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天写作成长营”|过年啦!快和初初继续美妙的写作之旅吧!

 xxjjsdt 2019-02-06

锣鼓喧天鞭炮鸣

大年初一

初初给小伙伴们拜年啦

祝大朋友们大吉大利,生活美满

小朋友们学业有成,更上一层楼


“七天写作成长营”进行到第八天

已经有第一波童鞋七天打卡成功喽

初初表示佩服

希望你们从此养成坚持写的好习惯!


而且我们还新增了“最佳人气奖”

奖品是丁立梅签名图书和

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精华本

欢迎大家给喜爱的选手点赞

小伙伴们~加油写吧!


指间的爱

江苏省淮安市曙光双语学校

秦夏

 

印象中的父亲脸上极少呈现笑容。


我一直很害怕父亲那张铁青的脸,眼神是寒的,就像一把刀子剜着我的心,总让我要不禁打些寒颤。


是个雪天,老家的雪很厚,人踩在上面发出“咯吱”的响声,挠得人心痒痒。父亲带着我去镇上的卫生所拿感冒药。


几处结了冰的地面很滑,我双手插进口袋,低着头跟在父亲后面走着,一不留神,摔了个跟头。


周边的夜漆黑,风在呼啸,似乎在嘲笑着我此刻的狼狈。


“快站起来。”父亲冰冷的声音伴着凛冽的寒风钻进了我的心里,我打了个哆嗦。尽管是在黑暗中,但我似乎仍能看到父亲那张冷漠的面庞。我只能带着一腔的委屈和不平慢慢站了起来,掸掸身上的不知是雪还是水,咽下一肚子的不甘,继续跟着父亲,走在被黑夜完全吞噬了的小路上。


“牵着我的手走。”父亲伸出他的右手,语气却依旧冰冷。我愣了愣,继而他温热的大手覆上我冰冷的小手,带我穿过无边黑夜,温暖带着感动与踏实,在我的心间铺洒开来。


我猛然忆起小时候,父亲也总会向我伸出右手,牵着我走过大街小巷,用他的手,捂暖了我整个童年。但是此刻,他的手仿佛粗糙了很多,脑中又浮现出他前几天为我修自行车的画面,看到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暗暗发黄,当时我还不以为然。


父亲确实不如从前那般风华正茂了。那个脚底生风的他如今步履缓慢,那个意气风发的他如今频生华发。皱纹在不知不觉之中攀上了他的额头,枯藤般张牙舞爪,宣告着它的胜利。父亲大概真的是老了吧。我突然间鼻子一酸,意识到那岁月,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父亲牵着我,他指间的温度从掌心处蔓延而上,淌进心里,化成了一束光,照亮了心底的每一寸区域,也化开了路上的雪,我这才发现,原来,父亲是爱我的。


是谁说过,父爱如山。似水流年里,总会有这样一个人,像一座大山一样为我们遮风挡雨,承担一切。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如若长寿的代价是沧桑,我愿用自己沧桑,换父亲长寿。


寒风之中,我将父亲的手反攥在我的手里,紧紧握住。父亲回头,带着一脸疑惑,我莞尔一笑,拉着他继续走着。


指间的温度,流转着爱。

 

【点评】

小作者能以小见大,以父亲牵着“我”的手行走在乡村黑暗的雪路上的细节,作为全文的支点,主要通过生动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内心的百转千回,有真情实感。同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凸显“我”读懂指间流转的朴实而伟大的父爱。结尾情感的升华也很自然,点题简洁自然。


【升格建议】

  • 让语言更加朴实流畅。去除文中一些与本文朴实情感不太合拍的文艺腔,比如倒数第三段就可以整段删除。因为越是沉淀的文字才越能表达真挚的情感。

  • 让情节更加真实自然。文章第二段对父亲的描写交代不够到位,表达也有些言过其词,建议重新设计开头的“抑”。此外,插叙之前也需要有必要的过渡,这样行文才会更加自然。

(盐城市大丰区韦存和名师工作室江兴林荐评)



面道

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中学九(4)班

周琰皓



说实话,身为一个南方人,应该更喜欢吃米食才对。但我却“特立独行”,对面食是情有独钟。每天早晨,基本都是一碗兰州拉面配一个荷包蛋。


可在那极其平常的一天,极其平常的一碗面中,我品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一样的清晨,我像往常一样,走进了拉面馆。“老板,来碗大碗牛肉拉面,加个蛋哦!”“好嘞!”老板一声应和,便“磅啷”把早已发好的亮白如镜的面团放在了案板上,准备大干一场。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老板拉面的我,今天一时心潮澎湃,竟入迷地欣赏起来了。


面粉均匀地撒在手上,原本因拉面而布满老茧的黝黑的手,瞬间变得白皙,还带着几分老练和柔韧。手指飞快,刀锋尖锐——老板几下便把面团分成了四根粗长的面条。


手把面粉,洋洋一洒,原先的光亮便被掩盖,剩下的,是绒。揉捏,揉捏,再揉捏,老板的手在面条中不断地来回的按压,让一根根粗面条,变得韧劲十足。突然,老板一停手,把一根面条抓在手中,一手各一段,向两边拉开,像展开一个美妙的梦。更妙的还在后面——老板的手腕一扭,面,也跟着扭动起来,成了一根名副其实的“大麻花”。手指分开,切面,切面,再切面,原来粗壮的“树木”已改头换面,成了纺织冬姑娘的大袄银线。看着这刚拉出的面条,老板欣慰地笑了,便把它放入了锅中。


的确,一拉,一揉,一扭,一切,四法到位,银线便成。只能用神奇二字来形容。面团从原来的圆滑,光亮,摇身变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为什么?不就是这过程,让她重塑了自己的身形和灵魂吗?人又何尝不是呢,一张一弛,历经打磨,终于成为人们认可的样子。任灵魂,身躯变形,却初心不改;任沸水侵蚀,却咬牙坚持。可笑吗?


