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壮志难酬《诉衷情》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2-06

《诉衷情》

(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的文学成就以诗为高,但也擅长填词。今存诗歌9200首,词143首。他的词作足以和他的爱国诗篇相辉映。而这首《诉衷情》更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词人期待祖国统一却报国无门,只有通过词作来抒发自己压抑积郁的愤懑。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出身于一个有良好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期,金人南侵。他随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其父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惨痛的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培养了陆游好学上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从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无奈统治者偏安江南,无意北伐,使他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始终无法施展。陆游晚年被劫去职,归老故乡山阴,生活平静而简朴:“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但仍然“寝寐不忘中原”,爱国思想愈益深远。公元1201年,这位85岁的老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前,写下了著名的《示儿》一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公元1172年,48岁的陆游应川陕宣抚使王炎的邀请,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王炎的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这是他一生可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欲杀敌报国的陆游心情振奋,豪情满怀。但是,南宋朝廷主和苟安。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改任成都安抚使参议官,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

《诉衷情》正是他晚年退居山阴以后,对这段经历和这种情怀的抒写。

上阕前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当年意气风发,以为可以为国立功于万里之外。“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出使西域建功立业的典故。“戍梁州”,即指南郑的那段从军生活。第三、四句,从当年回到眼前。关塞与河防,由于相隔万里,连做梦也梦不到它在何方,征袍也已陈旧褪色。这里借用苏秦说秦王“黑貂之裘敝”的典故,抒发自己功业无成,梦幻一场,落魄潦倒的感慨。

下阕一开始连用三个三字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祖国未统一,身体已暮年,报国苦无门。三个三字句,一吟悲一事,句式整齐,感情强烈,字字含血,声声有泪。于低回深沉处诉尽一生心事,满腔悲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泛指边疆,“沧州”,指水边,即陆游闲居的家乡山阴。这两句是说:“怎么也想不出,我这一生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要在这水乡归隐终老。何以如此啊?”“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对比,写出了自己身心不能归于一处的无限悲愤。陆游晚年归隐山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是不得已而为之,身在闲居,心却时时忧念边关。就像他在《卜算子·咏梅》中所写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那样的一种百折不悔的爱国情结。“心在天山”与开始的“当年万里觅封侯”首尾相呼应再次点明自己的矢志不渝。词的下阕重在抒发自己的无限悲愤,是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不甘,更是对权臣误国的愤慨。

陆游以写诗的手法写词,词中多处用典,却贴切自然。大量使用对比手法,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感情深沉。一曲《诉衷情》,诉尽心中至死无悔的拳拳爱国情,诉尽壮志未酬的极度不甘心,更诉尽报国无门的深沉悲愤。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典,如“万里封侯”、“尘暗旧貂裘”、“心在天山”、“沧州”等,这些典故令你不知用典,也能理解词意。知是用典,就更显亲切,这是在语言表达上值得玩味的地方。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它抒情的激越,作者通过当年和现在,心和身的强烈对比,开合动宕,激昂慷慨,衷情尽诉,发出那个时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强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