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下考古发展慢,宝物无人问

 太乙ocwfrzeutj 2019-02-04
  
  图:香港水下文化遗产小组成员记录文物资料

  香港自宋朝以来,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船隻往来频繁,海域埋藏了很多重要文物;除宋朝瓷器外,还有清朝至民初年间,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沉船及炸弹,颇具历史价值。据英国水文局沉船资料库显示,香港约有接近300个沉船地点;民间团体则估计,其他文物地点约有200个,故合共总数约500个,惟至今发掘到的地点不足一成。/大公报记者 李小榣(图、文)

  发掘进度缓慢,与香港不重视水下考古不无关係。香港水下文化遗产小组成员陈基业表示,现时水下考古工作,一直由民间团体自发进行,惟本港缺乏水下考古的专业人才,需要聘请外国考古专家助阵。以他的小组为例,该小组成员虽接受过水底考古训练,但由於不是正式专家,故要进行水下考古活动时,只能进行协助记录工作。

  水下文物无评级

  “要做水下考古,就要先由合资格考古专家向古物古蹟办事处申领考古发掘牌照,才可以在指定地点进行。由於要配合专家的时间,故小组每年只能做一、两次。”幸而,凭着小组由2014年至今,短短五年间的努力不懈,香港水下考古方有寸进。他们曾打捞到200多件於明朝及清朝製造的瓷器碎片、宋朝前才使用的船隻石製锚杆,以及1800年以后的古炮。

  陈基业惋惜地表示,现时陆地古蹟有评级,但水下文物却无类似评级,未能有系统地全面调查记录香港海域文物资料。故他建议政府做一次全港水域调查,以核实海底下的考古遗址地点,再通过考察及研究,让更多市民知道香港的历史。

  对於本港水下考古不受重视,香港水下考古总会主席胡名川亦同感可惜。他指出,香港水下考古始於2005年,但政府投放的资源不多,至今进展仍然缓慢。反观差不多时间起步的内陆、韩国及日本等国家,至今已设有专业的水下考古队伍,“曾去过中国内陆观摩水下考古地点,发现当地专业团队有一套很完善的机制去发掘水下文物,值得欣赏。”

  至今签发47牌照

  发展局发言人称,据《古物及古蹟条例》,水下考古工作必须持有古物事务监督发出的考古牌照,至今共签发47个水下考古牌照给合资格人士。此外,古蹟办於多方面支持和推动水下考古工作,包括处理水下考古牌照申请、向卫奕信勳爵文物信讬秘书处支持合资格的水下考古工作的资助申请、举办教育活动等。

  民政事务局发言人指出,过去三年,卫奕信勳爵文物信讬收到两宗与进行水下考古活动有关的申请,但因未能符合审批準则而不获批准。


海底考古程序
2019-02-04 03:17:36大公报

  1.由本港海事处、英国水文局沉船资料库、渔民及潜水客提供沉船位置

  2.潜入海找寻及确认沉船位置

  3.量度及记录沉船资料

  4.记下沉船坐标,方便下次再来


天气影响水下考古
2019-02-04 03:17:36大公报

  夏天:水浊,海底能见度差,约只有半米。

  冬天:能见度约有4米,但很多时风高浪急,船隻出海有危险。

  较适合时间:每年约有30天是适宜进行海下考古活动,如中秋节前后。


靠渔民报料锁定文物位置
2019-02-04 03:17:36大公报
  
 
  图:蒲台岛对开海底发现的铁锚

  民间考古团体是如何发现海下文物?香港水下考古总会主席胡名川透露,发掘海底文物的秘诀主要是依靠渔民报料及翻查历史资料,以锁定较有可能发掘到文物的位置。“就好似当年海盗张保仔,在旧启德机场对开、赤鱲角那边大战清朝水师舰队。大战期间有好多船隻被击沉,相信该处海底会有好多船隻遗骸,以及不少文物。”但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海域发掘到的文物属於香港特区政府,不能据为己有。

  而香港海事博物馆则会负责把文物修复及展出,长期陈列的包括有竹篙湾的瓷器及水下考古设备等。在今年8月14日至11月11日,海事博物馆将举行《东西汇流─十三至十八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首次公开经过两年修复的文物。


穗博物馆“南海一号”吸睛
2019-02-04 03:17:37大公报
  
 
  图:香港水下考古总会人员落水前接受训示

  “我去过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观,那裏有曾经深沉海底800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以及其他文物展品,令我印象好深刻,好好睇。”旅遊达人项明生表示:“反而在香港,真的没什麼印象哪裏有水下考古文物可看。”

  项明生指出,内陆、欧洲等国家都把水下文物视作瑰宝,更设立博物馆让人参观;在挪威,有一个为“沉船”而设的博物馆,它保持得很好,很美丽及有型。如果香港可以设立类似的博物馆,介绍香港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肯定非常吸睛。

  在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南海一号”,是南宋商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当年在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沉没,至1987年被发现,当局到2000年开始打捞,到2007年出海,沉船内有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