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五重境界:对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境界说的补充

 扫地僧一一 2019-02-05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应为:蓦然回首),那人正(应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要弄清楚这三种境界,首先就要弄清楚“大事业、大学问”为何物。那么,什么是“大事业、大学问”呢?王国维先生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写道:一切俗子因其知力为意志所束缚,故但适于一身之目的。由此目的出,于是有俗滥之画,冷淡之诗,阿世媚俗之哲学。何则?彼等自己之价值,但存于其一身一家之福祉,而不存于真理故也。惟知力之最高者,其真正之价值不存于实际而存于理论,不存于主观而存于客观,端端焉力索宇宙之真理而再现之。……彼牺牲其一生之福祉,以殉其客观上之目的,虽欲少改焉而不能。

可见,王国维先生认为,凡夫俗子由于智力被意志所束缚而与“大事业、大学问”无关,“大事业、大学问”乃是知力之最高者的事情。这里的“大学问、大事业”就是哪怕牺牲个人的幸福也要努力追求的客观真理。王国维先生在《哲学丛刊》序言中写道: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王国维先生在一百年前就提出这样的主张,真是真知灼见。虽然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多,各个学科专注的领域也愈来愈窄,但近期科学发展趋势表明,跨学科的研究势在必行。以前的知识可以为前沿的知识提供给养,中西并无客观规律之别,越是前沿的科学知识越是难以看出其当下的应用价值,但其价值在未来会逐渐显现。真可谓先生之“学无新旧,学无中西,学无有用无用之别”。先生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对学问冠以新旧、中西、有用无用之名者,都是不学之徒,即使有点学问,也是盲人摸象,不知道学问为何物。在先生看来,“大事业、大学问”就是对于客观存在的普适规律的探索、发现与阐明。

人生的意义

王国维先生对于“大事业、大学问”的理解固然深刻,但其立足点较高,他立足于“知力之最高者”。在芸芸众生中,他所谓“知力之最高者”毕竟少得可怜。其他与“大事业、大学问”无关的凡夫俗子也有其使命,也有其对应的生命价值。人生的意义何在?我认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极好的回答。《易经·系辞》中写道:参赞天地之化育。生命本身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人类的存在是大自然万亿年演化的结果,人类是这个世界及其普通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什么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呢?就是参与到大自然的变化之中,并对大自然中不完美的地方进行改善。每个人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参与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之中,对大自然的运行起着或好或坏的作用。如果人们的行为对大自然的运行起到阻碍作用,大自然就会以极其残酷的形式对人们进行报复,雾霾和厄尔尼诺现象都是这种报复手段之一。如果人们的行为对大自然的运行起到促进和改善的作用,大自然就会给予人们以馈赠。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如何才能“参赞天地之化育”呢?普通人的春种秋收和生儿育女,不朽者的著书立说、屡建奇功和铁骨铮铮都是正向的“参赞天地之化育”的方式。肆意排放污染物、收刮民脂民膏、贪污受贿滥用权力等都是负向的“参赞天地之化育”的方式。自古以来,人们所提倡的当然是前者。《左传》中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三不朽。”为什么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可以不朽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人以顺从自然规律的方式“参赞天地之化育”,从而促进了大自然的运行。立德之人虽少,但也可以找出例子来,文天祥、于谦等人是也。他们可歌可泣的精神与铮铮铁骨足以炳照后人。立功之人不少,卫青、诸葛孔明、魏征、岳飞、刘基等人是也。他们的光辉功业为后世所垂范。立言之人更不在少数,先秦诸子、董仲舒、韩愈、朱熹、顾炎武、王船山等人是也。他们的言论不断影响后人。立德、立功、立言也可以同时进行,孔子和王阳明就是“三不朽”全占的圣人了。孔夫子高尚的品格彪炳千秋,孔夫子的教育事业惠及千秋万代,孔夫子的言论滋养了后人的精神世界。王阳明的品格受后人敬仰,王氏屡建奇功,王氏的思想供后人参悟。

