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吕剑藏书 2019-02-05

文:高天晨

书法和武术都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二者来自同一文化系统,表达着很多相同的思维方式。分别是“一张一弛,一文一武”的代表,二者的相通性一直都是很多人的讨论话题,本文将分析书法与武术的相通性原理,并试以大乘拳(大成拳,意拳)为例,从宏观的角度概论书法与武术的相通性。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通背拳与黄庭坚行书

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其带来的巨大美感在信息发达的现代,不仅仅是书写美,而是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和研究,也启发了很多艺术的创作灵感,比如台湾的林怀民先生的《云门舞集》,就探讨了很多书法与身体运动的相通性,通过舞蹈让观众感受到书法的流动之美。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林怀民《云门舞集》

这种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让观众对书法的关注从结果转移到了过程,即通过舞蹈感受书法的过程之美。

书法的美,是过程凝结的结果。很多人看书法,是把书法仅仅当做一个视觉结果,当做“画”来看,其实书法欣赏是一种由结果推断过程的“还原能力”。这就如同武术看拳照,都是从静态的拳照推断其运动趋势和过程中的神采。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太极拳名家杨澄浦的拳照

书法字帖是视频的静态帧,不是照片。书法的学习目的,是对过程的还原,不是对结果的模仿。就如同武术的目的是“得势得把”,不是一拳一脚的“得点”。拳照和字帖,都是动态的静态记录。看上面的拳照,大家都会感觉到“动势”而不会感觉那是一个静态的动作。

“间架”是书法和武术共用的词汇,指的是力学结构。

从形上来说,二者差别巨大,这也是大多数人认为“二者完全是不同”的观测点。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在视觉经验的形上进行区分,而不是在功能上,运动规律上区分。

书法与武术相通之处,从技术来说即都是一种力学结构和移动方式构建的力学系统。书法所说的“法”其实就是这个力学系统。

古人说的“是否得法”“用笔”其实就是说你是否掌握的这个力学系统的使用,而不是用“一撇一捺”的“外显招数”的位置安排,来拼凑一个模拟结果,启功先生曾批评这种情况,称之为“造假帖”。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古人论书,仔细观察,都是由结果推断其过程,都是判断其过程的“势”,没有仅仅讨论结果的。即使是我们认为相对安静,速度均匀的小篆,古人关注的也是过程,而不是装饰性结果。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秦 李斯《论用笔》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李斯小篆

很多武术家书法写的也很不错,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下。下图是大乘拳(大成拳、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的一副隶书作品。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王芗斋先生隶书

下图是王芗斋先生武术动作(白鹤舞)与其所写“和”的偏旁比较,可以看出,王芗斋先生操拳与其所书隶书的结字和结构,皆有“重心高,体势长”的特点。这个字偏旁就如同王先生的人的动态一般。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王芗斋先生武术动作与其所写“和”的偏旁比较

下图所示,是王芗斋先生站桩照和其所书“中”字隶书的比较,可以看出,稳定点和“守中”的感觉都是一致的。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王芗斋先生站桩与其所书“中”字

同时,书法与武术都讲“意”,意是精神和情绪调动,这个是完全一样的,任何艺术在一个人的内在体现上,都是一致的。真的学书法,应该学的是这个力学系统和精神情绪的调动,而不是学一撇一捺的形的模仿。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左侧讲的是书法,右侧讲的是武术,难道说的不是一个事情吗?

我们看上图的比较,左侧是分析书法的“力”,右侧是大成拳的拳论,不难看出二者描述的状态是非常接近的。讨论的都是分析“受力”是什么,进而如何利用“反受力”达到自己想要的运动效果。书法如此,武术也如此。

最后,我们来看看书法理论和大乘拳拳谱所述原理的相通性

【执笔与站桩】

草圣张旭讲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唐代日本僧人空海所记“执笔法”

意拳王芗斋说站桩:“满身空灵意,不容粘毫羽”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大乘拳宗师王芗斋站桩

【草书势与练拳】

书圣王羲之说草书:“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张芝草书《冠军帖》

大乘拳(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说练拳:

身动挥浪舞,意力水面行;

游龙白鹤戏,迂回似蛇惊。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

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长虹。

【书武融通 】 书法与武术的相通之处

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作拳

王芗斋先生论拳曾说:“若从迹象比,老庄与佛释,大李王维画,玄妙颇相似,班马古文章,右军钟张字,造诣何能尔,善养吾浩气,总之尽抽象,精神须切实。”

可见,一个人的艺体会到了深度,便会与其他艺术彻底融通,这时候,内行可能不是在行内,却说的更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