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訢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

 恬淡闲适 2019-02-04

原因很简单,咸丰信不过恭亲王。只不过,不是因为争储。

咸丰和恭亲王争储位的故事很出名,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道光立咸丰为储君是必然的,恭亲王未必有争位的行为,因为不现实。

咸丰生母贵为皇后,在嫡长子继承制度深入人心的满清后期,恭亲王缺乏与他争夺皇位的资格,民间传说里的兄弟争位应该是不存在的,所以咸丰继位初期,堪称兄友弟恭,非常和谐

咸丰的母亲是皇后,所以咸丰是嫡子;恭亲王的母亲是贵妃,所以恭亲王是庶子。咸丰虽然排行第四,但其出生前三个哥哥都已经死了,所以咸丰既是嫡子又是长子,这个地位是恭亲王完全比不上的。咸丰凭借这个身份已经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他没有明显的过错,道光就会将他定为继承人的第一人选。

要说咸丰即位后,对恭亲王还是不错的,让恭亲王入军机处,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协助咸丰处理国家大事。又先后担任了宗人府右宗正、宗令(掌管皇家事务的最高官员)、正黄旗满洲都统、阅兵大臣等。然而,恭亲王后来的一次僭越之举,终于触碰到了咸丰的逆鳞,这才是咸丰对恭亲王不信任的根源。

恭亲王为生母静太妃擅加太后头衔,使得兄弟感情破裂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恭亲王的生母、咸丰帝的养母静太妃病重。咸丰前来探视时,恭亲王向其提起母亲临终前的遗愿,希望能得到一个太后的名分。传闻咸丰当时“哦、哦”含糊答应了两声,可能只是表示知道了这件事,但奕訢却以得到皇上口谕为名,利用军机大臣的身份,在未经咸丰的授意之下传旨册封静太妃为“康慈皇太后”。木已成舟,咸丰便不能反悔,只好默认了奕訢的荒唐行为。

但静太妃去世后,咸丰为她上谥号“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宣宗(即道光)谥,不祔庙”,有别于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并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罢免了奕訢的一切职务,让他回上书房去读书反省。



假传圣旨是所有皇帝最忌讳的,咸丰对恭亲王的惩罚并不过分。从此事也可以看出,恭亲王这时候在政治上还非常不成熟。从此,恭亲王再也未能得到咸丰的信任

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9月),为躲避英法联军,咸丰不顾满朝文武反对逃到热河,并在无奈之下任命恭亲王为留守北京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但并未授予“监国”之名,只负责议和事项。

恭亲王临危受命,反而获得朝野赞誉,更加让咸丰猜忌

恭亲王委曲求全,与英法两国相继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联军于11月间退出了北京。与咸丰皇帝不顾江山社稷和列祖宗庙以及臣民百姓仓皇出逃相比,恭亲王显然有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安定国家社稷的功劳,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以肃顺为首的八顾命大臣一向与恭亲王政见不合,所以咸丰才将辅佐同治的权力交给他们一部分,另一部分交给了慈安和慈禧,这样就形成了彼此牵制、相对稳定的三角,谁都没有决定性的权力,可见咸丰重视制衡的帝王心术

这更加强了咸丰帝的猜忌之心。得知咸丰有病以后,恭亲王曾几次奏请去热河来请安,都被咸丰拒绝。所以在病重将死之际,咸丰帝害怕将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恭亲王,会反而被他控制,才会为儿子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一来不让恭亲王执掌大权,二来顾命大臣都多多少少和恭亲王有些过节,二者可以彼此消耗,三来顾命大臣毕竟只是臣子,不像恭亲王乃是皇亲贵族,等到载淳成年掌权之后,可以更加轻易地拔除。

慈禧名分不如慈安,慈安又以稳重著称,即使慈禧也是对其尊重有加的,这是咸丰设计的又一道制衡保险

至于慈禧专权,咸丰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一来慈禧只是贵妃,上面还有慈安皇后可以压她一头。二来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换了谁在孩她妈和弟弟之间选,也是认为前者和孩子更亲吧。

但是咸丰没想到,顾命大臣跋扈到视皇权于无物,公然与慈安、慈禧发生冲突,促使后者与恭亲王联合起来将其铲除,他苦心孤诣的三角制衡体系就此破产

至于八顾命大臣过于跋扈,欺负孤儿寡母,导致两宫不得不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打破了咸丰留下的三方制衡体系;以及后来同治无子早死,慈安早死而慈禧长寿,最终形成慈禧长期执政的局面,都不是咸丰能够预料得到的。

当然后来恭亲王还是败于两宫太后之手,失去了权力,这也是九泉之下的咸丰所乐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