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印度古代文明概況

 太阳当空照917 2019-02-05
约公元前13世纪,雅利安人开始从西北大规模移入,并逐 渐向印度东部扩张,在恒河的河套等地建立起城市,印度由此进 入吠陀时代。此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世纪),奴隶制度萌芽,并 出现了按阶段等级划分的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 首陀罗。此后,印度分裂成许多小国,彼此之间竞相征伐,印度又 进人16国争雄的列国时代。经过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摩揭陀 国日趋强大,成为逐渐统一恒河流域以至北印度的中心。但当时 印度西北部地区却仍分为许多小公国、君主国以及部族酋长国, 政治上的分崩离析,使这一地区成为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对象。公 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波斯人和希腊人先后入侵统治该地,并 形成了与印内陆政权相互对峙的局面。约公元前324年,出身于 孔雀族的旃陀罗芨多率大军驱逐了人侵者,后来又征服了印度 其他部分,使北印度大部分地区成为孔雀王朝的一统天下。从 此,印度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不久,旃陀罗 芨多的孙子阿育王用武力统一了除德干高原南部以外的印度全 境。这一时期,印度的经济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 始普遍使用铁器。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因感于征服羯陵伽战争 中的流血惨景,阪依了佛教,同时将这一地方教派定为国教,并 不断派人到境内外四处宣扬佛法。然而,其和平主义的理想,带 来的却是孔雀王朝的衰落。在阿育王死前的25年间,内部开始 分裂,王朝明显衰败。公元前187年前后,孔雀王朝的末代王布 里哈陀罗陀被其将军普士亚密多罗所刺杀,至此,统一印度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孔雀王朝走向最后的覆亡。在此之后,印度大陆便 陷人长期的战乱。
公元320年,芨多王朝兴起,印度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 逐渐萌生。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奴隶制时代所确立的种姓制度 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婆罗门地位大大提高,各种姓之间开始出 现很深的隔阂与对立。公元4至7世纪,是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 和确立时期。此时,印度社会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城市经济也开 始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普西亚布蒂王朝的戒日王在位时期,我 国唐朝的玄奘曾赴印度取经学义。他遍访印度各省,对这个国家 的人民生活、名胜古迹和宗教寺庙进行了认真观察和记载。玄奘 仅在戒日王的领土上度过了8年,差不多和戒日王交上了朋 友。不过,此时也正是佛教开始衰落和印度教兴起的时期,加上 戒日王本人一直是印度教湿婆神的皈依者并未改信佛教,婆罗 门的印度教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公元8世纪初,南亚次大陆又 成为阿拉伯伊斯兰入侵者的“狩猎场”。印度再一次陷入长达 500年的异族统治和内部战乱之中。1206年,苏丹穆斯林政权在 德里建立,印度再度统一。这个帝国存在了 200余年后,于1413 年解体,印度重又陷人分崩离析的战乱之中。1525年,莫卧儿人 帖木尔(从母系方面讲也是成吉思汗的孙子)的后裔巴布尔率领 军队由阿富汗攻人印度,并于次年占领德里,稍后又征服了北印 度大部分地区。从此,印度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最后一个封建 王朝——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
在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内修朝政,外
事征服,其疆域面积扩大到西起俾路支、信德,东至阿萨姆和孟加 拉的广大地区。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的100年间,莫 卧儿帝国达至极盛。
mmix
从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到雅利安人入侵这几百年的历史,尽时 有零星的考古学报道,但基本上模糊不清。印度的历史从吠时代 开始才有文献记录,部分原因是,雅利安人迁入印度后,过了大约 1000年才有文字体系;而主要原因则在于,这种文明和哲学特别 强调无时间性的重要,相对忽视一时的事件。“吠陀”原意为知识、 学问,共有四部。“吠陀”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 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 历史。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一部,其编纂年代大 约在公元前12至公元前9世纪,有些诗句可能更早,其上限可 推至公元前14世纪初,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之际;其余三 部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因成书较晚,约 在公元前9至公元前6世纪间,通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 生的时期,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森林书》 和《奥义书》。
在解释吠陀的文献中,《奥义书》确立了一种怀疑主义和大
胆思考的传统,内容驳杂,思想不拘一格。但其主要观念是唯心 主义一元论和泛神论思想。它承认世界的灵魂梵天是最高存在; 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灵魂可以轮回转世;与绝对存在物融为一 体,才能解脱轮回,并得到安定——即梵我一致。一个人立身行