既然王国维先生在谈论人生境界时立足点较高以至于遗漏了凡夫俗子,而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相应的意义,那么在谈论人生境界时就应该包括芸芸众生。既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而其方式又有正向负向之分,那么在谈论人生境界时就应该都包含其中。根据王国维先生的阐述,经过补充,我认为,人生分五重境界:

古今之人生,必包含于五重境界之中:“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此第一境也。“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此第二境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三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四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五境也。


为谁粉碎到虚空

“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出自陈曾寿的《浣溪沙》,原词如下: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纁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陈曾寿在清朝做过官,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婆婉容的老师。在溥仪逃离天津时,把一切后事拜托给陈曾寿处理,表现出了对陈氏的极度信任。当溥仪被作为傀儡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时,邀请陈氏前去任职,陈氏拒绝,又以守坟为由邀请陈氏,陈氏前往,伪满洲国政权灭亡后,陈氏逃到杭州西湖畔的南屏山。面对日落前的雷峰塔和绚丽多彩的晚霞,陈氏做了此词。此词既是对西湖美景的生动写照,又是对陈氏复杂身世的吐露。

“修”字道尽了陈氏的身世起伏与经历跌宕之境,清朝的灭亡、军阀的战乱与日本的挟持历历在目,“数”字表明了陈氏当时百无聊赖的状态,无尽的寂寞与哀愁一语道尽。“目成”一词出自《离骚》中的《九歌》,其中言:“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这是祭祀鬼神时所唱的歌,这句适用于祭祀男神,意思是说:祭祀的大厅里有很多美女,可那降临的男神仙之对我看了一眼,就一见倾心了。“目成”一词包含着对感情的投入。为什么对雷峰塔投入感情呢?因为雷峰塔也见证了朝代的兴亡更迭,陈氏引为知音。“天水碧”隐含着一个典故。在五代十国里的南唐,后主李煜非常喜欢歌舞,养了一大批歌女舞女,需要给这些人做漂亮的衣服穿。有一次,他们把一批丝绸染成浅蓝色晾在外面,夜晚时忘记将其收进屋了。第二天早上惊奇地发现,这批经过露水浸染的丝绸比以往的丝绸都漂亮,这种蓝色就被称为“天水碧”。可是,“天水”具有双关的意味。当时不断壮大的北宋政权的赵姓皇帝的郡望就在天水。所谓“郡望”就是一个姓氏中最有名望的家族的所在地。“碧”字与“逼”字同音。这难道是某种神奇的预兆和暗示吗?“缱绻”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与故国故人的情感难以割舍。“粉碎”的是什么呢?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过去,还是自己的哀愁?能做到“虚空”吗?又有谁值得“虚空”呢?令人浮想联翩。

作者经历种种波折终于来到了西湖畔的南屏山居住,百无聊赖之时,在忧愁和哀思中数着晚上的钟声。与那帮经沧桑的雷峰塔一见倾心,日落前天空中从橙红到浅黄的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画工们很难描绘出来的。自古以来朝代兴亡更迭,只剩那难以言说的碧色仍然存在,自己一生难以割舍的东西太多太多,只有那一抹夕阳聊以自慰。自己蹉跎一生、辗转一生到头来难免一场空,这又是为了谁呢?

