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太极拳的现状。当代被称为“太极拳”的拳种,首先有陈、杨、吴、武、孙五大门派,还有和式、赵堡、洪式、常式、傅式、李式、东岳、犹龙、先天、三星、如意、混元等流派。 一个拳种或门派能不能生存、发展,我看需要四个基本要素来决定。 一、文化资源:它的文化背景、理论结构等。 二、技术资源:它的技术要领,锻炼方法等。 三、人才资源:包括历史上的优秀传人和当代的优秀传人及教练队伍。 四、需求资源:老百姓是否接受,是否喜欢。 太极拳的历史由来已久。据有关文献记载,南北朝有一个叫韩拱月的,他把太极拳传给了安徽歙县人程灵洗。到了宋朝,程灵洗有个后人叫程泌的,他把程灵洗传下来的太极功法又添上十五种姿势,叫做小九天法。还有唐朝的许宣平,根据前人的功法,把太极拳改成三十七式。传到元末明初,有个叫张三丰的,在三十七式的基础上加了踢腿的动作,已补三十七式之不足。在张三丰后,分成南北两派,北派的代表人物为王宗岳。南派的代表人物为张松溪和王征南。 王宗岳在河南省舞阳盐店有他留下的太极拳谱,在温县,王宗岳传艺给蒋发,蒋发又将太极拳传入陈家沟和赵堡。 再后来,太极拳之所以成为万众习练,在全国影响极大的一门拳种,首先要归功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人杨禄禅(1799-1872)和武禹襄(1812-1880)。 杨禄禅先是三下陈家沟学艺,艺成设场授拳。再以后入京教王公大臣和军营将士习武,且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其所练的拳术大胆的改造,使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适合习练,创建了后来被称为“杨式太极拳”的一个拳种。经过杨禄禅和他的二个儿子班侯、建侯及孙子澄浦三辈人几十年的努力,杨式太极拳成为全国影响很大的一个拳种。 武禹襄曾向杨禄禅学过拳,后到温县赵堡镇向陈青萍(1795-1868)问艺,还从河南省舞阳县盐店获得一本王宗岳编写的《太极拳谱》,从此专心研究太极拳术。当杨禄禅在京授拳之时,武禹襄在家乡钻研拳谱,潜心研求,创编了武式太极拳。并写成了《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密诀》、《身法八要》等精典拳论,奠定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武禹襄把此拳传给外甥李亦畲,李亦畲传郝为真。从郝为真起,先称“郝式”后称“武式”的太极拳才开始对外广泛传播。 吴式太极拳是满族人全佑(1834-1902,辛亥革命后,全佑一族改汉姓姓吴,故后人又称其为“吴全佑”)所创。他随杨禄禅学拳,后又向杨班侯学拳,得真传授于吴鉴泉(其子)、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等。经过两代人多年的研究,逐渐演化为拳架适中、动作紧凑、神韵沉静、以柔化著称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人才济济,影响巨大。1927年吴鉴泉到南方教拳,1933年在上海成立鉴泉太极拳社。留在北平发展的王茂斋成立了太庙太极拳研究会,一时“南吴北王”,名声大噪。 孙式太极拳为孙禄堂(1861-1933)所创。学太极拳时,孙禄堂已武功超群,独步当时,他融八卦、形意、太极于一炉,创建了孙式太极拳。 当上述杨、武、吴、孙太极拳都在大力发展之时,可称为四派之源的陈式太极拳却仍在河南温县陈家沟这个小村里生长,不为外界所认识。直到1927年以后,陈家沟拳师陈照丕、陈发科将此拳带进北平,以风格迥异的拳艺,很快在北平站住了脚。当时有诗赞此拳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别强。”1953年陈发科创办了“首都武术研究社”,又不断总结完善了83式太极拳和71式炮捶,对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它的太极拳门派,也都各自经过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发展历史,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以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赘述各个流派的发展过程,就是想说明:太极拳能不能统一?我的回答是――很难。 首先,各派太极拳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都有自己的理论结构。五大流派中创建最晚的孙式太极拳也有百年历史,它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各派太极拳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像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练法等。杨式太极拳的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等。吴式太极拳的川字步、转腕旋膀、斜中寓正、八方线等。武式太极拳有:势简技繁、身正势圆、法度严谨、一身五弓等。孙式太极拳有: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敏捷、绵绵不绝等。三、各派太极拳历史上、当代都不缺乏优秀人才,目前更分不清谁更优谁最劣,即使设擂台比试,也没哪一家敢保全胜。我个人感觉是:杨式太极拳适应人群广,练吴式太极拳中名家长寿的多,像吴图南(105岁)、杨禹廷(95岁)、马岳梁(98岁)、汀长风(99岁)。四是各大门派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受众者广,谁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所练的武术。 我罔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决定资源的优化配置,靠行政手段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前几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为陈家沟挂上“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牌匾,就遭到很大的争议,不光一些名家有不同意见,就连本县的赵堡也有纷争。如果太极拳要统一,那争议就会更大。 为什么要统一太极拳呢?是为了发展还是为了比赛?统一不一定能更好地发展太极拳。如果为了比赛,选项也有多种:一是可以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二十四和八十八势太极拳,以此为标准开展比赛。如果还觉得不够,还可请专家制定新的比赛套路。二是可采用香港罔际武术节比赛的办法,项目设得多、分得细,奖牌数量也多。人人都参与,个个都拿奖。参加者开心,主办方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打太极拳,不管你打什么式的,只要你打出了太极拳的韵味,打出了太极拳的浑厚劲,这就对了。如果你只是打了一套毫无内涵的太极操,这味就差远了。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