事只有毫不计较得失,完全不考虑功过是否会有报应,才能摆脱 迫使他转世的枷锁。尽管浬槃境界对大多数人来说遥遥无期,但 虔信者在人世有生之年即可达到。
早期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解体,并向阶级社 会迈进的历史。这一时代,农业已逐渐取代畜牧业变成主要生产 部门,种植大麦、小麦等等,但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相当 重要地位。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铁在后期已稀疏出现。交换 也已产生,大概以金属或装饰品作交换媒介。雅利安人依旧保持 氏族部落组织和种种会议,比较重要的会议是:“萨巴”即长老大 会和“萨米提”即部落成员会议。这两个会议和军事首领构成了 雅利安军事民主权力机构的要素。这时,私有制也已逐渐产生, 并开始出现了等级划分的现象。
雅利安人已分布于整个恒河流域以至纳巴达河流域,而不 像早期那样仅仅活动于印度河上中游,以及恒河上游小块地域, 后期吠陀时代、社会发展复杂多变,铁器已推广使用,农业有了 一定程度的发展,劳动分工大大加强。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交换的 发展,商业开始兴起。商人们往来于各地,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兼 用以物易物和付偿购物两种方法。高利贷已经出现。在所有社会 关系的变化中,奴隶制的发展最为突出。奴隶主要是雅利安各部 族之间的战俘,既有异族也有本族,大量奴隶的出现,为国家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
雅利安人的老家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他们过着半牧 半农的生活,社会组织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既无城市,亦无文 字,养马而不食鱼,同印度河的城市文明判然有别。当他们进人 印度时,自然遇到本地居民顽强的抵抗,人侵经历了很长时间, 先后延续几百年。由于印度文明已处衰微阶段,雅利安人的入侵 总的说来是成功的。他们将土著居民称为达萨(即敌人),并贬之 为黑皮肤扁鼻子的丑类,后来达萨即与贱奴同义。
到了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阶级矛盾的发展,以前的军事民主 制机构逐渐变成了国家。军事首领罗阖摇身一变而成为世袭君 主,他依靠贵族和官吏的辅佐来统治国家,并逐渐神圣化。但是, 国王是因某种需要而选出来的,因此必须遵守法律,不得独断专 行。国王加冕时必须宣誓忠于法律。关于国家形成的具体过程因 缺乏史料而无法深人了解。这些最初形成的国家是以部落的某 一中心城堡为基地而建立起来的,因规模较小,故称为城邦。到 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已有了 20几个城邦国家, 主要如犍陀罗、俱卢、迦尸、居萨罗等,这样便开始了印度历史上 的列国时代。
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印度形成了 两种日后成为其民族特色的体制,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印度的种姓制度源于一首神圣的颂诗,诗中把社会分为四 个等级,或称瓦尔纳,这是由出身而定的。最高等级为婆罗门、僧 侣、教师和学者;其次为武士,也称为刹帝利;然后是包括农民和 商人的吠舍;最底层为首陀罗,他们是为以上三个种姓服务的。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贱民,凡对于其他人来说甚为肮脏的工作 都交给他们去干。这项制度影响了许多印度教徒的生活。举例来 说,宗教规定禁止不同种姓间通婚,低种姓的人做的食品被人视 为不干净的,作为一项原则,不同等级的人不能从事提供给其他 种姓的各种职业,若有违反此禁忌者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那就 是被开除出自己所在的种姓。
吠陀时代的瓦尔那,原指不同人种和社会集团,后来逐渐用 来表示社会等级。印度瓦尔那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 吠舍、首陀罗。国家形成之后,划分更趋严格。婆罗门作为第一等 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 对婆罗门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祖的氏族贵族组 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 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 权,也参与执政,常作为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 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 剥削收人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人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 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 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刹帝利作为第二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 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 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 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 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 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 量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战争掠夺物 和国家收人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三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 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
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 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发家致富之人,甚 至从事高利贷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 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 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 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 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 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 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 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四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 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 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 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 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 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 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种姓 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 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基本上还是一种简单的 自然崇拜。他们既畏惧自然的威力,又不得不依靠自然的恩惠, 于是把各种自然现象想像为人格之神,以献祭和祈祷方式求神 消灾赐福。早期祭扫比较简单,也不存在比较抽象的宗教哲理。 这种简单的宗教,到后期吠陀时代逐渐发展成为有完整体系的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 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 其他一切皆为虚幻。婆罗门开始以一种统辖万物的梵天神性 说,包揽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罗门教义提高到垄断精神世界的 统治地位,同时也把解释、宣传这一教义的婆罗门祭司僧侣,崇 奉为人间的最高等级。
列国时代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初,已初步形成16 大国,史称列国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末、孔雀王朝 兴起之时。从古代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列国时代处于由小国进 人大国的阶段,是社会经济相对发展的结果,但因印度地域辽 阔,情况复杂,较晚才实现大国统一的局面。在列国时代后期, 摩揭陀国在恒河流域中部称霸,逐渐兼并四邻,才开始走上统一 北印度的道路。16大国中势力强大的城市多为各国首都,当时 繁华一时的名城如王舍城、华氏城、舍卫城、波罗奈、吠舍厘以及 西北部的坦叉始罗城等。在政治体制上,列国中绝大多数是国 王当政,也有个别国家实行贵族共和制,如佛经提到的跋柢国 “数相集会,讲议正事”。这种贵族共和制的另一特色是,首领仍 称国王,但由属于刹帝利瓦尔那的贵族会议选举而不世袭。另 一方面,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发展是专制王权的不断壮大,例如摩 揭陀国通过多年征战,瓶沙王(约公元前544 ~公元前493年在 位)治下村镇八万,国土大增。