作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是不能回答人生的终极意义。在溥仪身边时,士为知己者用,离开溥仪时,茫茫然不知所踪。“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不仅是作者自身当时境遇的写照,更是大多数人一生的写照。作者辗转一生,曾经苦读诗书,曾经官场得志,曾经得到重用,曾经丢官失地,曾经舟马劳顿,曾经目成雷峰,到头来,还是弄不清“为谁粉碎到虚空”。作者的一生是特殊的一生,也是普通的一生,没有摆脱大多数人的最终归宿——蹉跎无主。

蹉跎无主是大多数人一生的写照。那些以负向方式“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人们就是以短期利益或个人得失为旨归的,他们之所以看重短期内的得失,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悟到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人不一定不聪明,只不过他们没有把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而已。还有一些人们,虽然没有以负向方式“参赞天地之化育”,但他们只是以春种秋收、生儿育女的方式简单地“参赞天地之化育”。他们也没有悟到人生的真谛,一生忙忙碌碌,疲于奔命,而又不知所踪。这些人虽然在不自觉中“参赞天地之化育”,但是要么以负向方式参与其中,要么以微不足道的程度参与其中。第一重人生是蹉跎无主的人,是大部分人的一生。


芳心只共丝争乱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原词如下: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莲”与芙蓉、菡萏等同义,又与“怜”字同音。在古诗词中,写莲常常与爱情有关,“怜”有让人有怜惜之感。用字极妙。“秋水”比喻人的眼睛,在此不仅使人联想到水面的美丽,还使人联想到女子的大眼睛。“窄袖轻罗”写女子的穿着打扮,因为要劳动,所以要窄袖轻罗。“暗”字表明女子臂上的双金钏若隐若现,给人以朦胧之美。“照影”是讲女子摘莲花时能从水面中看到自己的芳容。“花似面”表明女子面容之美丽。“丝”既可以联想到藕断丝连之“丝”,又可以联想到女子心思之细腻。女子看到自己的芳容,懂得了自我欣赏,在思考自己的一生应该托付给谁呢?“鸂鶒”是一种水鸟,比鸳鸯大一些,但与鸳鸯一样成双成对,也可以用于比喻爱情。“晚”字表明时间流逝。“雾重烟轻”是写当时的环境。“隐隐”表明歌声隐约可闻。“归棹远”给人一种动态之感。“引着”表明离愁之悠长。

江南女子荡着小舟到秋天的水面上采摘莲藕,窄窄的袖子,轻渺的罗衣,双臂上的金钏若隐若现。低下头采摘莲花时看到自己美丽的面容,细腻的内心荡起了涟漪。水中的陆地上有鸂鶒成双出现,不知不觉中时辰已晚。雾气渐浓,袅袅的炊烟升起,看不见一起来的同伴了。同伴们的歌声隐约可闻,声音越来越小了,因为她们越来越远了,女子的愁思像江南岸一样悠长。

作者表面上在描绘一个采摘莲藕的美妙女子,实质上在写一种自我欣赏的情境。“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就是自我欣赏的神来之笔。女子若不懂得自我欣赏,何来“芳心只共丝争乱”?女子正是在水面上看到了自己娇好的面容,联系到自己的勤劳,认识到了自己的高品质,禁不住联想到:像自己这样高品质的女孩要托身于一个什么样芳容男子呢?这个女子懂得了自我欣赏,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步。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关键在于,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价值。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夸大自身的优点、缩小自身缺点的倾向,对于别人正好相反,就是具有缩小别人的优点、夸大别人的缺点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导致大部分人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于是,就有了“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这种说法。每个人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如果能够控制住以上两种倾向就可以尽量客观地认识自己了,从而欣赏自己的优点了。欧阳修词中的女子就是客观地认识自我优点的例子。懂得自我欣赏,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自我欣赏能够带给自己必要的自信,这种自信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必要的。但凡缺少自信之人,都不怎么懂得自我欣赏,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总是羡慕别人身上的优点,这样一来,生活也就了无生趣了。但凡过度自信的人,也不懂得自我欣赏,他们是在自我陶醉,陶醉于自己虚构出来的美好自我中,那个美好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因此,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真正懂得自我欣赏的人,必有适度的自信,这才有可能以适当的方式“参赞天地之化育”。第二重人生是自我欣赏的人生,是适度自信的人生。


