简单,雕刻师有没有独树一帜的创作能力,还有就是双方对待石雕创作是否理念一致,都以“出精品”为标准,才能相互认可和信任。 陈锋找上雕刻大师郭祥忍的时候,这位“郭家工”代表人物早就以精妙的雕刻水准名声在外,获得海内外收藏界认可的他,常被委以珍贵石材创作。了解了陈锋的坚持后,两人很快达成了创作共识。 ![]() ![]() ![]() 左滑查看 玺胤轩馆藏作品 “很多时候,寿山石雕的材质价值高于工艺价值,但是像郭祥忍这种级别的雕刻大师不一样,他们的工艺价值能独立于材质价值。”后来的拍卖市场也印证了陈锋的眼光所在,大师力作价格一路走高,即使在行情不佳时也始终坚挺,成为市场中灯塔一般的存在。 「 你不要看市场一直变, 本质的东西从来都没有变 」 陈峰第一次遇到危机是在2008年。 一时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冲击着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尽管寿山石体系在每一次或大或小的波动中始终维持稳定,但在之后的两年里,市场明显增速放缓。 彼时陈锋经营的“玺胤轩”还在寿山石文化城内,身处经营一线,自然对市场的变化格外敏感。 “在大的生态环境面前,经营者很难独善其身。我们都是生态的一部分。” 陈锋记得,那场行业洗牌中,所有人都在寻找挣脱出危机的方法,有人转战其他行业,也有人安守等待潮水退去。 “这就是市场,行情好,有人进场;行情差,就有人离开。”陈锋选择留下,但免不了焦虑,满脑子都是要让经营“活下去”。重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一天他突然轻松了起来。他想明白了一件事:“眼下只有把精品做好,其他先不用管。”——他摸到了石头江湖里的终极秘笈。 ![]() ![]() ![]() 左滑查看 玺胤轩馆藏作品 事实上,在长期的接触中,陈锋早已从心底里喜欢上了寿山石和它背后的文化,“这里面的情感很复杂,不仅仅是地域归属感的问题。”他很清楚,原石资源日益枯竭,从其他地区的回流逐年减少,真正的收藏家更是不会轻易释出藏品,精品永远稀缺。 市场寒冬,现金为王。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遇到精品还是会出手。陈锋说,“只要有好东西,一定有机会翻盘。我不怕等,我最怕机会到来的时候,我手上什么都没有。” 光亮出现在一年之后。 2009年危机渡过,寿山石市场一路风生水起,加速向前,包括陈锋在内的坚守者们都松了一口气。事后,他和业界的朋友聊天,发现产品质量上有坚持的商家都挺了过来。接踵而至的复苏浪潮再一次将市场推向高峰,但即使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时,如果没有遇见合适的藏家,陈锋也不舍得将心仪精品随意释出。 ![]() ![]() 左滑查看 玺胤轩馆藏作品 当时间来到2018年,再一次面对低迷的市场的陈锋显得更加从容。“你不要看市场一直在变,其实最本质的东西从来都没有变。”从根本上来说,今天的陈锋依然相信产品本身,在面对市场压力和诱惑的时候,都坚持做自己,体现在经营上,就是“对精品极度坚持、主打高端消费群体”。 「 专注 」 创业初期,陈锋经常泡在石市的地摊上。现在他基本不去了,因为“那里找不到我要的东西”。 陈锋的生意依然专注而忙碌,手机每隔一阵子就会响起。随着微信的普及,商业信息的传递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藏在朋友圈毫不起眼的角落或者一条微信语音里。 一年前,陈锋看准了西湖大酒店的人气和商机,将“玺胤轩”从寿山石文化城搬进了酒店大堂,主营国石精品。他保持着固定节奏,没有出差的日子,每天大部分时间他会待在这里,招呼来自全国各地藏家和同行朋友。福建人谈生意爱喝茶,人一波波地来,茶一杯杯地倒,直到天黑。 玺胤轩馆藏作品 入行二十年,他见过各种各样的藏家,接受委托去寻找作品更是家常便饭。“什么样刁钻的要求都听到过”,陈锋总是尽力去寻找和藏家对路的作品。 亲历了大大小小的几轮淘洗,陈锋见证市场逐渐理性,也发现了生态内部也发生的微妙变化。“抱着投机心理的人少了,他们发现靠忽悠获取暴利不好做了。”如今,陈锋和业界的朋友聊天,谈话中关于寿山石生态的内容开始变多。 旋转屏幕查看大图 玺胤轩部分馆藏作品 “如果说二十年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今天,商家对艺术品生态圈的建设也要负起责任了。”陈锋说道。自明清以来,寿山石为人所重,在随后的岁月里,寿山石从帝王印玺、文人治印,到走上当代艺术品殿堂,它成为了福建的一张名片。今天,代表着福建符号的寿山石也迎来了历史的机遇。陈锋说:“我们卖的不只是石头,还有文化。” 现在,陈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耐心和动力,他要用未来的时间,更专注于寿山石这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