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中的俏佳人——柳叶瓶

 斗柄 2019-02-04

柳梢青

                    沈品

晓梦千千。云来去也,一点清欢。

笑我轻狂,豪情侠气,都在天边。


苍风诉过流年。不忍望、残阳故关。

诗酒乌蓬,烟波江上,弹美人肩。

              ———————戊戌腊月初九




    柳叶瓶创烧于清康熙时期。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因隽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一般,故又有'美人肩'之称。柳叶瓶作为康熙时期宫廷内的陈设瓷,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瓷器品种。目前,大多见于豇豆红和天青釉。


清 康熙天蓝釉柳叶瓶


     通体施“天蓝釉”,淡雅匀净犹如碧空之色 ,可与同时代名品“豇豆红”比肩,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娇嫩之美不可言喻,更于深浅变化之中予人感悟窑火神功之无限魅力。器底圈足,圈足修削利落,胎质硬朗且细腻洁白,表明胎土淘洗精良,足底内所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两行六字款,写于坚细滋润白釉之下,笔力深沉遒劲,似拙非拙,别有格致。


清 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柳叶瓶修足挖足很深,一般在外足墙会呈现一圈较宽的无釉涩胎,这是“柳叶瓶”显著的工艺特色之一。对此形成原因,以往观点认为,这是为了与安放柳叶瓶的底座相匹配所以特意留出的涩胎圈,然而有趣的是此说法竟南辕北辙,其实这种痕迹的出现正是由烧造工艺所致。柳叶瓶形体修长,下腹内敛,底足径幅甚小,故而器物重心不在下部而是在肩部,正常摆放尚且不稳。如果使用常见瓶类的装烧方法,以垫饼为之,无论在入窑安放还是烧窑过程当中只要稍有轻微晃动均会倾倒损毁,基本不可能烧制成功,因此必须在装烧环节予以特殊处理。充满智慧的景德镇窑工便以瓷土塑造出厚逾一寸的垫烧具,上面挖出内凹的窝洞,正好略大于柳叶瓶的下部。同时为了避免窝洞与柳叶瓶烧造中粘结,柳叶瓶凹入窝洞的部分必须刮去釉,再于窝洞内抹放谷糠灰分隔了窝洞与柳叶瓶胎土的直接接触,烧造当中既稳固又不怕粘连。出窑之后,出于美观和陈设稳固的考虑才需要给柳叶瓶匹配内凹式底座。


清 雍正墨地五彩缠枝花卉纹柳叶瓶


    到了雍正时期,对柳叶瓶的造型设计上保留了康熙时柳叶瓶纤绝隽秀的造型,但在底足径做出了适当调整,不需托衬亦可安放,体现出雍正时期对于前朝经典造型的继承和发展。墨彩在雍正时期被应用的渐渐多起来,外壁以墨彩施地,绿彩绘缠枝藤蔓,矾红淡描卷叶,花朵或施蓝彩渲染,或以矾红勾勒,花蕊部分则点缀黄彩,设色繁缛而见章法,笔触挥洒自若,瓷器之上最常见的缠枝花卉纹也绘制的如此精巧夺人,巧夺天工,只有御窑厂的官窑御器才能做到如此精致。


民国 “大清康熙年制”款豇豆红柳叶瓶


    瓶式取自康熙之柳叶瓶而稍加变化,但是胎体显得稍加笨重,器型更加丰满,与清三代柳叶瓶相比,又欠了几分灵性。相比之下,豇豆红釉也不甚均匀。所以我们在学习瓷器的过程中,不要仅仅关注着眼前瓷器品相品级的好坏,也要更宏观的看到一个王朝的兴衰。



欢迎分享、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