列国时代,恒河中下游经济最为发达,城市众多,工商业兴 盛。当时铁器已普遍使用,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大有提高;手工 业分工细密,产品技艺专精。佛经中所记手工匠人即有丨8种之 多,金银珠宝、香料香水、精纺纱麻等印度传统工艺品蜚声国外, 交易频繁。因此,在繁荣的国内市场之外,印度还有活跃的海外 贸易,与斯里兰卡、缅甸和西亚有海运联系,由键陀罗经阿富汗 则可北通中亚、西连波斯。各种商业活动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发 展的程度,它与王权壮大相辅而行,给以种姓制度为支柱的等级 关系猛烈冲击。王权壮大使刹帝利的财富和势力急剧增强,更不 能容忍婆罗门以第一等级凌驾其上;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吠舍中 的工商业者日趋富有,他们也成为腰缠万贯的奴隶主,自然也不 满婆罗门特权。另一方面,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状况却日 趋下降,饥寒交迫、备受歧视,在暴虐的国王统治下更是朝不保夕,因此列国时代也是各种矛盾尖锐集中的苦难之世,人民的反 抗此起彼伏。

孔雀帝国的兴衰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人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 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 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 传在印度形成了 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4 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人 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 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 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 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 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 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 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人分裂。公 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列国时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东移,印度河 流域的西北部已失去重要意义。公元前6世纪,波斯曾征服这一 地区。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又征服这一地区。与此同时,东方的恒河流域则在摩揭陀的难陀王朝统治下统一起 来。难陀王朝已初具帝国规模,并且准备了向印度河流域推进的 力量,但这一进程被亚历山大的入侵所打断从此北印度政局动 荡不安,人民起义时有发生。大约公元前324年,旃荼罗笈多在 西北印度自立为王,而后向东攻占摩揭陀首都华氏城,推翻难陀 王朝统治。随着马其顿驻军的撤离,整个北印度在旃荼罗笈多的 统治下基本统一。旃荼罗笈多利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统治 者,因其出身于豢养孔雀的家族,故此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定 都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 征讨,除南印度一部分以外,悉人孔雀帝国版图。至此,孔雀帝国 疆域广大,幅员辽阔。
阿育王用武力扩展了帝国疆域后,帝国内不同地域和不同 部落之间差别很大,种姓之间矛盾严重,各种教派之间斗争激 烈。为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对帝国臣民的精神统治,阿育王急需 一种超出各教派之上、又能为各派都接受的宗教主张,以确立趋 同意识。因此,帝国建立后,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宣扬仁爱和慈 悲;鼓吹宗教宽容和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由于帝国已经 建立,暴力已不重要,他还大力倡导非暴力。可见,阿育王的圣法 不仅是一教政策,而且也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国策。君主专制的孔 雀帝国,国王是最高行政代表,最高军事统帅,还亲自处理重大 司法案件,国王开始被神化。其手下官员大体可分三类,一类主 管地方事务,一类主管城市,一类主管军事。孔雀帝国对地方实 行分省统治,但是还不严密。阿育王时期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 代,但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基础,在繁荣的表面下暗藏着波涛汹涌的危机。
孔雀帝国幅员广大,边远地区仍存在氏族部落制度,部落的 首长仅向帝国国王称臣纳贡,而境内的赋税则由他们自行征 收。至于恒河流域中心地区的土地关系,则有如下几种:王室所 有并直接控制的土地;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农村公社占有土 地。王室的土地中,除部分荒地、森林、矿山外,主要为王室农庄, 使用奴隶、雇工与囚徒进行劳动,还有铁、木匠等维修人员。这是 直接供宫廷消费的奴隶制农庄,有时王室农庄还有剩余的土地 出租。奴隶主贵族和寺庙所占有的土地也有不同类型。一种是国 王赐给各级军政官吏、婆罗门贵族和佛教僧侣的征税地;另一种 是从王室所有地中授予各级税收官吏、主管人员的服役份地,他 们无权出卖、转让或抵押,采用奴隶或雇工经营;第三种是由国 王或奴隶主赠与婆罗门或佛教僧侣的土地。在农村公社所有地 中,村长由国家任命,另有税吏管理赋税、户口等事宜。水利灌溉 系统、牧场和森林由全村共同使用,土地的主体部分作为份地归 各家耕种,基本上成为私产。
孔雀帝国时,奴隶制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首先,雅利安人沦 为奴隶的现象受到限制。如果一个雅利安孩子的亲属把他出卖 或抵押为奴隶,那么就要按孩子所属种姓的高低,给其亲属以不 同的处罚。再则,奴隶地位有所改善。孔雀王朝时期,奴隶制度发 展到最高点,同时也开始走向衰落。而种姓制度也面临各种危 机:由于不能适应阶级分化的新情况而受到广泛抨击;阿育王时 期,因其不利于帝国统一而受到抑制;帝国解体时期,因其不便 容纳外来民族而遭外来民族的拒绝。为摆脱危机,婆罗门法律文 献对种姓制度作了新的补充和解释:四大种姓仍然是种姓制度 的基础,但同时承认“杂种姓”的存在。奴隶制的阶级关系日趋弱 化,而种姓间的等级却更加森严,这是古代印度社会没落时期值 得注意的特点。
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末代皇帝被其将军所杀,建立了巽加王朝。此时摩揭陀已失去昔日强盛,其统治范围主要为恒河流 域中下游。公元前75年,巽加王朝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弑,甘婆王朝建立。新王朝很不稳定,4个国王共统治了 45年。公元前 30年,甘婆王朝为南印度的安德罗所灭。安德罗是南印度的一 强国,它对遥远北方的统治为时不长。摩揭陀的历史,从甘婆王 朝灭亡后,直到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兴起时止,310年的史实模 糊不清。孔雀帝国灭亡后的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 的大夏,而后又有安息和塞种人的人侵。1世纪起,纵横中亚、南 亚。这个帝国兴盛一时,3世纪时分裂为若干小公国。4世纪,东 印度笈多帝国兴起后,贵霜在印度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 的统治之下。与孔雀帝国瓦解同时,奴隶制亦日益解体,封建因 素开始萌芽,到笈多王朝时期,印度封建社会已基本形成。