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愁”和“泣”不仅把景物拟人化了,还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词中主角的心境。“罗幕”丝罗的帐幕。“双飞去”让人联想到爱情。“谙”字将明月拟人化了,还透露出一丝词中主角的怨意。“到晓”点明了时间,即为破晓之时。“凋”是主动语态,把树凋零。“尽”字表明了词中主角的迫切心态。“彩笺”就是彩色的信笺。“素尺”是信件的别称。“山高水阔”表达了词中主角的无奈。

栅栏之中的菊花无奈地笼罩上了一层烟雾,兰花上沾满了露水,像是哭泣的眼泪,罗幕内外遍布着轻轻的寒意,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去。明月哪知道与心上人离别的痛苦,破晓时刻月亮仍然斜斜地照在红色的大门上。昨天晚上秋风飒飒,原本碧绿的树木叶子已经凋零飘落了,独自一人登上高楼,对着那消失在天际的长路,望眼欲穿。真想给心上人寄去寄托愁思的信件,怎奈有连绵的高山与无尽的秋水相隔,谁知道他在哪里呢?

作者字面上描绘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实际上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思之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强调了对理想的追求,这其中暗含着对理想的辨识与洞察。正是由于秋风把树叶扫落了,才可以“望尽天涯路”,这就是说,要通过有意思的筛选,关注值得关注的对象。“独上高楼”这是“望尽天涯路”的条件,正因为位置高,才可以看得远,这强调了起点的重要性。“望尽天涯路”才有可能找寻到自己关注的对象,这强调了人生目标确立之艰难。

辨识力和洞察力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辨识力是在纷乱庞芜的世界中寻找与发现特定对象的能力。洞察力则是根据过去推测未来,根据近处推测远处的能力。在懂得了自我欣赏以后,就需要确定自我奋斗拼搏的人生目标。确定一天的目标、一星期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年的目标,甚至五年、十年的目标,都不是难事,因为我们可以对这些时间里自身内外部的发展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大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要判断这段时间里自身内外部的发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人生目标的确立实属不易。要确立人生目标,就需要辨别力和洞察力。有了足够的辨别力和洞察力,才可以确立伟大的人生目标,才可以正向地“参赞天地之化育”。第三重人生是辨识洞察的人生,是具有伟大目标的人生。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原词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就是长时间的依靠。“危楼”就是高楼。“细细”既描绘春风拂面的感觉,又暗示词中主角的心思细腻。“望极”是指极目远望。“黯黯”指心中的忧愁沮丧之感。“生天际”是指从遥远的天际升起,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残照”既点明了时间为傍晚,又点明了词中主角的心境。“会”字是理解、明白的意思。“阑”是栏杆。“拟把”就是打算。“疏狂”就是疯狂一把。“对酒当歌”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喝着酒唱歌。“强乐”意为勉强欢乐。“衣带渐宽”出自《古诗十九首》,其中言:“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意指形体消瘦。“消得”意为值得。

长久地依靠着高楼上的栏杆,和风迎面吹来,丝丝入怀,极目远望,无尽的春愁就像天际线一样悠长不断。夕阳照耀着小草和袅袅炊烟,谁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呢?打算疯狂一把醉个痛快,边喝酒边唱歌,但勉强的欢乐索然无味。因为思念不止,茶饭无味,形体渐渐消瘦了,衣襟宽大了,终生不悔,心上人值得为之憔悴。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对心上人的愁思和等待,实际上是写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付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坚持和付出的生动写照。什么东西才可以使人“衣带渐宽终不悔”呢?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东西。“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伊”是什么呢?当然是自己的人生目标了。为什么会“衣带渐宽”和“憔悴”呢?因为付出了精力和努力。

