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就是Sir的春运。 你已经在家开启吃吃喝喝模式,吃饱了上电影院解解乏。 大年初一,Sir也上电影院……加班来了。 放心,春节期间Sir会为你全程陪跑。 一部一部来。 头一天,当然要从最重磅的说起—— 《疯狂的外星人》 4亿开局,领跑所有春节档新片。 阵容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把《外星人 》当作合家欢首选—— 宁浩、黄渤、沈腾。 外加一个暗中扮演外星人的徐峥。 爆笑+草根。 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更别说,“疯狂”系列两部口碑爆棚前作,让观众产生的超高期待。 那么成片究竟如何? 来验—— 《疯狂》回魂 从“石头”,到“赛车”,再到“外星人”。 疯狂宇宙在扩大。 同样,是把一个大命题,塞进了小故事。 一开场,就足够吓人。 宇宙,太空,人类与星际文明。 但如此宏大的电影开头,却把故事场地,落在了一个中国破败的游乐场里。 和外星人正面交锋的,不是人类舰队。 而是没落的猴戏继承人,和一个寒碜的酒贩子。 故事听上去天外飞仙,但你仍然能够看到种种“疯狂”的色彩。 比如,弄巧成拙的“professional”。 《石头》的香港职业杀手,屡次被笨贼截胡。 《赛车》的台湾黑帮,被当成殡葬业服务人员。 《外星人》中则是C国(美国)特工,被中国的山寨景观骗得满世界团团转。 宁浩仍然擅长在洋与土的错位中,寻找荒诞和讽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港台流行文化也是内陆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 还有雷打不动的“奸商”。 《石头》是房地产,《赛车》是壮阳药,《外星人》就成了故弄玄虚的药酒。 每一种商品,都是当下社会某种焦虑的缩影—— 既吸引着你,又刺痛着你。 三部电影,通过一个啼笑皆非的小人物勾连起来,《石头》里的黑皮,《赛车》里的耿浩。 是的,宁浩还是那个熟悉的宁浩,黄渤还是那个熟悉的黄渤。 但你仍然能从《外星人》中听出变奏。 来自于更直接地挑明了—— 装逼遭雷劈 宁浩电影里的惨角色,一向喜欢装。 装,是他们的原罪。 装逼为什么就让人看不顺眼? 在《外星人》里,宁浩给出了更明确的解释—— 我们所逆反的,是那条鄙视链。
外星人自以为高人一等,一转眼,流落到耿浩的后院被当猴训练,吃尽苦头。 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结果被世界之窗的假景,引到全世界各地遛弯,费心费力地跋涉,结果一无所获。 耿浩驯猴,各种打骂、严苛。 但最终呢? 片中有两个意味深长的笑点—— 一是外星人逃跑时,熟练地运用各种训练出的猴戏本事,走街串巷; 二是外星人恢复能力,耿浩和大飞想逃跑,却被自己搭的铁丝网困住。 你看—— 所有人对猴的“驯”,最终都将化为自讨苦吃。 所以说,鄙视链并不是一条单行线。 就像一种中国的传统游戏—— 棒子打虎,虎吃鸡,鸡啄虫。 虫就最弱小了吗? 不,反过来虫又可以啃噬打虎的棒子。 电影中的鄙视链是:外星人>西方人>中国人>猴。 但谁也别看不起谁,因为规则随时逆转。 除了草根的视角,歧视的隐喻之外,Sir觉得这部电影,还有一层深刻—— 驯化。 看过电影,很多人都会说,“巴甫洛夫效应”。 指长期的驯化会让动物产生应激反应。 但放在电影里,没这么简单。 因为驯化是双向的—— 在领事馆外,耿浩与大飞决裂,在兄弟和猴之间,选择了猴。 是真的离开它吃不了饭么? 并不是。 把自己装进了耍猴人的套子里出不来的他,才是被“驯化”得最成功的那个。 宁浩通过电影中这条荒诞的鄙视逻辑,重新阐释了他对草根精神的理解—— 从根本上否认,一个人(阶级)可以站在另一个人(阶级)头上拉屎。 