伟大的阿育王

到大约公元前600年时,恒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许多城镇。北 印度分为16个小国,它们最后统一成一个被称作“摩揭陀”的天 国。摩揭陀国国王旃陀罗笈多·摩里建立了孔雀王朝,他于公元 前321年登上王位。他的孙子阿育王最后统一了整个印度。
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是位于恒河岸边的一个大都市。阿育王成为一个佛教徒后,对于民众应该如何生活和处世形成了 自己的观点,并把这套理念制定成法制来指导人民。他的信仰和 法律被刻在印度各地的岩壁和石柱上。从这些散布很广的石碑 我们能够看到在孔雀王朝统治的顶峰时期,阿育王统治着多么 辽阔的国土。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 称为“无忧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 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 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军队。随后,他又推翻 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于他出生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 因此,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亲是帝国的第二代国王宾头沙罗。阿育王只是 宾头沙罗王众多王子中的一个。他从小就特别崇敬佛教始祖释 迦牟尼,喜欢听佛祖如何经过许多肉体和内心的痛苦终于成佛 的故事。他对他的兄弟们说:佛教可以教人消灭个人欲望,使人 安分守己,这对治理国家很有用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 和公主们进行了残酷的内战,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阿育k和长兄 之间的战争。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 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夺取了王位,但直到称王后的第四 年,阿育王才举行正式的登基典礼(灌顶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 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最大规模的扩张是对羯陵伽的远征。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拥有步兵六万,骑兵一 万,战象几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 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 举行登基典礼后的第八年(约公元前262年)开始向羯陵伽大举 进犯。最后羯陵伽国被他征服,被俘虏的羯陵伽人有15万人,被 杀的有10万人。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羯陵伽战争结束不久,阿 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的长谈。最后,在他的感召 下,阪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
成为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 到十分后悔。他曾经发布过一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 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 他又一次向全国的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 是“法的声音”。今后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 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将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 高僧。
阿育王所说的“法”,就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 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想。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信仰佛 法,重要的在于行动。一个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参加了多少次 佛教的仪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家庭作为人生的基点,首先在 家庭中体现他所说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从父亲,尊崇老师和 长辈;对亲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对待仆人和贫苦的人要乐善好 施;对待动物要仁慈,不能滥杀。
阿育王首先以身作则。他宣布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 娱乐,不允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廷里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 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 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 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 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 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印度公主在去锡兰 (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 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这棵菩提树在 锡兰一直生长到今天。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 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如扩大 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 里,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 著作里,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 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就连我国的宁波,还曾经有过阿 育王寺,说明阿育王在中国也是有影响的。佛教的创始当然应该 归功于释迦牟尼,但它的大规模的传播,则要归功于阿育王。
阿育王在印度到处树立石柱,柱上刻着帝国的法律及其佛 教信仰的具体内容。

