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氏名人 | 满腔热忱只为茶 : “老茶人”黄俊添的访茶人生

 广东黄汉光 2019-02-04

(下图左一为黄俊添,在第十三届世黄第二次恳亲会上与宗亲总会宗长合影)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走了、看了、听了、学了、做了,踏踏实实的制茶、习茶、钻研制茶技艺,才能对得起“老茶人”的身份, 才能有底气地表达自己对茶的热爱之情。

 ——黄俊添     

一头浓密的黑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儒雅的风度、干练的作风,这是国家高级评茶师、汕头客属海外联谊会客家文化促进会顾问黄俊添给接触过的朋友们留下的难忘印象。

12月18日,我们来到位于市区卫工路的三香茶画馆,在满是书香、茶香、墨香的雅室里,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听这位老茶人娓娓讲述自己与茶的不解之缘,分享他45年研究弘扬茶文化的精彩故事。

01

45年寻访好茶之旅


黄俊添与茶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1973年,高中毕业后,黄俊添在渔村茶厂认识了饶平县著名制茶师王永兴。开始对茶叶有了初步了解,随着对茶叶的慢慢了解,他对茶叶知识与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7年,黄俊添家里分到一亩茶园。这时候他正式开始制作茶叶,期间得到王永兴茶师的悉心指导,实质性地学会了制茶步骤与工艺,并深深体会到制茶工艺的好坏对茶叶品质的决定作用。

黄俊添是个爱思考的人:为什么有的茶那么好喝?茶的滋味、香气为什么会差别那么大? 为探索其中秘密,从七十年代,黄俊添开始了40多年的访茶之旅。他一有空闲时间就到茶山里去,与当地茶农深入接触交流,学习茶叶的培植、管理、制作等技术。

黄俊添第一个实地去拜访考察的茶区是饶平县的坪溪茶区。他几乎走遍了坪溪的各个山门。茶区有个好山门叫“双髻娘”,出产“古山赤叶”,即白叶单丛。此外,还有“朝天山”、“马山湖”等山门,出品的茶叶口感与“双髻娘”的不同,同样优质却各具特性。海拔都在800至1000米之间。坪溪镇的三红管区的三区田、顺风带、张厝尾、红花树等村落的产茶山门,也是黄俊添的已到之地。那一次走访,让他对坪溪茶区的茶叶有了全面而综合的认识。

 1998年,黄俊添经人介绍,走访了一个叫“枕头洞”的山门,发现此处的茶叶品质好、价格便宜,当时一斤只需十几元。当晚黄俊添就留宿当地茶农家中,夜间与茶农一起制茶并交流制茶的心得,亲身的实践,让黄俊添认识了建饶茶叶的优良特性。

隔年,黄俊添着力探寻坊间流传的“西岩茶区”。西岩茶区的茶叶为种籽茶,因茶种源自台湾,故也被称为台湾茶。那是一个饶平本地人都不熟知的地方,当其时黄俊添认为它的名声流传在外,则茶质必有过人之处,就乘搭大巴车前往,经过实地体验,真切体会到西岩茶与坪溪白叶单丛的不同之处。

探访“柏峻茶区”时,黄俊添找到了当时饶平县的著名茶师刘益明, 向他请教柏峻茶的来龙去脉。他得知柏峻茶区的产茶地在深坑村,便立即前往。这村里只有十来户人家,如此小巧玲珑的村落,却闻名遐迩,黄俊添深感惊奇。原来,此地芝兰香型的深坑白叶茶品质绝佳,茶香不怕村子小,这款茶如今已远销东南亚国家。

而在坪溪镇的古山村,黄俊添结识了村委书记刘良石、刘良波几兄弟,进而认识了刘伟生,刘家福,刘家全等茶师,后来在刘伟生家里帮忙制茶。刘伟生是位资深的制茶师傅,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掌握了古山赤叶的制作工艺。黄俊添跟随刘伟生,经常夜里做茶,一做就到天亮, 从开始晾青、摇青、杀青,再到揉捻,最后去到烘干的全过程等一整套制茶工序认真跟下来。

随后,黄俊添得知凤凰镇还有一个叫做“凤鸟髻”的山门,其海拔1400多米。于是他以官头輋村为落脚点,认识了几位当地的茶农,与他们交流并学习了高山茶叶的制茶工艺。2002年开始,他深入石古坪村,了解石古坪乌龙的起源与发展,拜访畲族制茶大师蓝润谋并向其学习制茶技术。

02

凤凰山的“活地图”


