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恭亲王奕䜣:唾手可得却又遥不可及的鬼子六

 燕山茶社 2019-09-03

如果恭亲王奕䜣登上帝位,大清朝会延续到今天吗?估计不会,但让灭亡延续得更慢一点,奕䜣和咸丰,和慈禧,这兄弟、叔嫂一辈子纠缠的恩恩怨怨,是无法化解的。不光是在政治上还是感情上,还是争夺权力上,奕䜣这个干将,一辈子就栽在兄嫂的手上,被耍的团团转,可惜了他这一身的本事,满腔的抱负。

恭亲王奕䜣:唾手可得却又遥不可及的鬼子六

还有人说奕䜣和慈禧有暧昧,就像百年前张居正和李贵妃的暧昧一样,其实在森严的后宫里,完全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奕䜣自己长得比较苦瓜脸,虽然有点小帅,但是脸上还是有点破相了,慈禧更不用说了,照片上除了老太婆的模样,年轻长什么模样还不知道呢!也许应该漂亮一点吧,但倾国倾城是不可能的,奕䜣自己小老婆无数,犯不着冒险与嫂私通,毁了自己的一生。

奕䜣从小就会舞刀弄枪,四书五经,对政务和军事上颇有心得,比咸丰强太多,最后咸丰学千百年前的曹叡同志,在曹丕面前装可怜巴巴的模样,舍不得杀死失去母亲的小鹿,还假惺惺的掉下了眼泪,这种举动,曹丕终于把帝位给了他,这种套路,千百年后,被咸丰赤裸裸的照搬过去了,奕䜣也是有心计的,但和他的哥哥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的。最后胜利的还是他哥哥咸丰。

咸丰上位了,就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目,杀伐果断,唯我独尊,奕䜣在他的手下,大多数的时候,郁郁不得志。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被酒色掏空的咸丰,膝下只有一个撒尿不懂自理的儿子载淳,皇位只有给他了。但面对一个类似多尔衮的虎狼叔叔,咸丰总不能放心撒手而去,苦思冥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

咸丰最喜欢就是肃顺,既严肃又顺从,但咸丰忘了他还有另一面,专横跋扈,咸丰在的时候,肃顺还是挺干练的,有一个鹰视狼顾,心计深远的主子,肃顺不敢放肆,现在咸丰已经驾崩了,肃顺一下子鱼跃龙门,潜龙在天,纵横天下, 谁与争锋?

然而,母凭子贵的懿贵妃虽然荣升为慈禧皇太后,但是,当时她只有27岁,孤儿寡母,在朝中并无亲信,也没有支持者,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恭亲王奕䜣:唾手可得却又遥不可及的鬼子六

咸丰死后,肃顺不顾礼制,常常穿着便服,在热河行宫大殿上肆无忌惮。遇到太后,肃顺一点也不避讳,还常常趾高气扬地许诺,回京后,我会好好奉养两宫皇太后的。听肃顺的口气,仿佛他己经大权独揽,想怎么对两宫太后,全凭他一句话。慈禧变得胆颤心惊,照这样发展下去,肃顺等人架空小皇帝、独揽朝政只是时间问题。该怎样抗衡八大臣的强权,又该怎样保证她们孤儿寡母的安全,慈禧急切地想找到能帮助自己的人。

又是自己的亲戚,又有手段和权谋,望来望去,只有奕䜣最合适了,潜伏爪牙忍受了很久的病虎,的的确确是在自己的身边,前面被打压这么久,只要一个密诏,病虎会成猛虎,嫂嫂求助,叔叔岂能不帮?但奕䜣没想到的是,他最大展手脚的时候,就是和慈禧短暂的合作蜜月期,一旦过去以后,奕䜣又被慈禧彻彻底底的封杀,重新贴上了降魔的封条。

慈禧派亲信偷偷送出密诏,联系在北京驻守的奕訢,请求他的帮助,铲除肃顺等八大权臣。奕訢与慈禧虽然是叔嫂关系,在此之前,二人只是在家宴上见过几面,并不熟识。奕䜣接到了密诏以后,屁颠屁颠火速赶到热河,与慈禧秘密商议铲除八大臣计划。

1861年11月1日,两宫皇太后跟随咸丰皇帝的灵柩回到北京,刚一到北京,慈禧和慈安利用手中的两方印章,颁布懿旨,除去八位顾命大臣的职位,同时下旨,颁布肃顺等人专横跋扈的罪名,下令奕訢将肃顺等八大臣抓捕归案。很快,八大臣就被赐死或流放。慈禧和奕訢叔嫂二人以最快的速度,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夺权大战。从此开启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时代。

不动则已,一动致命,奕䜣给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怪不得咸丰不敢重用他,这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政治高手啊!奕䜣胆寒的目光,手下刚刚留下的鲜血,让慈禧不寒而栗,在帮助慈禧铲除肃顺集团后,奕訢从以前不被重用的亲王,一下子成为了朝廷的重臣,成了一言九鼎的议政王兼首席军机大臣。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奕訢平步青云,只要奕訢上的折子,慈禧都会批上“依议”两个字,表示全都同意。

奕䜣大权在握,就开始办事了,办的事哪些事呢?一门心思的学国外。

恭亲王奕䜣:唾手可得却又遥不可及的鬼子六

因为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进北京,咸丰携皇后妃嫔及少数近臣以及皇子爱新觉罗·载淳逃奔热河,留下奕䜣帮咸丰擦屁股,也不排除咸丰借刀杀人的意愿在里面。