贵霜帝国

贵霜是大月氏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初,大月氏居于中国的 西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随牲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势力很强。约 公元前165年为匈奴所败,其首领被杀,匈奴的单于以其头为饮 器。大月氏败后,西经天山北路,至锡尔河北岸,逐塞种人据其 地,后又为乌孙所败,迁至阿姆河,在这里征服了大夏,控制了整 个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在阿姆河以北的粟特地方建都。大夏地 区,不仅土地富饶,农业发达,而且地处中西要道,商业也很繁 盛。著名的丝绸之路就通过这里。大月氏人迁居大夏后,逐渐从 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 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 大月氏的辖境分为五个侯国,即所谓“五部翕侯”,贵霜是其中之一。
公元1世纪初,贵霜翕侯丘就卻(即库久拉·卡德斐塞斯,其 统治年代约为公元15 ~ 65年)打败了其他四部翕侯,自立为王, 国号贵霜,这标志着大月氏统一国家的形成。贵霜王国建立后, 不断向外扩张,曾侵安息,取高附(喀布尔),灭濮达(乾陀罗)和 渰宾(克什米尔)。丘就卻死后,其子阎膏珍继位(即维马·卡德 斐塞斯,约公元65 ~ 75年)。在阎膏珍统治时代,贵霜进一步侵 入印度,占领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这样,在贵霜势力所到之 处,在那里的大夏·希腊人、安息人和塞种人所统治的一些小国, 都被吞并。从此贵霜日益强大起来。
贵霜的极盛时代是迦腻色伽统治时代(约公元78 ~ 101年 或102年)。这一时期,贵霜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其势力已达到恒河的中游地区。传说迦腻色伽曾对沙祇城和华氏城进行过远 征。通过迦腻色伽多年的对外扩张,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 的庞大帝国。其领土的范围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直到波 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区,形成为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 的四大帝国之一。帝国的首都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 白沙瓦)。由于帝国中心的南移,使富楼沙成为周围达40余里的 “城郭端直,民户殷多”的大城市。
迦腻色伽崇信佛教,他在首都建立起极其壮丽的寺院和佛 塔。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巡礼印度时曾亲眼看到过这些雄伟的建 筑物。他慨叹地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
迦腻色伽保护学术。在他的宫廷里有著名的佛教哲学家马 鸣、胁尊者和世友,还有著名的医生阇罗迦和著名的建筑师阿基西劳斯。后者即为富楼沙所建的大佛塔的希腊建筑师。
在迦腻色伽时期,传说在迦湿弥罗(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 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 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当东印度佛教 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 心。