        从第一次进凤凰山后,黄俊添每年都要多次登上凤凰山,学习凤凰茶的制茶技术,与同行交流、切磋。

凤凰镇的乌岽村是黄俊添时常拜访的村落,他对这个村里的茶可谓是如数家珍。乌岽村的植茶历史悠久,几百年前茶农在此开辟土地、种植茶树至今,其中生长着多株“上了年纪”的古茶树,这些茶树都让黄俊添着迷。古老的茶树生长在肥沃的自然腐蚀土壤中,茂密而生机勃勃。茶树的树干上,还长满了螃蟹脚等寄生物,足以显示其岁月苍老。黄俊添每次拜访古茶树,都不禁要感叹这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他在这里畅想古今,多少岁月往事,都凝聚在这一棵棵茶树的生命里,归化到这一抔抔深壤中。

喜欢喝茶,寻访好茶,一步一个脚印,黄俊添走遍了单丛茶产区的每一个村落,成了凤凰山的“活地图”。二十几年的实地考察体验,让黄俊添系统了解、熟悉掌握了三十余种知名凤凰山茶品种的特性,他能够从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审评要素去辨别不同品种的茶叶。

用最“笨”的方式去学习,往往是最聪明的。黄俊添始终相信:慢慢走,更快些。于是,他一个一个地探访产茶村地,慢慢地行走,有的产茶村他甚至是每年都要去一两次。四十余年的积累,潮州单丛茶产区的地图,已深深印刻在黄俊添的脑海中。

黄俊添认为,只有实实在在地去走了、看了、听了、学了、做了,踏踏实实的制茶、习茶、钻研制茶技艺,才能对得起“老茶人”的身份, 才能有底气地表达自己对茶的热爱之情。黄俊添并不把眼光局限在粤东的产茶村落,他早已放眼全国,走访、感知、学习,他要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实现新的突破。 

03

匠人之心传承茶文化


黄俊添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一名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中学历史教师,他课余喜欢研究茶,对中国丰富的茶文化历史了如指掌。如今的他,更乐于将掌握的茶文化知识传播给社会大众,为此,2016年,黄俊添成立了汕头市第一家茶画馆“三香茶画”,以茶为居,品茶赏画交友, 以匠人之心传承茶文化。

作为老茶人,黄俊添对于茶文化的传承,有一种自发的责任感和本能的紧迫感。他经常在“三香茶画”开课,义务为茶友讲授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与体会;节假日他还带上自己的学徒,亲赴产茶区现场教学,手把手教他们看茶、识茶、制茶,乃至懂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由于生活在茶乡,耳濡目染中,黄俊添对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利用教学之余研究茶文化,成为业界公认的茶文化专家。

“要聊茶文化,咱们三天三夜也谈不完。”黄俊添告诉笔者,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我们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采访中,黄俊添饶有兴趣地介绍了潮汕工夫茶和客家擂茶。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名片。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黄俊添说,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最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黄俊添说,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功夫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暗合了“和、敬、精、乐”的传统文化精髓。

饶平县新圩镇渔村是客属村,生于斯长于斯的黄俊添对客家擂茶也颇感兴趣,研究深透。客家擂茶起源于古代中原,随着客家人南迁流传至广东、湖南、江西一带,又名三生汤。关于客家擂茶,民间还流传“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

相传三国时,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正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皆成了病房。这样的情况急坏了刘备,到处求医寻药并不济事。有位客家老婆婆听说了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客家乡亲动用“擂茶三宝”,制出大量擂茶,使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客家擂茶从此声名远播。    

黄俊添介绍说,客家人常年居住在深山僻壤地带,客人较少,但每逢有客人到来,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走进哪一家,主人都会立即取出“茶米”,泡一杯浓茶敬上。客家人称茶叶为“茶米”,将茶与米等同看待,说明他们对茶的重视程度。客家人一则自己饮茶成癖,二则以茶待客成俗。来客进门先敬茶,品尝一番后才开始拉家常或谈正经事。

黄俊添说,客家擂茶的做法很特别,不同的地方做法也有所不同。像揭西擂茶,制作的主料是大米或爆米花,但配料复杂。先把花生、芝麻、茶叶、金不换或者苦辣芯,放在擂钵里,用擂茶棍擂成糊糊,冲上开水,然后在砂锅里炒些萝卜干、甘蓝菜、大葱、青葱、黄豆、树菜等等。或者再配些瘦肉丝、虾仁米、鱿鱼等,最后混合炊熟的白米饭(或者爆米花)。这样的擂茶吃起来甜、酸、辣、苦、咸五味俱有,大开胃口,饶有风味。

而今,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慢慢改变,喜欢吃擂茶的人少了,但黄俊添对此并不担心,他说,客家擂茶是客家人饮食保健和热情待客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作为一名客家人,有责任有义务宣传客家擂茶,并让它发扬光大。 

人物档案:黄俊添,广东省饶平县新圩镇渔村人,国家高级评茶师,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原渔村驻汕头教育促进会会长,汕头市茶叶行业协会理事,汕头市茶叶协会安全委员会主任,汕头市茶叶协会党支部组织委员,汕头老字号协会副会长。

来源:新潮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