咸丰十年九月十五日、十六日,奕䜣强忍悲愤与英国、法国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这种惨痛的教训,让奕䜣懂得,自己的大清朝,除了繁文缛节,装腔作势以外,都是垃圾。

只有打破闭关锁国的禁锢,才能发展。

于是洋务运动正式开始。

奕䜣思想逐步开化,对于先进的西方事务接受能力相对于其他清室皇族较强,开始注意西方动向,开始逐步推进革故鼎新的新政,意图强国。

随着年号改为同治,恭亲王做上了议政王大臣共享皇权,直到甲申易枢。期间他兴办洋务,命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沈葆桢等办报纸立书馆(同文书馆),以及编练新军等。

恭亲王奕䜣外号“鬼子六”,一是因为他排行老六,二是因为他跟洋鬼子打交道很六六六,为保守的清流派所不喜。

奕訢与英法等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在这种紧要关头他清晰地判断出英法等国目的并非要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在安抚列强完毕后,使得清廷有精力专注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在这个位置上,奕䜣开创了近代正常的外交模式,促进洋务运动,客观上为所谓的“同治中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给大清王朝续命,也有奕䜣的一份功劳和苦劳。

而同时,一些流言蜚语也传开了。清同治年间,恭亲王奕訢上了一道折子,请奏设立同文馆,也就是要开办一所外国语学校,聘请外国人作为老师,不仅学习英语、法语、俄语等外国语言文字,还增设天文、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慈禧看了奏章,照样批复“依议、钦此”。一时间舆论哗然,朝中以“天朝大国”自诩的王公大臣们,认为奕訢离经叛道,他们上了一道又一道奏折,弹劾奕訢。

面对弹劾,奕訢理直气壮,他和大臣们展开激烈辩论。他说:洋人坚船利炮,先进之处,我们必须了解,知其虚实,才能自强。莫不如此,近年尚可苟安,数十年后,大清将无可御敌之力。奕訢侃侃而谈,老臣们虽然说不过他,但是人多势众,又都是朝中重臣,双方争执不下,都请慈禧太后定夺。

慈禧呢,最终将主要的反对大臣倭仁的折子,交给总理衙门动议。总理衙门的负责人是奕訢,等于是将此事的处理权交给了奕訢,第二天,奕訢在总理衙门恭候倭仁,寒暄之后,奕訢不提弹劾之事,反倒给倭仁派了一个差事,让倭仁举荐能教天文算学的中国人,以便免聘洋人。奕訢还说,以后朝廷与洋人交涉,尽由你酌办。倭仁一听傻了眼,果真如此,对固执的倭仁而言,简直生不如死。于是,倭仁以年老为名,请求辞官回乡。没想到,慈禧听了倭仁的请求,说了两个字“不准”。倭仁没有办法,去总理衙门上班的头一天,倭仁就故意坠马,摔伤了足踝,以此向总理衙门告了长假,此事才算是最终解决。同治初年,慈禧对奕訢的信任和倚重都在任何人之上,叔嫂配合默契,让大清朝有了同文馆,有了安庆军械所。虽然规模不大,洋枪洋炮数量有限,但清末也出现了短暂兴旺的局面。

天下是自己撑起来的,奕䜣有点头脑发热,因为郁闷太久了,终于一吐为快,说话形态开始有点不恭不敬了,慢慢的有点前任肃顺跋扈的样子了,但有一双眼睛,始终在他背后冷冷的注视着。

同治初年的慈禧,初入政坛,还无法完全真正掌控政局,她必须依赖奕訢的帮助。然而,垂帘听政几年后,慈禧地位稳定了,精明的奕訢就成为慈禧的眼中钉。

在当时的洋人眼中,大清朝有两位当权者,一位是慈禧太后,另一位就是议政王奕訢。对于外界这样的评判,慈禧是无法容忍的。她绝对不能容许,有人与自己平起平坐。

这段期间,奕訢还没忘与慈禧对抗的本能,设计让丁宝桢诛杀了慈禧宠信的大太监安德海,等到同治大婚亲政后,奕訢也敢直面劝谏同治帝不要大修圆明园,把小皇帝气得肝儿颤,质问他:“要不皇位你来做好了!”把他的铁帽子王都撸了。

这也是同治不成熟的一个典型证据,他六叔奕訢固然矫情,那也是真心实意给大清扛活的,手下的班底早已打造起来,运行也算比较顺畅,你撸了他,权力真空由谁填补?

所以两宫干涉下,两天之后,铁帽子又回到了奕訢的脑袋上。

奕訢与慈禧的明争暗斗持续了多年,慈禧对他也是又用又防,好在慈安在世一天,就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三角关系。但到了1881年,慈安一死,三角关系解体,奕訢的地位就开始微妙起来。

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失利的由头拿下了奕訢那套班子,换上了更听话的奕劻和奕譞。

1894年,即中日甲午战争那一年,慈禧再度启用奕訢为总理大臣,想利用他再去与强硬的敌手谈判周旋,可此时的奕訢已退出政坛多年,声望与能力均不复当年,挽救不了大清一泄如注的颓势。

奕䜣算是废了,但他留下的一些框架,被慈禧照搬过去,他留下的政绩被慈禧发扬光大,他只能搬个小板凳,坐在一边凉快去了,恭亲王这个大名,恭王府这个豪宅,奕䜣只能面对着它,过其一生,享年66岁。

后世评价奕訢“一生为奴”,是奕訢一生的真实写照,曾就职于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对他的评价是“恭亲王若是不死,可能将挽救这个国家的很多不幸。”算是国际友人对他最高的褒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