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一词是一个纯描述性的术语,它是建立在最直接、最具确定性的知觉基础之上的。经验表明,一种心理元素(例如,一个观念)一般来说不是永远有意识的,相反,意识状态的特点是瞬息万变的,一个现存的意识的观念片刻之后或许不再是有意识的了,虽然在某些很容易出现的条件下还可以再成为有意识的。那么,这个观念在中间阶段可以说它是潜意识的,在这个意义上,“潜意识”一词是与“潜伏的和能成为有意识的”相一致的。 除此之外,沿着另一途径,通过考察心理动力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经验,发现了“潜意识”这一概念。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强大的心理过程或观念——一种数量化或实用的因素——它可以在心理活动中产生日常观念所能产生的一切结果,虽然它们本身不能成为有意识的。这些观念之所以不能成为有意识的,其原因在于,有一定的力量和这些观念相抗衡。否则,它们就能成为有意识的。因此,这些观念和其他公认的心理元素显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在精神分析技巧中已经发现了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把那个抗衡的力量消除,可以使还有问题的那些观念成为有意识的,这个事实使这一理论无可辩驳。我们把这些观念成为有意识的之前所存在的状态称为“压抑”,并且断言,产生和保持这种压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为“抵抗”。 因此,我们是从压抑理论中获得潜意识这个概念的。在我们看来,压抑为我们提供了潜意识的原型。但是,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我们称之为“前意识”;而把潜意识一词留给那种被压抑的动力学上的潜意识。 潜意识观念和前意识观念之间真正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在未被认识到的某种材料中产生的,而后者则另外和字词表象联系的。这是为前意识和潜意识这两种系统,而不是它们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找到的一个区分标记的第一次尝试。于是把“一件事情怎样成为意识的呢?”这个问题说成“一件事情怎样成为前意识的?”就可能更有利。而且答案就会是——“通过和与之相应的字词表象建立联系而成的。” 这些字词表象就是记忆痕迹:它们一度曾经是知觉,像一切记忆痕迹一样,它们可以再次成为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