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刘姥姥是不是鱼眼珠子?

 jiangnany 2019-02-07

运城听《刘姥姥进贾府》,老师着眼于王熙凤,这自然有道理。砚斋甲戌本评曰:“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


但这只是脂砚斋自己的独到认识。脂砚斋的认识不能代替我们普通人的认识。况且曹雪芹用笔常常一石二鸟,或一石三鸟,我们绝不可忽视刘姥姥。


先说凤辣子的出场,至少有四次。一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顺带提到贾府事实上的掌权人王熙凤,说贾琏“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二是冷子兴的丈母娘周瑞家介绍。“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日常事务全靠她“周旋迎待”。


由女婿到丈母娘自然而然。周瑞家的为何向刘姥姥介绍王熙凤?因为刘姥姥所为何来?不就是打秋风?不通过掌权的怎么行?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三是林黛玉进贾府,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刘姥姥进贾府,对于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评。曹公为王熙凤不惜泼墨如雨,浓墨重彩。


四是刘姥姥与王熙凤的正面接触。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阿凤正传(不知道鲁迅的《阿Q正传》是否来自于此?)这也告诉我们,冷子兴和周瑞家的所说,不过是假语村言。


正面的阿凤正传重点写了她的四次笑。自谦带着辣味,但每一步都算得体。


王熙凤何以如此?


一切都是权力结构。刘姥姥是王夫人的亲戚,又有周瑞家的在旁帮衬,凤姐搞不清具体门路,得罪不得。但刘姥姥粗鄙,凤姐又实在看不上。故而才有这些复杂表现。



现在我们把凤姐放下,我们来看刘姥姥。


贾宝玉是一个话痨,有天没地,胡说八道,但也不乏惊人之语。除了“男儿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之外,他还有“女人珠子论”。


“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珠了。


那么,问题来了。大观园里除宝玉和李纨外,都是未婚女孩子,自然都是“无价宝珠”。贾府里其他的女人,大多数就都是“死珠”,有的简直就是“鱼眼珠”。


宝玉最厌恶的,当属乳母李嬷嬷了。除李嬷嬷之外,像什么王善保家的,何婆子,夏婆子,马道婆……这些都是正宗的“鱼眼珠子”,想做死珠也不能的。


正如大观园建起的那一天,就意味着要倒塌。这是一个儿童世界,但人不可能永远是儿童。绣春囊是谁的不重要,性要觉醒,儿童注定要长大。这个世界必定要失去。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无价宝珠变成鱼眼珠子,也是无可避免的轮回。


但由于历史经验不可重复性,我们只是没有办法验证而已。如果没有抄家,我们不知道贾宝玉会不会变成贾政?薛宝钗林黛玉会不会变成王夫人邢夫人?晴雯袭人会不会变成赵姨娘李嬷嬷?而他们的下一代,是不是也要重蹈这样的覆辙?


谁知道呢?但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比如贾政过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是王夫人。刘姥姥对昔日的这个王家二小姐颇有好评。年轻时候,王夫人是个“极其爽利的人物”,天真烂漫,一片赤诚,几乎与敏探春有点相似,活脱脱的“宝珠”形象。


但现在的王夫人呢?不过是“锯了嘴的葫芦”“泥胎塑的菩萨”,木讷深沉,两眼无光,这不是“死珠”又是什么?


但死珠还不要紧,等到她决绝赶走金钏儿,导致她投井而亡;在贾母前面说谎不打草稿,污蔑晴雯害了女儿痨病,把她从病床上拖出来驱逐,使得晴雯香消玉殒……


此时王夫人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真善美,而且是戕害真善美的元凶,这不是典型“鱼眼珠子”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刘姥姥岁数大了,是不是也是鱼眼珠子?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事实上是跳出贾府看贾府,用一个底层人的眼光来看贾府。三进荣国府,正好完整看到贾府衰落的整个过程,包括短暂的回光返照。但这是大的布局。如果回归到刘姥姥的本人来观察,那就更有意思了。


在贾府人看来,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股泥石流,但在我们看来,刘姥姥又是一股清流。她几乎是唯一没有变成死珠和鱼眼珠的老妇人。反而在岁月的风霜之后,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智慧。


曹雪芹说《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就是说,刘姥姥尽管是一个文盲,但绝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有趣的是,三进荣国府的刘姥姥截然不同。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选文中的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是打秋风。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而无脸,其人为何?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府,就是用厚脸皮去碰运气,有枣没枣打三竿子。“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出了一个非正常状态下的刘姥姥。她的尴尬、无措和慌乱。她的洞明和练达的武器包都丢了,发挥严重失常,她突然不会说话了。


不仅因为她面对的对手王熙凤的强大,更因为有求于人,含垢忍耻。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语无伦次。这是一个被羞辱扭曲的刘姥姥,根本不是刘姥姥的真面目。


说王熙凤拔一根寒毛比她的腰还粗,说板儿是王熙凤的侄儿。下里巴人,胡说八道。连周瑞家的都认为粗鄙,王熙凤更是觉得恶心。最后在凤姐七弯八拐的判决之下,得到了20两银子,高兴得浑身发痒,生活不能自理。


