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溶解”

 啊鲁通 2019-02-06

小伙伴们每天就经历溶解过程,但真的了解吗。今天小蓝更新一下什么是溶解

小蓝建了有机化学交流微信群,已有7000多名小伙伴参与,点击这里,马上加入


溶解定义

溶解本来表示固体或气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同时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一种过程。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描述液体状态的一些物质之间的混合,金与铜、铜与镍等许多金属以原子状态相混合的所谓合金也应看成是一种溶解现象。所以严格地说,只要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组成一个相的过程就可以称为溶解,生成的相称为溶液。一般在一个相中应呈均匀状态,其构成成分的物质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原子状态相互混合。

影响溶解的因素

溶解过程比较复杂,有的物质在溶剂中可以以任何比例进行溶解,有的部分溶解,有的则不溶。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其影响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与溶解过程有关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 相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与不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范德华引力)

  • 分子的极性引起的分子缔合程度

  • 分子复合物的生成

  • 溶剂化作用

  • 溶剂、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 溶解活性基团的种类和数目

化学组成类似的物质相互容易溶解,极性溶剂容易溶解极性物质,非极性溶剂容易溶解非极性物质。例如,水、甲醇和乙酸彼此之间可以互溶;苯、甲苯和乙醚之间也容易互溶,但水与苯,甲醇与苯则不能自由混溶。而且在水或甲醇中易溶的物质难溶于苯或乙醚;反之在苯或乙醚中易溶的却难溶于水或甲醇。这些现象可以用分子的极性或者分子缔合程度大小进行判断。纤维素衍生物易溶于酮、有机酸、酯、醚类等溶剂,这是由于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这类溶剂中氧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的纤维素衍生物在纯溶剂中不溶,但可溶于混合溶剂。例如硝化纤维素能溶于醇、醚混合溶剂;三乙酸纤维素溶于二氯乙烷、甲醇混合溶剂。这可能是由于在溶剂之间,溶质与溶剂之间生成分子复合物,或者发生溶剂化作用的结果。总之,溶解过程能够发生,其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应低于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才有可能实现。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多少,彼此间存在着相对量的关系,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表示。

质量分数 即混合物中某一物质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符号为ω。

 体积分数 通常用于表示溶质为液体的溶液浓度,符号为φ

物质的量的浓度 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或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符 号 为 C。

摩尔分数 溶液中某一组分 ( 溶质或溶剂)的摩尔分数,是指该组分的摩尔数与溶液中各组分的总摩尔数的比值。

 


本文整理自溶剂手册,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