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月曼清游图》册共有12幅,描绘的是乾隆时期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无论是封面图中的“围炉博古”活动,还是寒夜探梅、闲亭对弈、水阁梳妆...每幅画中的美人们皆戴点翠头饰,造型十分别致亮眼,几乎真实地还原了清宫女子流行的首饰风格。 寒夜探梅 局部 闲亭对弈 局部 水阁梳妆 局部 点翠渊源 “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早在唐代,诗人李峤就已经在诗句中吟咏“点翠”之美。“双鬟绿坠,娇眼横波眉黛翠”,“耳垂云幔斜鬟翠”,所描绘的亦是女子发间“翠翅金雀”的光彩。 清代冷枚笔下头戴点翠的美人,有没有觉得人比花娇? 所谓点翠的翠,就是一种生长在中国福建南部和广东一带的留鸟的羽毛。其背尾和双翼都长着亮蓝色且泛莹光的羽毛,在不同的光线下可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光彩熠熠,富于变化。 福建一带的翠鸟 翠羽是不可多得的装饰材料,因其色彩明艳夺目,又兼光泽流丽,常被用来与珍珠、宝石、黄金累丝镶嵌在一起,制成女子们的首饰。 清代 点翠钿子 高17cm 直径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的点翠源于宋、元的铺翠,更可追溯自更远久的饰翠传统。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样的工艺了。我们从小就听过“买椟还珠”的故事,在嘲笑那个傻傻的买家时,你肯定也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盒子能让人不要珠宝只要包装盒? 其实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这里的“辑以羽翠”就是将很多翠鸟的羽毛点在盒子上作为装饰。 宋元“铺翠”之风十分盛行,史料多有记载。不过也许是因为翠羽难以保存,所以并未有实物留存,只能从画里一睹其风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仁宗、徽宗、钦宗皇后像所绘的凤冠,以青、绿两色翠羽为基调,饰以结珠。 宋仁宗曹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翠”作为专有名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严嵩一家被抄后,专门记录其财产的《天水冰山录》就罗列了不少点翠首饰,如“金厢玉点翠珠宝首饰一副”。明中晚期皇后、藩王妃、士大夫夫人墓葬出土的点翠首饰也不乏其例。最著名的是定陵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棺中出土的四件点翠凤冠。 明代定陵孝端皇后的三龙六凤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 国家博物馆藏 九龙九凤冠细部 点翠工艺在清朝出现高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金工技艺。清代满族女子素有“金头天足”之称,“天足”指不裹脚,而“金头”则是十分重视头饰。贵族妇女更是戴得满头珠翠,并以此为荣。华贵典雅且永不褪色的点翠头饰,便深得宫廷后妃和贵族女子的喜爱,几乎所有的饰品都出现了点翠的身影。 《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裘装对镜(局部),画中人头上所戴即点翠首饰。 除了前文提到的乾隆朝《月曼清游图》,在《雍正十二美人图》中,很多清宫女子们的穿戴也都可见到点翠,足见其风靡。 立持如意 局部 消夏赏蝶 局部 桐荫品茶 局部 点翠清赏 看完了画里的点翠首饰,再对照着现在的清宫遗物,便会发现画家真是十分写实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藏有为数众多的精美清代点翠饰物,从钿子、簪钗、头花、耳环,甚至到团扇、插屏、盆景等其它生活用品,处处翠色,豪华富丽。 点翠凤凰纹头花 铜镀金点翠嵌珠石海棠仙鹤纹头花 金镶珠石点翠簪 银镀金嵌珠双龙点翠长簪 金嵌珠宝点翠盘长式耳环 点翠勾莲寿纹头面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 铜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 现代的清宫剧也时常可以见到这种装饰,比如—— 《甄嬛传》里华妃娘娘的头饰 甄嬛没有这么华贵,所以戴得少点 《如懿传》里的周迅,这点翠钿子戴得太高了 《延禧攻略》里佘诗曼演绎了点翠头花的日常戴法 不过,点翠的这份美丽,甚是残忍。所用的翠羽,要从活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生病的翠鸟也不用,因为色泽不行;且最上等的“绒翠”每只仅能取不到三十片。失了羽毛的鸟儿,只能哀鸣至死。唐代陈子昂就曾为此写:“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关闭,原因是点翠的翠羽鸟毛已经绝市。1958年,北京市文物局曾对出土的定陵凤冠做过修复。而根据色泽筛选,每百只翠鸟可选取五至六只为上品,材料的淘汰比高达95%。如以两件凤冠修复需四百只翠鸟为基数,那么所筛选翠鸟总数接近万只,数量之多完全超乎想象。 现代制作的点翠饰品 据传梅兰芳送给豫剧艺术家马金凤的点翠凤冠(局部) 到现代,由于翠鸟的珍稀与采集手段的残忍,人们开始用烧蓝工艺等取代点翠。影视剧的首饰道具和戏曲人物的点翠头面也大多以点绸代替。点绸技艺与点翠相似,只是原料由翠鸟羽毛变作缎带抽丝。 现在的缎带点绸蝴蝶顶花 但无论做工如何细腻,点绸制品都无法呈现出点翠的色彩和光泽变化。点翠奢侈又透着残酷的美丽,就遗留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可以从藏品遗珍和画作里,想象旧时绽放在女子发首间光华夺目的青翠碧蓝之色,将她们的乌发云鬓、红粉香腮映衬得更加娇艳。 清代 仕女图 局部 绢本设色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