也就是说,经历了75年高龄之后,刘姥姥还没丢失羞耻心。此其一。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已度过难关,此次带着新鲜的乡村瓜果蔬菜,专为感恩而来。无欲则刚,刘姥姥的腰杆粗了,也直了。二进荣国府才是刘姥姥的本来面目。


鸳鸯和凤姐为讨贾母的欢喜,让刘姥姥耍宝,逗老太太开心。只给了一个主题。余下就看姥姥发挥。


人生如戏,只靠演技。刘姥姥洞察人心,什么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什么夹鸽子蛋,菊花插满头,喝盆子一样杯里的酒……尽管没有脚本,刘姥姥还是演得出神入化,把所有人都笑坏了。


有的笑瘫了,有的喷了裙子,有的要揉肚子,有的滚到谁的怀里。


你姥姥还是你姥姥,演技出众,逗人欢乐,又不喧宾夺主,忘乎所以。这个度把握极为精妙,这就是大智慧。



但无论刘姥姥如何世事洞明,如何人情练达,如何大智慧、大学问、大文章,但毕竟农民本色。曹雪芹用如椽巨笔又写了两个场景。一是潇湘馆摔跟头,一是怡红院拉屎。


去潇湘馆,为了让贾母小姐丫鬟走羊肠石子甬路,姥姥自己偏偏走土路。琥珀拉她道:“姥姥,你上来走,看青苔滑倒了。”刘姥姥道:“不相干,我们走熟了,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鞋,别沾了泥。”不妨脚底下果真滑了,“咕咚”一跤跌倒,摔了一个跟头,众人都拍手呵呵大笑。


70多岁的老人家,为小姐姐们让路,摔一大跟头,众人不但笑,还拍手,而且都在拍手,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况味?


还有就是怡红院拉屎。刘姥姥是乡下人,一是没吃过这些好东西,都想尝一尝;二是不忍心拂了别人面子;三是舍不得浪费。结果就吃多了,坏了肚子,要去拉屎。


那刘姥姥因喝了些酒,她的脾气和黄酒不相宜,且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多喝了几碗茶,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及出厕来,酒被风吹,且年迈之人,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眼花头晕,辩不出路径,四顾一望,都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那一处是往那一路去的了,只得顺着一条石子路,慢慢的走来……


这全是曹雪芹的慈悲,可怜刘姥姥用尽全身力气,博得老太太和太太小姐的开心。当她面对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她无须表演,她真累了,没有笑,没有欣赏亭台楼阁,只有无尽的辛酸。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会说话、善表演,但这都是刘姥姥的智慧。只有在摔了一个跟头,拉屎,才是真真实实刘姥姥的为人。得了一点好处就时时想着,拼了老命也要报恩。此其二。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已是80回之后。毫无疑问,贾府已经被抄家,众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刘姥姥却偏向虎山行,可谓患难之处见真情。曹公正是要通过刘姥姥这个村妇的眼睛,见证一个事实:“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贾府所有人都锒铛入狱,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刘姥姥来了,到监狱看望王熙凤、宝玉等人。给王熙凤带来了换洗衣裳,这还是当年王熙凤赠送给她的,她只有过年过节拿出来“看看”,不舍得穿,今天也带来了。


不知道这时候王熙凤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当年自己看不见、瞧不起、起哄捉弄的刘姥姥成了拯救自己女儿最后的一根稻草。而自己的兄弟王仁不仅独占了自己多年贪腐的钱财,还狠心把自己的女儿巧姐卖入妓院。蒙受贾府荫蔽的贾雨村,最后倒打一耙,栽赃陷害。这就是活脱脱的现实人情。


王熙凤重病托孤。刘姥姥承诺一定要救巧姐。不过就是当年的20两银子,就要忠人之托,谋人之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最终刘姥姥历经艰难,卖房卖田,凑足了500两银子,从老鸨的身边把巧姐救了出来。可惜王熙凤没有等来巧姐就死了。好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第三次进荣国府,可见刘姥姥的担当。此其三。


话说一个老太太,历经70多年风霜雨露,还有羞耻之心,感恩之心,担当之心,这样的老太太怎么可能是死珠?怎么可能是鱼眼珠呢?


监狱里见到宝玉,姥姥还给宝玉带来了衣裳,是她连夜赶做出来的。而且,对宝玉感恩戴德的说:“那成窑盅子,我还留着呢。”当年妙玉嫌弃是刘姥姥用过的,原本想扔了。宝玉说:“放着也可惜,倒不如送了那穷婆子,她变卖了也好度日啊。”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贵贱颠倒,尊卑换位。此时再提起那成窑杯子,是何等的讽刺又扎心。此刻的刘姥姥不但不是鱼眼珠子,她本身就是宝珠,就是成窑杯子,她比这一切的一切珍贵得多!


与清风舞,共明月醉


投稿:wkd001@126.com

合作:heimawangzi1424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