迦腻色伽虽然崇信佛教,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在他的钱币 的背面可以看到希腊的、苏美尔的、埃兰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 像。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宗教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反 映了他所统治的帝国是广大的。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之间 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迦腻色伽的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帝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 传说迦腻色伽就是在人民起义中被杀死的。迦腻色伽死后,贵霜 的盛世已经过去,其版图日削。以后贵霜的王位先后由瓦西什伽胡维什伽所继承。胡维什伽(约公元106 ~ 138年)也是一个佛 教的保护者。他曾在摩头罗建立起一座辉煌的寺院。但他对其他 宗教也采取宽容的态度。胡维什伽的共治者和继承者为迦腻色 伽二世。他曾效仿同时代的罗马皇帝采用了 t岂撒的尊号。继之为 王的是婆苏提婆(约公元145 ~ 176年)。他的名字是纯印度人的 名字,崇信湿婆神。这些情况表明,贵霜族已接受了来自东西方 各族文化的影响。
贵霜政权在婆苏提婆死后,日益衰落。至公元3世纪已分裂 为若干小的公国,其年代和历史是非常模糊的。这时西亚的萨珊 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益削。至 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这时 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 下。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公元5世纪)不 断受到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 国,一般认为在公元425年为白匈奴所灭。

强大的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的崛起,开启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文明的帷幕。3世 纪以后,强盛一时的贵霜帝国渐趋衰败,国势日蹙。南亚次大陆 北部脱离贵霜统治,分裂为诸多小国。4世纪初,位于恒河流域 中游的摩揭陀地区的小邦笈多的实力逐渐强盛。旃陀罗笈多一世,通过与著名的犁车部族联姻,继承了华氏城一带的统治权。 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其辖地大约为今曰比 哈尔、孟加拉及北方邦一带。笈多王朝第二代君主沙摩陀罗笈多 开始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他一生戎马倥偬,西征、东进、南下,百 战百胜,征服了整个北印度地区,甚至南印度的大国帕拉瓦王国 也慑于其威势,纳贡臣服。沙摩陀罗笈多不仅惯于沙场征战,而 且也擅长文治,他秉持宗教宽容政策,奖掖学术,提倡文化,有 “诗人国王”之雅称,可谓是一代文武兼备的伟大君主。
380年,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史称“超日王”,在其统治期间,笈多王朝国势达及鼎盛。他集中国力,继 续拓展国土,西至阿拉伯海,南抵德干高原,控制了北印度东西 海岸的繁荣城市和港口,并迁都华氏城。笈多王朝建立起中央集 权统治体制,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辖县。各地总督多由王子 或其他皇亲担任。整个王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宗教 宽容。中国东晋名僧法显曾在超日王时代为寻法求经,周游次大 陆各地,据见闻著成《佛国记》,记载了当时北印度文化、政治、经 济等各种繁荣状况。
进人5世纪之后,笈多王朝内乱时起,外患不断,尤其是北 方白匈奴的人侵,对笈多王朝构成了长久而严重的军事威胁。塞健陀笈多在位时(455 ~467年),笈多王朝尚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待至5世纪末年,白匈奴人已成为不可抵御的力量,大举涌 入北印度。
6世纪初,白匈奴人占领了克什米尔、旁遮普、北方 邦、中央邦等地。同时,南印度的维卡特卡王国也不断向北方进 攻。笈多王国内部诸小邦纷纷自立,陷人分裂混战之中。
6世纪中叶,这些国家在萨珊波斯和突厥人的联合夹击下灭亡。
六七世纪之交,北印度小国林立,争战不已,处于纷争动荡 之中。其中较强者有位于朱木拿河、恒河流域的坦尼沙王国、恒 河中游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孟加拉的高达王国和印度中 部地区的摩腊婆王国。四国中,前两者和后两者分别结成两个敌 对的政治军事集团。

