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国”大赛是中国楹联论坛和“对联中国”公众号合作举办的比赛,由常江、时习之、曲景双、王永江、金锐出任评委,详细规则及十月赛事请猛击“对联中国”大赛第十期。 九月赛收到数百副作品,经过两轮筛选,选出11副佳作进入终评环节,从中评出3副最佳作品以及通过网络投票选出1副人气作品,均将获得200元奖金。以下对11副进入终评的联作进行简单评点。 1 无题 刑我相思非落叶 策人不老是多情 白藏阁 此联初读之下,就有一种触动人心的感觉,起首两个动词“刑”和“策”用得很大胆,上联是刻骨铭心的感触,下联则让人想到白居易那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反复咀嚼,意味非常。这是一副很有些“意识流”的作品,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这种风格,但我觉得对联本来就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和风格。当然,此联也有一些问题,首先就是那两个动词,虽然很见锤炼之功,但也难免有痕迹过重的问题。此外,上联的“落叶”多少有些拼凑,远远不及下联流畅自如。 2 偶感 溪不曲行难致远 人如挺立自成峰 白藏阁 这是一副格言联,单从意思来看,与林则徐那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及“海阔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表达得意思比较接近。当然,作者也有自己的思考在其中,在我看来,或许不仅是格言,也是一种内心的感慨,这从题目《偶感》中也可见一斑。作者经历纷繁的世事,感慨很多时候不得不虚与委蛇,但无论如何不会违背内心的初衷,不会失去作人的风骨。这份感慨是通过观察自然而得到的,也是通过自然景物寄托而出的。孔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此非诗之“观”乎? 3 荆棘鸟 必也作歌乎?荆刺以成,苍穹以默 可同比烈者,嵇康之血,精卫之魂 白藏阁 荆棘鸟是一种传说中的鸟类,一生中在寻找荆棘树,一旦找到,便将任由锋利的荆棘枝刺入身躯,和着血泪放声歌唱,曲终命绝,以身殉歌。这是一种艺术家的特质,也往往被渲染成悲壮的凄美。上联便从荆棘鸟本身的传说而来,荆辞为直写,然后以苍穹的浩瀚广阔来衬托。下联则转以中国的典故交相辉映,精卫衔石填海的不屈,嵇康临行前琴弹《广陵散》的从容,正可衬托联中之“烈”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4 鹅卵石 亘古只无言,任削角磨棱,不悲不喜 圆融原本意,伴泥沙珠玉,随遇随安 白藏阁 咏石之作古今都不少见,但专咏鹅卵石者却不多。相对于咏石,既要写出鹅卵石的特点,又不宜贴得过于紧密,不然就成了地质分析报告而不是文学作品了。此联仍然是托物言志的路子,抓住一“古”一“圆”大做文章,上联由“古”而“圆”,下联则是由“圆”而“古”,结句“不悲不喜”、“随遇随安”两处让人感触颇深。是豁达,是无奈,是沉寂,是孤独?其中滋味想来各不相同吧。 5 细君公主 迢遥记万里家山,旃壁拂尘沙,琵琶声冷穹庐月 零落叹一方孤冢,荒烟埋草径,黄鹄歌悲故国秋 白藏阁 细君公主为汉室宗亲,因和亲远嫁乌孙王,其事与王昭君相类,而凄凉悱恻犹有过之。古今之人关于王昭君之题咏甚多,比如杜甫之“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网中亦有“小女子自知冷暖,上将军岂让琵琶”诸语,立意不同,各有胸怀。此联则从细君出塞写起,以境衬情,“迢遥”、“尘沙”几处颇见凄凉。下联发吊古之思,念其孤冢破败不堪更怜其人,结语用刘细君“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之意,哀情无限。此联擅长情绪铺垫渲染,此其长也,然于人物深度挖掘之功或有所缺失,而其对仗也缺少精工之笔,亦其憾也。 