坚持和付出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无论确立了人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之后,坚持一段时间并不算难事,困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大部分人会以种种借口,自己首先说服了自己,不再坚持了,即使有别人监督,也会千方百计地去说服别人。自古就有“勤能补拙”的说法,就是说,只要能够长期坚持自己的目标,即使禀赋比不上别人,也可以取得比别人高的成就。“付出”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当下是一个人人讲“付出”、人人希望别人“付出”、自己不愿意“付出”的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付出”意味着物质上、时间上、甚至精神财富上的减少或牺牲,在大家都看重自我利益的今天,大部分人不愿意付出,实在情理之中。嘴上谈“付出”越多的人,实际的付出反而可能越少。真正的付出不是用来嘴上谈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付出,是非常明智的行为。为了自我人生目标的实现,就要早起晚睡,就要牺牲娱乐时间,就要牺牲交友时间,就要牺牲风花雪月的时间,甚至牺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付出的不同形式。为什么必须这样呢?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将其用在自我人生目标的实现上了,势必会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投入。懂得并做到了坚持和付出,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参赞天地之化育”。第四重人生是坚持和付出的人生,也是行走在通往人生目标道路上的人生。


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花千树”意为如同千树开花一般的花灯。“星”指烟火的火星。“星如雨”形容烟火纷飞的样子。“宝马雕车”骏马拉着装饰豪华的车子。“凤箫”就是对箫的美称。“声动”把这种乐器的声音写活了。“玉壶”可以指明月,也可以指明灯。“鱼龙舞”比喻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蛾儿”“雪柳”和“黄金缕”都是指古代元宵节时妇女头上佩戴的饰品。“盈盈”既可以指女子声音轻盈悦耳,又可以指女子体态轻盈娇美的样子。“暗香”指女子身上散发的香味。“他”泛指第三人称,也可以指她。“千百度”就是千百遍,形容寻找时的耐心和迫切。“蓦然”意为突然。“阑珊”形容零落稀疏的样子。

元宵夜里,如同春风吹开千树繁花一般,东风吹得烟火纷飞,如雨点般散落。骏马拉着装饰豪华的车子路过,一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在春夜里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人们还是挥舞着鱼形龙形的彩灯,笑语喧哗。头上佩戴着各种饰品的美女们在人群中走动,欢声笑语,轻盈悦耳,身上飘洒着香味儿。在人群中找来找去,突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零落稀疏之处。

这首词表面上描绘元宵夜晚热闹非凡的情景,实质上暗含了坚持和付出之后,水到渠成的人生哲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融会贯通、水到渠成的描绘。为什么可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因为已经“众里寻他千百度”了。若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再多次“蓦然回首”,也不会“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因为“众里寻他千百度”,寻找过程中总是免不了回头,“蓦然回首”已不是偶然,已成必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必然结果。

融会贯通和水到渠成是人们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境界,但是,若没有之前的坚持和付出,这只能是水中月和镜中花。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是所有人的梦想,也是诸多人士追求的人生目标。但是,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寥寥无几。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处在前四重境界之中。大部分人一生迷茫于“为谁粉碎到虚空”,蹉跎无主地度过一生;有的人迷乱于“芳心只共丝争乱”,虽能自我欣赏,但终不能踏出一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自我欣赏中终了此生;有的人忙乱于“望尽天涯路”,虽有足够的辨识力与洞察力,确立了伟大的人生目标,但不能付诸行动,在空想中耗尽生命;有的人苦乱于“为伊消得人憔悴”,虽能坚持和付出,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修得正果,在拼搏努力中完结生命;只有极少人足够睿智和幸运,终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达到了融会贯通、水到渠成、破除自我之境,这样的人最大程度地“参赞天地之化育”,还能帮助他人“参赞天地之化育”。第五重人生是水到渠成的人生,是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

人生的五重境界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既是对人生境界划分的五种类别,也是一个伟人要经历的五个阶段。没有人生来就可以“望尽天涯路”。只有经历“为谁粉碎到虚空”的挣扎与思考,才有可能感受到“芳心只共丝争乱”,只有学会自我欣赏,才有可能“望尽天涯路”,只有确立了伟大的人生目标,才有可能“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经过坚持和付出,才有可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