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必背古诗文 七上第10篇夜雨寄北(李商隐)祥解,建议收藏

 昵称32901809 2019-02-04

初中必背古诗文 七上第10篇夜雨寄北(李商隐)祥解,建议收藏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初中必背古诗文 七上第10篇夜雨寄北(李商隐)祥解,建议收藏

祥解:

①李商隐,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

②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③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这里指作者的亲友。

④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⑤巴山:指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⑥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⑦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⑧却话:回头说,追述。

初中必背古诗文 七上第10篇夜雨寄北(李商隐)祥解,建议收藏

解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亲友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异地他乡的巴山,又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谊。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初中必背古诗文 七上第10篇夜雨寄北(李商隐)祥解,建议收藏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亲友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夜雨寄北》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