可笑,却又不可笑。因为这就是面道,这就是改变自己,满足他人,奉献自身的面道。所以,拉面的人,是可敬的,做面的人,更是可敬的。


我的面道,你体会到了吗?

 

【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小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如果不是基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老板“拉面”的全过程怎会如此细腻而精彩,让人读来不禁为之拍案;如果他不善于思考,又怎能从寻常的“拉面”过程中感悟出属于他自己的“面道”?


【升格建议】

  • 让表达更加精准。比如“每天早晨,基本都是一碗兰州拉面配一个荷包蛋。”这就是一个病句。比如为了过渡而过渡的第二段就可以删去。文中尤其是结尾部分表达不够精准的句子还有一些,建议推敲修改。

  • 让“面道”更加劲道。由面及人,需要更加自然的过渡;由人及理,需要更加独特的思考。

(盐城市大丰区韦存和名师工作室江兴林荐评)

 


那一次,我真忐忑

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初级中学七(18)班

袁子璇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语文老师韦老师精神奕奕地走进教室。只见他微笑着环视了全班,然后提醒两位语文课代表把提前准备好的抽签道具捧上来。那是两只特别简陋的纸盒:一个用白纸简单地糊了一下,另一个干脆就用快递盒代替的。如果是往日,班上的调皮鬼一定早就笑着批判这道具的简陋了,可今天——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位同学都如被孙大圣施展了“定身术”,端正地坐着,闭紧嘴巴,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祈祷韦老师看不见自己。我也特别忐忑,平时最爱看到的快递盒此时显得那么刺目,我既希望被抽到,因为我昨晚也精心准备了一番,又担心被抽到,怕自己紧张起来会语无伦次,被大家笑话……


韦老师仿佛没有发现大家的紧张,用轻松地语气开口:“下面开始抽签,请1号和2号同学上来”,看着垂头丧气的两人,教室里气氛一下子轻松多了,我暗暗松了一口气:原来不要抽签,是按学号来,每天两人,我41号,那就是……我正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时间,耳边传来老师轻快的话语:“请两位同学分别从盒子里抽一张签号出来——”啥米?还抽?看着1号2号猛然变亮的眼睛,大家刚放下的心又被提到了嗓子眼。只见1号同学的手缓缓伸入纸箱,伸出来时多了一张折叠的白纸,教室里空气都像被凝固了,周围静的可怕,我屏住呼吸,“老天爷啊,第一个中奖的千万不能是我”我祈祷!纸条缓缓打开,我下意识地闭了一下眼,不忍心看到不想看到的结果,睁开眼时,一个大大的“5”出现在视线中,“5”?“5”!太棒了,我是41,我大大呼出一口气,悄悄用衣袖擦去手心里不知何时冒出的冷汗,妈呀,真比坐过山车时还紧张。然后我同情的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下旁边这两位学号中含5的可怜“邻居”,此刻两位的脸更显“庄重”了,我有点幸灾乐祸地想:他们中会不会出现第一位“幸运儿”?想到这里,我目光灼热地看着2号同学的手,迫切地想要知道第一位上台演讲的机会究竟“花落谁家”。


谜底很快揭晓,一个“1”赫然出现在第二张纸条上。第一位幸运者是我们的51号,大家“祝贺”的目光齐刷刷地扫向51号,目光热烈而真挚。此时教室里变得喜气洋洋,除了可怜的51号……“应该——”韦老师短暂的停顿让大家喜悦的心稍稍收敛,目光挪回老师身上,韦老师神情自若地往下说“学号应该反过来看——”下一刻,大家惊讶而同情地看向15号,15号呆若木鸡地看着老师……


我不由在心里感叹:不愧是语文老师,真是“调节气氛的人才啊!”,才几句话,一会儿让人乐飞上天,一会儿又能让人从高空坠入谷底。佩服,佩服!

 

【点评】

一节语文课的开场,在小作者的笔下如此扣人心弦,精彩纷呈,这自然离不开小作者精彩的描写。无论是自己的心理描写,还是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神态、语言及动作描写都是十分生动传神的,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当然因为老师的“故弄玄虚”,也让本文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升格建议】

  • 让结构更加精巧。篇幅相对较长的这篇习作,只有四个自然段,自然就给人一些臃肿的感觉了,建议根据文气,再分几个自然段,让读者读起来更加轻松,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精巧匀称。

  • 让主题更加鲜明。本文的题目是“那一次,我真忐忑”。习作前半分扣题还是很紧的,只是随着抽签形势的一再变化,小作者似乎把自己这篇文章的主题慢慢写丢了,尤其是文章的结尾,建议小作者好好修改,不仅要紧扣“忐忑”,如果能进一步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将会更棒哦!

(盐城市大丰区韦存和名师工作室江兴林荐评)


名师工作室简介

盐城市大丰区韦存和名师工作室

盐城市大丰区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由韦存和、陈玉剑共同领衔,除领衔人均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外,10名骨干成员均为盐城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工作室成员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150多篇,9人在省市课堂竞赛和基本功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层级微点作文教学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苏派作文研究一等奖。开设全国省市公开课、讲座计90多场次。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本真、高效、创意,我们正在研究的项目是跨媒介阅读(省前瞻),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是创意写作(省规划重点自筹)。我们笃信,语文教学,我们永远向诗和远方奔跑!



同学们

写作其实没有什么秘诀

写了再说

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欢迎更多的小伙伴

加入到“七天写作成长营”来

分享你的文字,秀出你的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