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祖训,后宫不得干政,可晚清却出了个慈禧,这又是为何?其实,祖训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清朝咸丰皇帝临终前,为了儿子同治的皇位做得稳当,被迫授予了自己的两个媳妇一定的权力,慈禧干政乃至掌权,始作俑者就是咸丰皇帝,慈禧的权力一半是咸丰皇帝变相给的,先皇遗命,是绝对合法的,在这个基础上,另一半是她自己熬出来的。
事情要从咸丰皇帝驾崩时说起,咸丰皇帝临终前,儿子同治还不到6岁,于是,咸丰给儿子找了八个辅政大臣,为了儿子继位后,权力不被“顾命八大臣”夺走和架空,咸丰想出了让皇太后来帮助幼年的皇帝牵制辅政大臣的办法。 咸丰的办法是,做出两枚印章,一枚“御赏”印章,授予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另一枚“同道堂”印章是授予同治皇帝,但因为皇帝年幼,所以由生母懿贵妃代管,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而八大臣想发出的政令必须要有这两枚印章联署才有效,这就是咸丰皇帝临终前制定的,直到同治亲政前的政治格局。
唯一给慈禧留下的门缝就是,她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因此,才有了至少在同治成年前,帮助代管并使用“同道堂”印章的权力,也因此,慈禧母以子贵,开始有了参与朝政的权力,但这个时候,她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权力(慈安有三分之一,八大臣有三分之一,后来变成了恭亲王奕䜣)。 这个时候的慈禧可没有后来一言九鼎的权威,且不说在慈安面前天然就低一头,一个是正妻,一个是小妾,根本没法比,就是比起辅政八大臣和恭亲王奕䜣,慈禧也没有任何优势,她仅仅只是因为占了皇帝生母的便宜,成为了“同道堂”印章的代理人。但是,有了这个身份,也就给了慈禧机会。
咸丰驾崩后,两宫太后和奕䜣联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后,恭亲王奕䜣替代了八大臣的权力,清朝开始了“两宫垂帘、亲王仪政”的新时期,新的年号“同治”也意味着当时的权力格局,并不是慈禧能说了算,她只是这个权力格局中的一环,并且,因为身份的限制,她在三人权力格局中属于末尾,或许在慈安和恭亲王眼里,她还只是个陪衬。 在三人中属于末尾,可在全国里,就已经是顶天的权势了,有了同治皇帝代理人这个身份,慈禧就可以慢慢学习如何参与和掌握政治权力,偏偏慈禧有这个心,也有这个本事,皇帝生母的身份也给了她很多便利,对于慈禧来说,同治时代要做或者要等待的就是,在逐渐展现政治能力让臣子们认可外,就是想着要如何压倒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䜣。
同治和唯慈禧之命是从的光绪可不一样,光绪的皇位是慈禧帮助他争取的,同治的皇位是咸丰给的,何况,他的生母慈禧只是个代理垂帘听政者,清朝的皇帝们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很愿意按照祖制和规矩来办事的,如果一切正常发展下去的话,慈禧的退场也是必然的结果,在后宫养老享福是她本来应该的结局。
可对于权力慈禧来说幸运的是,同治仅仅亲政一年后就病死了,当然,这绝不是慈禧想要的,没有谁愿意独子先自己而去,慈禧的富贵荣华可都是依靠这个儿子来的,想来,她本来也应该是愿意以皇太后身份颐养天年的,可同治死了,慈禧就要转变心态,是任由一个和自己不相干的皇帝上位?然后对自己不管不问?还是自己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之后因为是给同治选继承人,慈禧这个生母就占了些便宜,她在和皇族大臣商议时,力主自己的外甥爱新觉罗·载湉(光绪,慈禧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之子)继嗣同治,也有着选择权的慈安没有反对,毕竟,别人刚死了儿子,伤心欲绝之下,让她给自己的儿子选择继承人的权利还是该给的,这也给慈禧后来的掌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慈安太后死时才四十多岁,也难怪有人传言是慈禧把她害死的,慈安到底怎么死的就不多赘言了,不是本文重点。慈安的死让慈禧从此再无束缚,失去了慈安支持的恭亲王成为慈禧随意摆弄的木偶,在政治上不再是慈禧的对手。 而没有了政治能力上并不比慈禧差(《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但身份上天然压过慈禧一头的慈安的压制,慈禧才算是在政治上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晚清也从光绪7年起进入到慈禧时代,从这个时候算起,到慈禧逝世,一共是27年,这才是慈禧真正掌权的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