6 梵净山 禅雾久离披,闻梵声知像法不空,十宗仰止归弥勒 云梯须独振,临绝顶讶娲皇宛在,一石苍茫立太初 ![]() 白藏阁 ![]() 梵净山乃佛教名山,为此山撰联,须持名山、佛理二端,相互生发,不宜偏废。起句以景入,雾气氤氲,乃生禅意,故随后转入佛家语,端庄肃穆。下联以游人的视角切入,加入人的活动,风景也就有了生机,登临怀想,见梵净山独立苍茫,一时神游太古,其情其境融于一处。此联“像法”“娲皇”的对仗或许有借“象”与“蜗”形成工对,这种对法还是十分精巧的,不过结句的对仗却有些宽松了。 7 浣花溪 采花荡桨,卜地结庐,寄校书旧日心声,有泪猩红笺纸上 百啭黄鹂,一行白鹭,同野老当年宾侣,看溪新绿草堂前 ![]() 白藏阁 ![]() 浣花溪在四川成都,杜甫曾筑草堂去其畔,后才女薛涛有履迹,故此处风景兼具沉郁与旖旎之风,给作者发挥的空间很大。此联上联写薛涛,清丽明快,第三句“旧日心声”者不可不察,此处情调渐渐转为复杂,但作者却不点破,“猩红”二字恰到好处,其泪固然悲伤,但也未曾失去艳丽的光芒,“笺纸”以“薛涛笺”将全句串带而成。下联有薛涛过渡到老杜,其两句便隐括杜甫在浣花溪畔的名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为杜甫宾侣,并斯地山川草木俱被作者纳入阵中,尾句唤起昂昂生机,余情不绝。此联气脉流转,顾盼生辉,浣花溪畔人文风景被信手拈来,自有风韵。尾句“猩红”“新绿”、“笺纸”“草堂”对仗精工,又无刻意求工之嫌,将复杂的情感表现得内敛而绵长。 8 永昌钟鼓楼 羌笛犹吹陇月,忆铁马金戈,塞草寒烟,欲上高楼生感喟 玉关早度春风,看繁华灯火,升平歌舞,几从往事话沧桑 ![]() 白藏阁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王之涣边塞绝响,此联两起便由此化来。上联“羌笛”串带古今,问其声仿佛当年景象浮于眼前,登楼慨叹,不亦悲乎。下联则时易世变,气象雍容。读此联如见范公《岳阳楼记》所言之满目萧然、心旷神怡二者,一悲一喜、一古一今,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此联文字清简、气息流畅,但也有章法过于简单、行文缺少层次的缺点。 9 函谷关 漫说青牛曾解道,俊采星驰,还看吐属春秋,纷来珠履三千客 不踰飞鸟自封关,丸泥何用?遥想攻防秦汉,险设河山百二重 ![]() 白藏阁 ![]() 此联尾句七字最见文思,“纷来珠履三千客”“险设河山百二重”。上结见今日气象,万方客旅,络绎不绝,全为访昔年老子青牛过关处而来。下结则重一“险”字,函谷关天下雄关,鸟飞尚不得过,使人感慨万千。此联两起气势很足,但中间两分句或可推敲,“俊采星驰”乏深挚,“吐属春秋”、“攻防秦汉”或欠通达,“丸泥何用”亦失对仗,未免可惜了起结佳处。 10 教师节 一泓开泮池清,化育芸芸,泅水者得龙鳞,抟风者得鹏翼 九月歌仓廪实,耕耘种种,荷锄则解饥溺,振铎则解愚顽 ![]() 白藏阁 ![]() 朱熹《观书有感》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联便以此开端,以源头活水喻师者也。收尾六言自对稳重切实,“龙鳞”者,鲤鱼化龙也,“鹏翼”者,徙于南冥也,此皆师之“化育”之功。下联九月既为教师节之时,又是丰收之季,故起笔有“仓廪实”之用。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师之“耕耘”者当如是也。结语以“荷锄”“振铎”对举,前者“仓廪实”也,后者“知礼节”也。回环往复,颇得篇章之用。 11 自挽 朝雠对元龟旧典,夜重翻蝌蚪残文,叹何者问津?汲汲赢来双鬓白 盼能昭绛帐门楣,恐未报慈萱手线,愿良人恕我,营营未得一时闲 ![]() 白藏阁 ![]() 上联写作者之事业,大约是与文字学相关,夙兴夜寐,继晷其间,见其执著清苦。故作者下一“叹”字,应是许多人的共鸣,无人知晓、无人关注,独坐十年冷板凳也。下联写出自己深深的遗憾,负师门众望、父母期盼,第三分句又翻进一层,读之颇有元稹《悼亡》之遗韵。此联句法顿挫,得其形也,情感恳切,得其神也,两结尤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