威风八面的戒曰王

606年,易利沙·伐弹那继承坦尼沙王位,史称“戒日王”。 即位之后,戒日王便亲率大军“自西向东,征战不臣”,历经6年 兵不释甲、象不卸鞍的连续征战,终于征服了北印度诸国。612 年,戒日王将坦尼沙与穆里克合并,建戒日帝国,定都曲女城。有 关戒日帝国的社会状况,中国唐朝著名高僧玄奘在旅游记《大唐 西域记》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戒日帝国的统一与强大只是相对 而言,所谓“帝国”,实际上只是由诸多臣服纳贡的邦国组成的松 散政治联盟。身为盟主的戒日王,对数10个处于半独立状态的 藩邦采取了如下策略.·一是以“象军6万,马军10万,步军5万” 组成的庞大军队相震慑,他经常巡视各地,营帐所至,众官相随; 二是经常作出一些必要的妥协,以羁縻地方。戒日王晚年,中央权 势十分软弱,地方割据之势愈益强炽。647年,戒日王病故,身后无 嗣,王位由大臣阿罗那顺僧夺,地方王公纷纷自立,帝国全面解 体。

南北对峙时代

7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的数百年间,印度次大陆一直处于分 裂局面。西北地区一些小邦相互攻伐,忽盛忽衰。有些小邦王族自 称“拉其普特”(意为王孙贵族)。这些拉其普特小邦往往保有氏族 部落的军事组织,势力颇大,割地自雄。其中较强者有8世纪兴起 的补罗提诃罗王,占有曲女城,夺得恒河中游大片土地,10世纪 初,为势力最盛时代,11世纪被人侵的穆斯林所灭。此外,次大陆 西部的安西尔瓦拉王朝,孟加拉地区巴拉王朝也都曾称雄一时。
中古时代,南印度的分裂局面更甚,从未出现过比较稳定的 统一政权。3世纪之后,德干高原中部曾有一个与北方笈多帝国 并立对峙的维卡王国,6世纪初亡国。德干高原东南部则有延续数百年的帕拉瓦王国,9世纪中叶灭亡。6世纪中叶之后,在维卡王国故地又兴起遮娄其王国,曾与戒日帝国争锋,一度占有德干 高原大部地区。8世纪中叶,新兴的拉什特拉库特王国灭除遮娄其,称霸高原达两个世纪。此外,在次大陆最南端尚有朱罗王国潘地亚王国哲罗王国等。

莫卧儿王朝

1526 ~ 1858年统治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 封建王朝。1526年,中亚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后裔巴布尔人侵 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战役中战胜洛迪苏丹,宣布为印度斯坦 皇帝,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开始。之后,巴布尔又经过 1527年的坎努战役和1529年的戈格拉战役,统一了北印度。 153〇年,胡马雍继位(1530 ~ 1556年)。1540年,胡马雍在曲女




