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奕訢外号鬼子六,一是他排行老六,二是他跟洋人打交道很六六六!

 历来现实 2020-08-08

恭亲王奕訢外号“鬼子六”,一是因为他排行老六,二是因为他跟洋鬼子打交道很六六六,为保守的清流派所不喜。

奕訢原本有可能改变中国历史,他一度距离皇帝的位置非常接近,道光帝在位期间,对立嗣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实是犹豫不决。这从他后来的立储密旨也能看出端倪,上面虽然写着“立奕詝为皇太子”,却在右侧罕见的提前对奕訢的身份也加了注明,“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立储就说立储的事,之所以把奕訢的名字也加在立储密旨中,至少说明一直到去世前几年,对选择奕詝还是奕訢有过挣扎。

后来成为咸丰帝的道光帝四子奕詝相比奕訢来说,无论从聪明才智还是身体健康程度都差了好大一截,所以道光帝对奕訢的宠爱实在是多过奕詝,奕詝之所以最终胜出,完全是因为在老师杜受田的建议下,包装成为“仁孝贤能”的继承人。

晚清当年之形势,当属千年未见之变局,一个仁孝而懦弱的皇帝恰恰是无法顺利驾驭的,这从咸丰即位后的种种作为便可得知。

咸丰帝即位之后,内有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压迫,很快就把压垮了咸丰帝脆弱的神经,在英法联军进攻京师时,带着后宫躲到热河。关键时刻,还得把弟弟奕訢顶上前沿阵地,留在了北京。

奕訢与英法等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在这种紧要关头他清晰地判断出英法等国目的并非要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在安抚列强完毕后,使得清廷有精力专注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暂时渡过难关的咸丰后来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他当然不希望奕訢接手自己的江山,便推出了顾命八大臣辅佐幼子,宁可把权力让渡到远亲怡亲王和郑亲王等人,也不给眼中的“小脑斧”弟弟奕訢,究其原因,还是怕这小脑斧能力太过突出,夺了儿子同治的位子。

咸丰帝的这个决定影响深远,它直接导致了慈禧后来的多年干政,试想,假如顾命八大臣以奕訢为基础班底,所谓的太后干政无从发力,清政府的统治或许将更加稳定。

后来慈禧与慈安正是在奕訢的帮助下,才发动了辛酉政变,解除了顾命八大臣的威胁,把奕訢推到了议政王的前台上。

此时的奕訢,坐在半份皇权的宝座上,如果韬光养晦、暗藏机锋,不要与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唱反调,或者也有进一步掌控权力的机会,可是那样也就不是他小脑斧奕訢了。

他选择了相反的调调,提前暴露了火力,与慈禧敢于公开在言语上对抗,很快就遭到慈禧反扑,议政王只当了三年,就被拿下,但仍然保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军机处等中枢职务,处于权力中心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奕訢开创了近代正常的外交模式,促进洋务运动,客观上为所谓的“同治中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给大清王朝续命,也有奕訢的一份功劳和苦劳。

这段期间,奕訢还没忘与慈禧对抗的本能,设计让丁宝桢诛杀了慈禧宠信的大太监安德海,等到同治大婚亲政后,奕訢也敢直面劝谏同治帝不要大修圆明园,把小皇帝气得肝儿颤,质问他:“要不皇位你来做好了!”把他的铁帽子王都撸了。

当然,这也是同治不成熟的一个典型证据,他六叔奕訢固然矫情,那也是真心实意给大清扛活的,手下的班底早已打造起来,运行也算比较顺畅,你撸了他,权力真空由谁填补?

所以两宫干涉下,两天之后,铁帽子又回到了奕訢的脑袋上。

奕訢与慈禧的明争暗斗持续了多年,慈禧对他也是又用又防,好在慈安在世一天,就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三角关系。但到了1881年,慈安一死,三角关系解体,奕訢的地位就开始微妙起来。

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失利的由头拿下了奕訢那套班子,换上了更听话的奕劻和奕譞。

此后的奕訢在政坛逐渐消沉,把精力放在收藏书画、结伴郊游等爱好上,几近颐养天年。

1894年,即中日甲午战争那一年,慈禧再度启用奕訢为总理大臣,想利用他再去与强硬的敌手谈判周旋,可此时的奕訢已退出政坛多年,声望与能力均不复当年,挽救不了大清一泄如注的颓势。

1898年,也就是戊戌变法这一年的春天,奕訢一病不起,四月初十病逝,终年66岁。

后世评价奕訢“一生为奴”,是奕訢一生的真实写照,曾就职于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对他的评价是“恭亲王若是不死,可能将挽救这个国家的很多不幸。”算是国际友人对他最高的褒扬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