草莽宁浩 电影里的一个重要元素—— 酒。 正值春节,想必很多毒饭们都很难从酒桌上全身而退。 但这种让人深恶痛绝的酒桌文化,跨越天南海北,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电影里,不论是让外星人倒酒,喝酒,还是把他泡酒。 耿浩和大飞,用中国特色的方式,搞定了西方人都没有做到的事。 这不就是一种反向文化输出? 荒唐,可笑,也悲凉。 再说说世界公园里的假景观。 这样的魔幻现实,曾经被贾樟柯捕捉过一次。 电影《世界》,注意背后的“小曼哈顿” 当我们嘲笑美国特工被骗得满世界跑的时候,是否再想一想—— 为什么会有世界公园这种中国特有的景点? 其实过去受限于贫穷,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机会去国外,但按耐不住想要触碰世界的心。 所以才有“造一个假景聊以自慰”的风气。 正因为有这种反讽与自嘲在,所以Sir不同意说《外星人》是星际版“战狼”—— 电影中一句调侃的“犯我地球者,虽远必诛”就已经能说明问题。 还有人会质问,那《外星人》中把美国特工拍得那么蠢,是不是一种民族主义的阿Q精神?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Sir想提醒一点—— 你是否留意到了宁浩的电影中,警察的角色始终处于失语的状态。 《疯狂的石头》,警察最后时刻才到场;《疯狂的赛车》,罪犯自己将白粉送上门;《无人区》,干脆是一片法外之地。 宁浩始终相信的是江湖的自组织能力,拒绝让一套自上而下的意志扰乱故事的张力。 对于权威的不信任,是电影中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立场。 例如《E.T.外星人》,同样把政府和科学家描绘得又坏又蠢,最终由一群懵懂孩童拯救了和平。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外星人》为什么黑外国特工? 显然,现实决定了,宁浩只能把黑的对象,设定为C国(美国)。 但不变的是他相信—— 权威有权威的虚假和霸道。 草根有草根的朴素和顽强。 《石头》里,郭涛只想守住责任。 《赛车》里,黄渤只想守住对师傅的孝道。 在《外星人》,延续猴戏祖师爷的香火,主题上甚至回到了宁浩的处女作——《香火》。 老实说,这些人坚持的东西,都挺傻的。 但宁浩会让他们能赢到最后。 此外,所有机关算尽的人,都会算了自己性命。 宁浩是聪明的。 他的聪明在于,知道聪明的局限,也能发现老实的价值。 在Sir看来,宁浩从来也是一个老实做电影的人。 电影里,你所见到的猴,所见到的外星人。 大多都是特效。 没错。 就算是完全认不出来,外星人的表情也是由徐峥演出来的。 而在拍摄过程中,最让Sir感慨的,其实是主要的几个演员。 黄渤,作为一个已经和宁浩合作了12年的电影人,为“耿浩”接下这部戏。 但一提这场戏,就是俩字—— 吃苦。 就像开头说的。 耿浩越惨,观众越欢。 所以各种吊,各种飞,倒挂,旋转,像蚂蚱一样,怎么难受怎么来…… Sir发现“耿浩”的谐音是“更好”。 导演宁浩,一个拧巴的处女座。 疯狂系列从《赛车》至今的十年里,面对更加疯狂的社会变化,他变得更加平和宽容。 依旧是着眼小人物的挣扎,但明显又不止于小人物。 喜剧?悲剧?讽刺?隐喻? 随你解读出什么。 重新回到电影,还记得宁浩在采访中提到,和周星驰聊过外星人的形象。 本片里,很多地方都有着对星爷电影的致敬。 比如,耿浩和大飞的那段”我养你啊“的对话。 比如,被附身的欢欢,头戴紧箍咒,肩扛金箍棒的样子。 Sir想说的,大家总是在怀念他过去的经典作品,感慨着情怀落寞和星爷归来。 但真正默默耕耘的国产喜剧人,又什么时候离开过呢? 一边唱情怀已死,一边还在厚古薄今。 到头来,两头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