城战役中为比哈尔阿富□酋长舍尔沙击败,流亡波斯和阿富汗, 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暂告中断。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 平原,占领德里和亚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 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 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 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 经济的向前发展。到查罕(1605 ~ 1627年在位)和沙·贾汉 (1628 ~ 1658年在位)时代,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 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 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 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 割据,莫卧儿帝国陷于四分五裂。1740 ~ 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 卧儿皇帝先后成为人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马拉特封建 王公的傀儡,莫卧儿王朝名存实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 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 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莫卧儿王朝通过阿克巴的内政改革,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 央集权的军事官僚政治体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由4名重要 的大臣辅助。他们是握军事的“米尔·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 的“德尔·乌斯-苏杜尔”,掌握财政、税务的“迪万”,管理工厂、 仓库的“米尔·萨曼”。此外,还有私人秘书等重要官员。仍保留 宰相“瓦齐尔”的职位,但无实权。全国划分为15个“苏巴”(即 省,奥朗则布时扩大到21个)。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称“苏巴达尔” 或“纳瓦布”,有4名重要官员协助工作。各省的财政、税务和民 事审判官“迪万”名义上由省督管辖,实际上起中央政府监视省 督的作用。“帕尔加纳”(县)是农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长为 “阿米勒”。省与县之间设置管辖若干县的“萨尔卡尔”(专区),由 执行军事、行政、司法和警备任务的长官“福吉达尔”主管,他在贾 吉尔达尔征收田赋时提供军事支持,镇压农民。莫卧儿王朝的行 政制度实行军事化。从阿克巴开始,将所有文武官吏分为38级, 按军事方式编制,其俸禄按品级高低领有大小不等的贾吉尔—— 军事封建领地。
莫卧儿时期有3种土地占有形式,即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 贾吉尔达尔的非世袭领地——贾吉尔和柴明达尔制度的世袭领 地。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亚 格拉地区。其收人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宫廷官员和卫队。
贾吉尔制度早在德里苏丹国家时期就已实施,那时称“伊克 塔”。16 ~ 17世纪中叶,贾吉尔成为莫卧儿印度土地占有的基本 形式。在查罕杰统治时,贾吉尔约占全国耕地的70%,贾吉尔的 持有者称贾吉尔达尔。17世纪屮叶,莫卧儿印度共有8210个贾 吉尔达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全国各地,上层68个,由王子和 贵族组成,中层587个,下层7555个。他们彼此之间无隶属关 系。贾吉尔达尔对其贾吉尔没有所有权,只有征收规定的田赋和 名义上非法实际上合法的各种杂税的权利。贾吉尔达尔持有贾 吉尔必须以服军役为条件。贾吉尔是非世袭的,甚至是非终身 的。但是到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贾吉尔同柴明达尔制领地渐趋一 致。



莫卧儿社会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中商品生产扩大,出现 商品粮和棉花、生丝、蓝靛、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产区,产品 远销欧亚市场。
莫卧儿时期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主要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 平超过当时欧洲先进国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经 济的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大型官营作坊的优质产品主要为满足 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 包买商通过预付款项、提供原料并收购其产品等手段来控制手 工业者的小型作坊的生产,但尚未出现先进的工场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和外贸的发展。16 ~ 18世纪印度 的一些主要城市虽仍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和贵族的消费基 地,但已开始起着工商业中心的作用。德里、亚格拉、拉合尔、阿 默达巴德的城市规模可与当时北京、巴黎、伦敦相比。活跃的商 业贸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区的闭塞隔绝状态。沿着陆路和水路商 道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国内市场。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则是对外贸 易最发达的地区,商船往来欧亚非各地及中国。商品经济和货币 交换的发展促使商人资本的兴起。拥有雄厚货币资本的钱商在 各大城市开设钱庄、银行,经营存放款业务。发行期票和汇票。财 力雄厚的班尼亚商人种姓充当皇室、贵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 财政金融经纪人。但印度这时期的商业资本尚未转化为资本主 义性质的产业资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