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之桂枝 桂枝配生地黄,滋阴通阳 《名医别录》言地黄可“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生地黄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秀之品,须得桂枝之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则滋而不腻,阴阳调和。 二者相配,滋阴通阳,适用于阴血阳气虚弱、虚劳肺痿之证,临床常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等症,方如复脉汤。 桂枝配附子,温补肾阳 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药之最;桂枝辛甘而温,善温通阳气。 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 《医略六书》曰:“附子、肉桂补火回阳,专以引火归原。 ”临床常用于肾阳不足或肾虚水肿或肾阳虚损、精血不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证,方如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补丸、右归丸、地黄饮子等。 理血之桂枝 桂枝配硝黄,温通寒下 大黄苦寒,逐瘀泄热;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 桂枝与硝黄共用,温通寒下,相反相成,温通而不助热,寒下又不凉遏。 《伤寒来苏集》曰:“气者血之用,气行则血濡,气结则血蓄。”故用桂枝之辛以散之。适用于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临床常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等症,方如桃核承气汤。 桂枝配当归,温经养血 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散瘀调经;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经脉。 二者合用,养血与温经并施,主治血虚寒滞之证。《金镜内台方议》曰:“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临床常见手足厥寒或腰、腿、足等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方如当归四逆汤。 桂枝配丹芍,温通凉散 《金匮要略论注》曰:“癥之初,必因寒,桂枝化气而消其本寒。”牡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一可活血以散瘀,二可凉血退瘀热。桂枝佐以牡丹皮、芍药,温通凉散,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适用于瘀血留滞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等症,临床常见少腹有癥块、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经闭腹痛等,方如金匮桂枝茯苓丸。 理气之桂枝 桂枝配薤白,通阳散结 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能散胸中凝滞之阴寒,宣胸中阳气以宽胸,佐以桂枝通阳降逆平冲,二者同用,其功更效。《伤寒明理论》曰:“泄奔豚,和肌表……利肺气。”适用于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于胸等证,临床常见胸满而痛,甚者胸痛彻背,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等,方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桂枝配茴香,温肾暖肝 桂枝辛甘,祛寒通经,《长沙药解》曰:“升清阳之脱陷,舒筋脉之急挛。”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二药合用,温肾暖肝散寒之功甚佳。适用于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睾丸冷痛、疝气或少腹疼痛等症,临床常见小腹疼痛、睾丸冷痛、疝气痛、畏寒喜暖等,方如景岳暖肝煎。 祛湿之桂枝 桂枝配茯苓,温阳利水。茯苓甘淡,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医宗金鉴》曰:“桂枝输水走皮毛……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苓桂相伍,一利一温,成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剂。适用于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气化不利、饮停心下等证,临床常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等,方如苓桂术甘汤。 结语 桂枝是具有代表性的辛温解表药,本身的功效较为单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其与其他药物灵活配伍,产生多种功效,在临床上合理使用,每每奏奇功。张仲景创制了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之总方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后世医家也都仿此灵活配伍运用,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